民勤县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乡 土 本 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 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1 .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村落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乡土社会的乡民平素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和环境,他们固守乡土,终老于斯,还是因为受到地域的限制。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但也会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是( )(3分)
A.乡土社会实际上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4—6小题,共12分)
材料一
1958年,茹志鹃写成了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就在小说发表三个月之后,茅盾向读者推荐了它,这——给她以起死回生的力量。
茹志鹃因《百合花》而成名,在荣誉面前,她考虑的是更艰苦的攀登。她以茅盾的鼓励为动力,在创作园地里开始了更加辛勤的耕耘。茅盾文章发表的第二年,是她创作丰收的一年。六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风云变幻,文艺界的风浪也一阵紧似一阵。对茹志鹃作品的评价分歧愈来愈大,否定意见在逐步升级,甚至要求她放弃自己的风格,去攀登重大题材的高峰,去描写“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在众说纷纭面前,她有点拿不准,感到无所措。1960至1961两年,茹志鹃已离开编辑岗位,从事专业创作,却只写了四篇小说《三走严庄》《同志之间》《阿舒》《第二步》。
1963—1964年,文艺界更加充满火药味,束缚乃至扼杀文学创作的清规戒律越来越多。许多长于写重大题材的作家都遭到了批判,何况茹志鹃?“在这风风雨雨中,我惶惶然,茫茫然了,不知怎么奋斗才好了。”她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两年间,只写了《月牙初上》和《回头卒》。《回头卒》是她“文化大革命”前写的最后一篇小说,写得艰苦极了。一篇作品不是发自作家心灵深处,还有什么生命力呢?1964年以后,她除写小量散文外,就近乎搁笔了。这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作家来说,是多么痛心疾首的事啊:“我内心是着急、焦虑的,但是无计可施。因为当时形势要求的,正是我所不能的。我不会处理尖锐的矛盾冲突,不善于写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也极少写过反面人物等等,我愿意克服这些弱点,来适应政治形势的需要(当时称作时代的要求),可是秉性是难移的。”
实际上茹志鹃创作上的荒芜,早在“文化大革命”前三年就已经开始了。在动乱的年代,像她这样以写“儿女情”“家务事”著称的女作家当然不能幸免,她被戴上“文艺黑线的尖子”“文艺黑线的金字招牌”等帽子,遭到了无情的批判。
乌云散去,晴空朗朗,茹志鹃终于迎来了百花争妍的春天。她从上海人民出版社调到《上海文学》,任编委,同年被选为上海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创作上空白,生活却在延续,感情是延续的。”一个在艺术海洋里顽强探求的人,是不会徒劳的。茹志鹃的追求,果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丰收的硕果。
茹志鹃作品中的鞭挞,有其深度和力度,在同类作品中也是高出一筹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她的心在流血,眼中充满了泪水。作家的鞭挞依然是属于她自己的。她说:“我不知不觉地在作品中也使用起批判这一武器。……我发现歌颂固然需要洋溢的热情,而鞭挞需要的热情则十倍于歌颂。而且这种热忱,不是洋溢的、轻松的,它灼灼于内,到了使人心痛的程度,然后才流于笔端。”
从歌颂到鞭挞,这一变化说明,一个作家的思想观点,观察社会的方式、角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某一个人生的里程中不能为人们所强求。
茹志鹃“文化大革命”后的作品,在艺术手法上除保留原来的精粹之外,也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茅盾在逝世前几年,虽然已剩下不多的力气,却仍然关心茹志鹃的创作。以其微弱的余光读了她的许多近作,称为由《百合花》般的清新、俊逸“演变为耐咀嚼有回味的静夜的箫声”。
茹志鹃沿着前辈作家为她指明的路,走过了荆棘丛生的沟沟壑壑;又带着无限的思念之情,走向新的生活。
(摘编自孙瑞珍《茹志鹃传》)
材料二
1977年,《上海文艺》复刊在即。我调回编辑部时,茹志鹃早已参加了复刊的筹备工作。她那时非常忙,亲自组稿、审稿、改稿、发稿。巴老劫后复出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杨林同志》就是由茹志鹃一手编发的。邓友梅的获奖小说《我们的军长》更是在她启发、催逼、帮助下写出来的。当时还在工厂劳动的宗福先最早的文学作品也是送给茹志鹃看的。
一位作协老同事的儿子也经常送稿请茹志鹃指点,而当时那位同事被错划为“反革命”还在农场服刑。十几年后,这位同事的儿子以优异成绩出国深造,他一说起在自己被打入另册时,是茹志鹃伸出温暖的手,就激动不已……
我总感到,茹志鹃身上有一股正气,不骄不娇,无私真诚,对上从不媚颜,对下从不施压,她表里如一,严于律己,宽厚待人。
(选自《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
