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4 07:5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课标与学习内容:
原始文化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
原始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三代是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形成和奴隶制社会形成繁荣时期。
敬畏文明,敬畏生命:
位于青海省的喇家遗址,是因地震和黄河洪水毁灭的史前遗址,揭示了四千多年前因地震、洪水接踵而至把“喇家村落”彻底摧毁的过程。
在死亡来临时刻,母亲紧紧地护卫着自己的孩子,至死也没有松开……
图为距今约1万年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其出土的栽培稻和陶器,是现今已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和原始陶器之一。
中国江西仙人洞及出土距今2万年陶罐(组图)
元谋人 距今约170万年
北京人 距今约70万-20万年
山顶洞人 距今18000年
特点:
大河附近;平原地带;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你来自云南元谋,
我来自北京周口,
牵起你毛茸茸的小手,
爱情的力量让我们直立行走...
一、源起:石器时代远古生活
1、旧石器时代(约250-1万年)
遗址: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
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人
生产生活:渔猎和采集,群居;学会用火
2.新石器时代(约1-0.5/0.2万年)
早期遗址: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上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
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约5000年,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黑陶,胎壁薄如蛋壳,称为“蛋壳陶”。
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
社会组织的变化:中华文明的起源
原始人群
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打制石器,群居生活。
母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晚期,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考古发现,父系氏族社会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扩大财富和权力。人类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初期的“刀耕火种”以妇女为主,因而成年女子就将婚盟氏族的丈夫“娶”来,参加自己的公社……后来,发展出了较高级的耜耕或者犁耕,农业劳动又转变为以男子为主,因而“女娶男”又改变为“男娶女”,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形成父系大家庭。
——《中国大通史 史前卷》
新石器时代早期 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长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 种植水稻,养蚕缫丝技术
新石器时代晚期 黄河流域 龙山文化 黑陶——蛋壳陶
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 玉器精美,出现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
新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取代母权,社会分化与不平等萌芽初现,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出现权贵阶层——人类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大汶口遗址的面积达82万平方米,在已经发掘的5400平方米遗址中发现了133座墓葬和1座陶窑,其中14座有木椁式葬具,很多墓葬内有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有红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几种;代表性的陶器是鼎、豆、壶、背壶、罐、杯、尊、瓶、盔形器等,还有作为礼器的玉铲以及精美的透雕象牙梳、镶嵌绿松石的骨雕筒等典型遗物。考古发掘还发现,在43座墓中随葬有数量不等的猪骨,最多的墓中有14个猪头骨。
特点:手工业产品形式多样,财产私有,贫富分化,阶级出现......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原始部落
二、裂变:原始部落早期国家
时间
典型标志
历史意义
距今约10000年左右
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黍均发现于中国
材料一 三皇:燧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氏——发明网、陷阱、原始的烹调、八卦
神农氏——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
五帝:黄 帝——黄河中上游部落首领,联合炎帝组成炎黄部落联盟。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
材料三 “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史记·夏本纪》
思考:社会组织形式及社会性质变化。
除此之外,早期国家最高权力继承制度发生哪些变化?早期国家具备哪些政治特征?
由部落到邦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李学勤主编:《春秋左传正义》
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黄永堂译注:《国语全译》
部落联盟首脑权力日益膨胀,已非普通意义上的部落首领,由此看出,大禹的确具有很强大的个人权威。以至到夏禹以后禅让转为世袭,标志着原始公社的解体和国家的诞生。
2、早期国家
夏朝的家国治理
(1)夏朝制度建设:
王位世袭:禹建夏,启夺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王权特点:国事通过占卜方式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行政管理: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
(2)基本特点
早期国家出现,逐步形成以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关于启的继位: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古代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尚书》《诗经》和《史记·夏本纪》中,但至今尚未发现像商周那样用甲骨文、金文来记录当时史实的材料。
中国历史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者是禹,而不是启,禅让制是推举,王位世袭制是继承。禅让制体现了原始社会的民主性,原则是选贤任能,推举的首领没有任何特权。
“家天下”:
由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有人说:禅让制体现了民主,王位世袭制体现了专制。请思考: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进步;
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产物;
私有制发展产物;
阶级对立的产物。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三、承萌:商周文明延续传承
1、殷商的制度流变
盘庚迁都 定于殷——殷朝
商朝 甲骨文 刻写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殷墟-二里头遗址 出土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国家机构完善 商王为最高统治者,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内外服制度 内服—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政治势力 东到大海,西及陇西,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商朝内外服制度:
内服是商人本族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附属国,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事务。
商王控制着联盟实权,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周公……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李学勤主编:《春秋左传正义》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蒋南华、罗书勤、杨寒清注译:《荀子全译》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对象以及内容是什么?
