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信息窗呈现的是为校园绿化,从苗木基地购进树苗和花苗的情境。借助问题“一共购进多少棵树苗?”“一共购进多少棵花苗?”引入对加法运算律的学习。本节课分为三个教学环节:一是理解掌握加法结合律,二是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三是运用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总结的建模过程,积累规律探索的学习经验,提高建模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并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理解加法运算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收集信息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为绿化校园,要购进一批树苗和花苗,这是购进树苗和花苗的统计表,从表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
谈话: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从贴近学生生活情境入手,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展开对新知识的学习。
二、合作探索,学习规律
(一)学习加法结合律
1.解决问题
(1)独立列式解决“一共购进多少棵树苗?”
谈话: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一共购进多少棵树苗?”,把信息和问题读一读,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了一种方法,想一想有没有第二种方法,在作业纸上列综合算式解答。
(2)班内交流,得出等式
预设一:56+72+28。先算冬青和柳树一共多少棵,再算三种树一共多少棵。
预设二:56+(72+28)。先算柳树和杨树一共多少棵,再算三种树一共多少棵。
谈话:两种算法不同,但结果相同, 这两个算式之间就可以划上等号。
(3)解决第二个问题“一共购进多少棵花苗?”,得出等式
谈话: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一共购进多少棵花苗?”列式时想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了一种方法,想一想有没有第二种方法。请在作业纸上列综合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决。
预设一:(80+88)+112。先算月季和牡丹一共多少棵,再算三种花一共多少棵。
预设二:80+(88+112)。先算牡丹和茶花一共多少棵,再算三种花一共多少棵。
谈话:两种算法不同,但结果相同,这两个算式之间也可以划上等号。
【设计意图】解决问题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本环节在解决问题中关注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旨在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的解决理解运算顺序,初步感受运算律的存在。
2.观察发现
谈话:仔细观察这两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3.提出猜想
谈话:刚才只观察了两组算式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你有什么想法?
4.举例验证
引导学生独立举例验证刚才的发现。
5.总结规律
谈话:我们通过举例验证了这个猜想是正确的。这是加法中的一个规律,叫作加法结合律。如果用字母a、b、c来表示三个加数,你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6.回顾提炼。
谈话:我们来回顾一下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先观察两组算式,发现了:“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和不变”,然后提出猜想:这是不是一个规律呢?通过举例验证了这个猜想是正确的,最后总结得出规律。 “观察—猜想—验证—总结”是我们探究规律的基本过程。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领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班内交流、回顾总结、提炼方法,经历加法结合律这一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观察——猜想——验证——总结”这一规律探索的步骤、方法,积累规律探索的学习经验。
(二)学习加法交换律
1.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谈话:加法运算中除了结合律还有其他的规律吗?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小组合作,独立探究,小组长负责记录。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2.班内交流,学习规律
预设:我们先计算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我们提出了猜想:这是不是一个规律呢?我们举例验证,发现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小结: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探索出了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叫作加法交换律。如果用a、b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加法结合律学习的基础上,完全放手,让学生借助刚刚学习的规律探索的方法、步骤,通过小组合作,独立进行加法交换律的探索、学习,其目的一是习练“观察——猜想——验证——总结”这一规律探索的方法、步骤,进一步积累规律探索的经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独立经历加法交换律这一模型的建立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
(三)运用运算律,解决问题
1.引领回顾,激活经验
播放微视频,引领回顾。
2.运用规律,简便计算
谈话:运用加法运算律还能帮我们解决哪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在作业纸上做一做。
追问:这两种算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这种算法,先算63+37正好得到一个整百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这是运用了哪个运算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借助微视频引领学生回顾以往加法运算律在学习中的应用,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感受运算律的价值。让学生独立尝试运用规律简便计算,进一步体会到运算律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自觉运用运算律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1.基础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2+25=25+( ) 160+(40+132)=( + )+132
38+73=( )+( ) 98+73+27=( ) +(73+ )
谈话:括号里填什么?这是根据哪个运算律?
2.巩固练习
用简便方法计算。
1234+700+300 132+(68+54)
谈话:你是怎样算的?运用了哪个运算律?
3.应用练习
【设计意图】设计有层次的练习,巩固加法运算律,感受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应用意识。
四、总结归纳,概括提高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三个方面谈收获。
知识:我知道加法运算律。
方法:我知道“观察—猜想—验证—总结”是我们探究规律的基本过程。
情感:我觉得生活中处处是数学。
谈话:看来同学们收获还真不少!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探索规律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整个研究过程,总结研究方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四年级上册第56-57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通过学习,为学生今后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一、创设情境,营造愉悦的氛围,激发兴趣。
课前的语言游戏,通过“调侃”的语气,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同时,游戏方式中渗透着加法交换律的外形特点。接着以学生近期所关注的焦点——校运会为切入点,选择几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让学生经历有效的探索过程。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关于解决问题的猜测、尝试解决、验证与修正、形成算法、推广应用的过程。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列式猜想——观察发现——举例验证——概括规律”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首先在学生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引发学生的猜想:是不是其他的两个数相加也有这样的规律呢?让学生写一两个例子并验证,此时再问“像这样的等式你还能写多少个?”学生说“无数个”,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通过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说说在写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想办法把这个规律表示出来,让学生轻松体会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样的规律,学生尝试运用符号、图形、文字和字母等表示规律后,教师再引出简洁的表示方法“a+b=b+a”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从而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在学生动手举例验证后,通过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运算律的发现和探索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的经验,注意数学学习方法的迁移和渗透。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由于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学生经历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及时对探究加法交换律的方法做了小结,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加法结合律,利用课件出示探究方法的步骤,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将已有学习方法,迁移类推到探索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很容易感受到三个数相加蕴含的运算规律。学生不但理解了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之间的联系。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认识到了一些不足之处:
学生初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困难,出现表达不够严谨或不会表达的现象,这时我没有及时补救这种生成问题,引导的不够巧妙,也正是因为这样,耗时比较多,以至后面的练习没能够完成,使得课堂不够自然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