材料三
茹志鹃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极其贫困。由于两岁丧母,父亲离家出走,她只得随祖母辗转沪杭两地,靠手工劳作勉强糊口。11岁才上小学。祖母去世后,被孤儿院收养。后进上海妇女文化班学习。
……
进入新时期以后,茹志鹃的视野变得更宽广更深邃,作品“从微笑到沉思”,温存中透出辛辣,热情里蕴含冷峻,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选自百度百科)
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 )(3分)
A.茹志鹃写成了短篇小说《百合花》在《延河》上发表三个月后,茅盾向读者推荐了它——给了她起死回生的力量。
B.因为要写重大题材,表现“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1960至1961年间,茹志鹃特意离开编辑岗位,去从事专业创作。
C.十年浩劫严重影响了茹志鹃的创作热情,她在其间的创作几乎是空白的,“文化大革命”后,茹志鹃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D.进入新时期以后,茹志鹃的作品“从心灵的微笑走向深沉的思索”,视野更加宽广更加深邃,创作风格上也发生了改变。
5.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六十年代初,学术界对茹志鹃作品评价的分歧,令她感到苦闷,找不到写作方向。
B.1963—1964年,文艺界对茹志鹃的批判,使她极度痛苦,开始主动转向写作重大的历史题材。
C.茹志鹃坚守自己的创作秉性,不改变自己以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1964年前后,就近乎搁笔了。
D.茹志鹃的一生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坎坎坷坷,但是她言行一致、真诚无私、严以律己,令人敬仰。
6.材料二的标题是“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请结合三则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风雨百合花”的理解。(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7-9小题,共15分)
母亲的手
庄因
那夜,我梦见母亲。母亲立于原野。碧海青空中,有一只风筝如鲸,载浮载沉。母亲手中紧握住那线绕子,线绕子缠绕的是她白发丝丝啊。顷刻,大风起兮,炊烟散逝,落日没地,古道隐迹,远山坠入苍茫,而江声也淹过了母亲的话语,母亲的形象渐退了,我的视线定焦在她那一双手,那一双巨手,竟盖住了我泪眼所能见的一切。那手,是我走入这世界之门;那十指,是不周之山顶处的烛火,使我的世界无需太阳的光与热。
母亲的手,在我有生第一次的强烈印象中,是对我施以惩罚的手。揪或拧,许是中国母亲对男孩子们惯用的戒法,大概一般慈母在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驱使下,总会情急而出此的。我的母亲也正如天底下数亿个母亲一样,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的。特别是小时候,国有难,民遭劫,背井离乡,使得母亲对她孩子们律之更严,爱之益切,责之越苛。母亲之对我,虽未若岳母之对武穆,但是,在大敌当前的大动乱时代,大勇大义之训,使母亲与任何一位大后方逃难的母亲一样,对子女们的情与爱,可向上彰鉴千秋日月。在贵州安顺,有一年,家中来了远客,母亲多备了数样菜,这对孩子们来说,可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了。我因贪嘴,较往常多盛了半碗饭,可是,扒了两口,却说什么也吃不下了。隔了桌子,我瑟缩地睇着母亲。她的脸色平静而肃然,朝我说:吃完,不许剩下。我摇头示意,母亲的脸色转成失望懊忿,但仍只淡淡地说:那么就下去吧,把筷子和碗摆好。在大人终席前,我不时偷望着母亲,她的脸色一直不展,也不言笑。到了夜里,客人辞去,母亲控制不了久压的情绪,一把拽我过去,没头脸地按我在床上,反了两臂,上下全身揪拧,而且不住说:为什么明明吃不下了还盛 你知道街上还有要饭的孩子吗 揪拧之后,我看见母亲别过头去,坐在床沿气结饮泣。从此以后,我的饭碗内没有再剩过饭。
当然,母亲的手,在我的感情上自也有其熨贴细腻的一面。那时,一家大小六口的衣衫裤袜都由母亲来洗。一个大木盆,倒进一壶热水后,再放入大约三洗脸盆的冷水,一块洗衣板,一把皂角或一块重碱黄皂,衣衫便在她熟巧之十指下翻搓起来了。安顺当时尚无自来水,住家在院中有井的自可汲取来用,无井的便需买水。终日市上沿街都有担了两木桶水的卖水人。我们就属于要买水的异乡客。寒冻日子,母亲在檐下廊前洗衣,她总是涨红了脸,吃力而默默地一件件的洗。我常在有破洞的纸窗内窥望,每洗之前,母亲总将无名指上那枚结婚戒指小心取下。待把洗好的衣衫等穿上竹竿挂妥在廊下时,她的手指已泡冻得红肿了。
待我们长大后,才知道母亲在婚后数年里,曾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可是,母亲那双纤纤玉手,在“七七”炮火下接受了洗礼,历经风霜,竟脱胎换骨,变得厚实而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也同样是那双结满厚硬的茧手,在微弱昏黄的油盏灯下,毫不放松地,督导着我们兄弟的课业。粗糙易破的草纸书,一本本,一页页,在她指间如日历般翻过去。我在小学三年级那年,终因功课太差而留级了。我记得把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没有勇气看她的脸,低下头看见母亲拿着那张“历史实录”的手,颤抖得比我自己的更其厉害。可是,出乎意料地,那双手,却轻轻覆压在我头上,我听见母亲平和地说:没关系,明年多用点功就好了。我记不得究竟站着多久,但我永远记得那双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然则,就在那样的岁月中,母亲仍不乏经常兴致高涨的时候。每到此际,她会主动地取出自北平带出来的那管玉屏萧和一枝笛子,吹奏一曲,母亲常吹的曲子有《刺虎》《林冲夜奔》《游园惊梦》和《春江花月夜》。那双手,如此轻盈跳跃在每个音阶上,却又是那般秀美。
