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2张PPT。幽径悲剧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
八年级(上)一代宗师——季羡林 一生无数头衔,唯独喜欢“教授”这一称号。
一生精通英、德、印等多种语言,唯独热爱着祖国
的文字。
出生山东清平县,家境也十分清贫,唯独满腹诗书
之足。
就读清华,博得“四剑客”之一的美誉。
留学德国,二战的烽烟造就他成为东方语言大师。
回归祖国,执教北大。
文革间挨斗受批受尽凌辱,可从未放弃救世治学
之道。
十年磨一剑,译成了印度人都惧怕的《罗摩衍那》。
是他-------大力地沟通了东西方文化。
是他-------推动了东方文化的前进。
季羡林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被称为“东方学 大师”。
听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 文章层次第一部分(1-6)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写古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文末)写藤萝的悲剧。精读品析品读课文,把你认为最精彩的内容画下来进行赏析。
幽径之美 美 藤萝之美山
湖春:小花生命灿烂
夏 :绿阴浓烈
秋:枫叶变红
松柏相映--夏:绿叶红荷
白雪覆盖
冬:
绿色更浓形: 盘曲而上
香:“蓦地”“扑鼻之香”
声:“袭入耳内”的蜜蜂声
色:万绿丛中一点红和:与大树和睦相处
善:阅尽沧桑,从无害人之心外在美 内在美感受“幽径之美” 文章开头描绘了幽径之美,美在哪里?用笔圈出,品一品,读一读。
作者如此用力描绘幽径之美,是否有些浪费笔墨?因为至此文章的主角——古藤萝还没出场,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 感受藤萝之美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的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感受“古藤萝的悲剧”力量思考:
“然而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作者以自己前后矛盾的感慨揭开了“古藤萝悲剧”的序幕, 怎样理解作者前后矛盾的感慨?阅读15段感受强烈的悲剧色彩,反思悲剧原因。 这一幕悲剧如果发生在“十年动乱”期间,是不足为奇的,因为那是一个悲剧的年代,可是它发生在“十年动乱”结束十几年后的今天,这不能不让人痛心疾首。这十多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迅速提高,已经奔上小康之路,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显得那样的贪乏。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并维护之,并不仅仅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博爱之心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是否具有健康、积极、良好的精神素质的大问题。
这样的悲剧如果是发生在偏远落后的荒蛮野岭之间,倒也罢了,可它偏偏发生在中国最具历史文化渊源的北大,这里是中国文化精英的聚集地,是思想最为解放的最高学府,然而堂堂燕园里竟没有第二个人关注藤萝的生死,并为之悲哀的,这就使其悲剧意味更加浓重,同时也引发读者更深入的反思这种悲剧的根源:除了指挥者的失误,执行者的无知,更主要的是人们心中的流毒根深蒂固,几千年的奴化教育让人们失去了应有的理性,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思想,面对社会、自然、生活中的真、善、美的叙说,心灵变得麻木不仁,这是燕园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
鲁迅曾经说过:一个民族只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愚昧才能觉醒,进而才能进步发展。
作者在这里不正是想经过一株古藤萝的悲剧来透视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悲剧,所以作者叙述的悲剧,绝不是一个小小的悲剧,而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能否更健康,更稳定地发展进步的大问题,在世人普遍醉心于改革开放取得的种种成绩,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普遍提高的喜悦中时,万幸还有一位巨人在此时悲叹、警醒世人,希望国人意识到自己精神生活的贫乏、落后、愚昧,呼吁提高国民素质,关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真、善、美的诉说、尊重一切真、善、美,并努力维护它,恢复理性。
这位文化巨匠的民族忧患意识发人深省,尽管面对的是“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残酷现实,然而他将永不放弃,义无反顾,矢志不移地狐独地为我们的民族抒写悲歌。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季老在这里达到了屈原、鲁迅的高度,他是一个真正的勇士——懂得真、善、美,并甘愿做一位孤独的维护真、善、美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