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学习重点1、 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二、自主学习
苏轼知多少(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进行展示,)
看谁读得好(熟练阅读)自学指导古文阅读三字经: 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知文意。
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
欣然????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相与???空明?????? 盖????? 闲人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品析关键词、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品意境)
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5、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7、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
8、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9、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四、小结:
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五、当场训练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词?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3.念无与乐者(?????)???4.相与步于中庭(????)?5.水中藻荇交横(????)???????6.庭下如积水空明(???????)?7、盖竹柏影也(?????)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一、
1、进
2、…的样子
3、考虑,想到
4、在
5、交错纵横
6、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7、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表推测
二、1、想到没有可以与自己同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仿佛有)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四、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②“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五、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六、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六、课下作业 月总是文人墨客的爱物,咏月文章数不胜数。课文作者寝而见月,见月而起,起而寻友,寻友赏月,以水喻月,最后写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是啊,“何夜无月”。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