去夏返台时,注意到母亲的手上添了更多斑纹,也微有颤抖,那枚结婚戒指竟显得稍许松大了。有一天上午,家中只留下母亲和我,我去厨房沏了茶,倒一杯奉给她。当我把杯子放在她手中时,第一次那样贴近看清了那双手,我却不敢轻易去触抚。霎时间那双手变得硕大无比,大得使我为将于三日后离台远航找到了恒定的力量。
母亲的手,从未涂过蔻丹,也未加过任何化妆品的润饰。唯其如此,那是一双至大完美的手。
(选自《八千里路云和月》)
7.下列对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是(3分)( )
A.文章开头部分由梦开端,然后顺势写母亲的手,感情细腻深沉。
B.文中写母亲“揪拧”我之后“坐在床沿气结饮泣”,既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失望,也表现了对孩子教育不成功的痛心。
C.文章以母亲的手为线索串起往事,将母亲过去几十年的平凡生活展现开来,凸显了母亲人格的魅力及其对作者的影响。
D.结尾一段用“至大完美”点明母亲的手所显示的伟大的母爱和永恒的人格力量,两个“从未”意在表现母亲的朴实自然。
8.文章通过多次写母亲的手,一段段往事历历再现,母亲的形象也渐渐在其中鲜明起来,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6分)
9.文章开头对梦境的描述细腻优美,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梦境描写的作用。(6分)
二、古诗文阅读(38分)
(一)《琵琶行》一二段阅读(10—13小题,19分)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0.对第一节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D.第五、六句写出了白居易与朋友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之情。
1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不暇接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优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暮去朝来颜色故 D.凄凄不似向前声
13.翻译下列诗句。(每个句子 5分,共10 分)
(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2)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二)《登高》阅读(14—15小题,9分)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4. 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 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 颈联中“病”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 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这首诗首联和颔联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具有什么作用?(6分)(三)名言名句理解性默写(每题1分,共10分)
16.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体现李白蔑视权贵、傲岸不羁的两句 ,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 。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
(4)《沁园春·长沙》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 , 。
(5)《诗经 芣苢》中叙写收工时满载而归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7-19小题。(9分)
从《孝经》中可以看出,孝道的内涵是有层次性的,而孝道的实践更是_____,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如天子之孝是“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天子之孝更重要的是立身为范,以自己_____之孝来带动天下百姓的孝道。诸侯之孝则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诸侯之孝在于______、循规守法。这是由诸侯的独特地位决定的,因为他们位高权重,既贵且富,皇帝很难约束到,其他人又无权约束,如果缺乏自我约束力,就很容易造成因“高”而“危”、因“满”而“溢”的局面,最终导致社稷不保。对普通百姓来说,则要简单得多,只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行了。因此,职位越高,孝道就越宏大,其价值就越重大,其要求就越严格,就越需要______。( )。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围绕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这是传统孝道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层次分明 事必躬亲 谨言慎行 以身作则
B.条分缕析 身体力行 履薄临深 挺身而出
C.层次分明 身体力行 谨言慎行 以身作则
D.条分缕析 事必躬亲 履薄临深 挺身而出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是( )(3分)
A.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但将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统一了起来,也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B.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统一了起来,而且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C.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是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而是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D.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孝道不仅将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统一了起来,还把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三者统一了起来
19.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是( )(3分)
A.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以致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
B.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围绕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的目标,以致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
C.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的目标,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方向。
D.个人奋斗的实践路径以三大“职责”做基础并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从个人心和到群体家和再到天下共和的目标。
20.根据下面材料提供的信息,拟写一句话新闻,25字以内。(3分)
钟南山2日表示:“目前全国的疫情仍处于上升期,但我们判断疫情应不会产生全国性爆发,而可能只为局部爆发。”钟南山说,面对此次2019-nCoV肺炎疫情,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仍是“早发现、早隔离”。“我们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多项全国性的举措:延长假期,交通管制,公共场所体温检测排查,积极宣讲少聚集、个人防护知识等,而国民公共安全意识的提高也保证了相关举措的顺利实施。”钟南山说:“这些举措有效阻断了传染源,大大减少了二代、三代传染,我们判断此次疫情有望在未来10天至两周左右出现高峰,但我们仍需加强防护,不可放松警惕。”
答:
21.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4分)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春节: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端午节: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2.以“抗击疫情”为背景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写身边让你感动的人或事,要有细节和场景描写,要有真情实感。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答案
1.C【解析】本题从偷换概念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A由第一段“乡下人离不了土地,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遍的谋生办法”可知选项正确B.从第二段前三两句可知正确。“C.“为了谋生”不对,第四段中“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表明乡民聚合是无目的的。D.由“第三段的开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和第四段倒数第四行可知。
2.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也有隔阂”原文提到“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正确。B.“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于文无据。C.“法律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错误,第六段说“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产生的”D.“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表述错误,原文是说“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
3.B【解析】本题从偷换概念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B项偷换词语,造成语意错误。原文倒数第二段中说“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4.B项。解析:因果关系原文依据不足。
5.D解析 A,为文艺界。B,“转向写作重大的历史题材”无据。C项,应该是“1964年以后”。
6.答案 ①“百合花”可理解为茹志鹃的代表作《百合花》,“风雨”是指小说的发表过程曲折,后来作品又备受批判。②“百合花”象征茹志鹃的命运,茹志鹃一生经历坎坷,风风雨雨几十年。③“百合花”外表高雅纯洁,“风雨百合花”象征茹志鹃在风雨中坚守的高尚人格。④痛苦和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这是对人的磨炼,也是一个人在成长中必须经历的过程。人生在世就必须能够承受并战胜这些“风雨”,生命才能闪耀出夺目的光芒。(一点2分,答出三点就给6分)
7.B项,【解析】“既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失望,也表现了对孩子教育不成功的痛心”错误,选项对重要细节描写所蕴含的感情把握不准确,联系上文内容可知,母亲“坐在床沿气结饮泣”,更多的是对生活艰难而又不能改变的无奈和为剩饭一事揪拧孩子后的自责。故选B。
8.【参考答案】(1)关爱孩子、教育严厉。家里来了远客,“我”却不听母亲劝告剩了半碗饭,被母亲用手揪拧,打完后母亲心疼流泪。(2)吃苦耐劳、坚毅顽强。母亲曾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后来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历经风霜,变得厚实而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3)宽容和蔼,理智善良。我把留级的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母亲的手颤抖着,后来又轻轻覆压在“我”头上,鼓励我继续用功。(4)有艺术修养,有生活情趣。虽然生活艰难,但是母亲会吹玉屏箫和笛子,还能吹奏很多曲子。
9.【参考答案】从结构上来说,由梦境中作者的视线定焦在母亲的那一双巨手之上,自然引出下文写记忆中母亲的手;从形象上来说,对梦境中景物的描绘,烘托了母亲高大伟岸的形象;从主题上来说,借助梦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思念及热烈的赞美之情,给文章主题定下了基调。从艺术效果上来说,作者在写意般的景物描绘的梦境中,营造了一种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增强了母爱的传统意蕴。
10.D 解析:应是写出了分别时的悲伤。
11.C 解析:并不是“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玉盘的声音写琵琶弹奏的清脆悦耳。)
12.B解析 A项突出:突然出击。C项颜色:容颜。D项向前:刚才。
答案
这时候让人觉得有有一种深藏的愁绪和遗恨产生,此时静静无声的情景胜过有声的时候。
一曲终了,她收起拨子对准琴弦的中间拨划,四根弦子一起发声,好像撕裂了锦帛。
14【详解】C.“颈联中“病”是全诗的诗眼”错误,诗眼是“悲”;“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情感错,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15.风、猿、渚、沙、鸟、落叶、长江;雄浑壮阔、萧瑟凄清;此为登高之见闻,为后文抒发登高所感、表达内心的悲苦之情做铺垫。
16.答案: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2)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4)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5)薄言袺之 薄言撷之
17.C (层次分明:指事物的次序界线清楚。条分缕析:形容有条有理地细细分析。身体力行:多用来表示努力实践,亲身体验,多用作褒义。事必躬亲:是指无论什么事一定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谨言慎行:是指言语行动小心谨慎。履薄临深:比喻身处险境,必须十分谨慎。以身作则:是指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挺身而出:是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
18.D(“个人、家庭和国家”与“岗位职责、家庭职责与社会职责”是递进关系,而且一一照应,故排除A、B;此外,两个分句间不是并列关系,应为递进关系,排除C 。 )
19.D(A项“以致”表示前一分句导致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关联词使用不当;B项句式杂糅;C项“实现……方向”搭配不当。)
20.答案:钟南山表示疫情不会全国性爆发,10-14天或出现高峰。
21.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 门上桃符耀眼红
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 碧波竞舟十里欢
四、作文(60)
22.以“抗击疫情”为背景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写身边让你感动的人或事,要有细节和场景描写,要有真情实感。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 第2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