目的:巩固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内容:土地和人口。
2、西周的制度流变
材料 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虑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辱慢王朝,等于不贡。”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 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其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二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根据材料说明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诸侯应拥有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诸侯该履行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材料 《荀子》记载周初,“(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 宜侯矢铜簋,铭文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赏赐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之事。
根据材料概括分封制的特点。
特点: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也包括功臣、姻亲、殷商旧族等。同姓亲族封地多分布在富庶之地和战略要地。分封内容除土地外还有器物,人口等。
西周前期积极为主开发边区、加强统治、扩大疆域、政权严密......
分封制的影响:
西周后期消极为主诸侯势强、王权衰弱......
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
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
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
周朝的分封则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前提 西周建立,王室强大
目的 巩固统治
侯国 鲁、齐、燕、卫、宋、晋
内容 对象 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义务 诸侯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权利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再分封,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独立性
影响 积极 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区、扩大疆域;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消极 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壮大,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
【教材补遗】全面认识西周的分封制:
分封制是西周加强对疆域管理的一种行政制度。它利用血缘关系实行分封,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但在周王室衰微后造成分裂割据。西周的宗法制则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血缘关系,也是政治上君臣隶属关系。
母,亲而不尊。——《礼记·表记》
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
——《白虎通义》
【教材补遗】项目 分封制 宗法制
不同点 目的 有效地统治辽阔的疆域 巩固分封制下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核心 广建封国,“授土”“授民” 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 分封王族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后代做诸侯;规定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确立大宗与小宗
影响 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疆,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使国家走向强盛 保证了贵族的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结果 随着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而走向崩溃 宗法观念得到传承,至今影响深远
联系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二者紧密结合,互为表里;其中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宗法制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相辅相成
互为表里
宗法制是分配的规范原则
宗法制是分封制血缘传承
分封制是宗法制政治体现
分封制是权力的层层分配
《尚书大传》说:
“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卫侯,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
礼是维护宗法、分封等级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是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
3、西周灭亡:
“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诸侯共伯和被推举摄政,史称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教材补遗】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家国一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国家政治结构(即家国一体或家国同构)。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形成了森严等级序列。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延续性和稳定性。
巩固练习:
李山在《中国文化史》一文中写到“古代中国人缺少外战的热情,但有守卫家邦的意志。重视血缘家族,关注人伦情感,崇尚家国认同,它不足以激发主动征战的热情,却足以产生‘执干戈以卫社稷’的道义精神。家国对于他们来说是生死于斯的土地。”对这一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刻影响的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军功制
【解析】“重视血缘家族,关注人伦情感,崇尚家国认同”,这是受宗法观念的影响,故选B项;分封制是指分封诸侯国,重视血缘家族祖,关注人伦情感主要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排除A项;礼乐制是指奴隶社会的森严等级制,视血缘家族祖,关注人伦情感主要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排除C项;军功制是指按照军功进行奖赏,可以激发主动征战的热情,排除D项。
巩固练习:
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其中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华夏先民(  )
A.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 B.朴素的宗族宗法观念
C.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 D.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
【解析】根据题干中“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可以推断出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都认为拥有同一祖先,即都是黄帝的后裔,这体现出华夏先民已经有了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故选D项;题干中主要述及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都有共同的祖先,即黄帝,但没有述及他们之间的血缘亲疏关系,排除A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都有共同的祖先,即黄帝,但是题干后半部分又述及“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说明商族与其他三个种族并不具有宗族关系,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都认为拥有同一祖先,没有涉及这些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现象,排除C项。
社会经济性质:奴隶制社会经济
农业
土地制度—井田制
生产方式—奴隶集体劳动
生产工具—木石并用
手工
青铜铸造业,青铜时代养蚕缫丝技术的发展
黄河流域:后母戊大方鼎
长江上游:三星堆青铜器
长江中下游:江西大洋洲青铜器
4、三代经济文化
夏、商和西周的社会经济性质: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奴隶制社会经济
农业的发展 土地制度:
井田制是基本土地制度。
生产工具:
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基本土地制度。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那时耕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
手工业成就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创的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随后的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代表的早期文明。到了西周时期,统治者实行分封制,通过各级贵族维系国家的统治。
政治上: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诞生。随着王朝的兴衰更替,依次经历了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同时也引起了政治制度的变革,相继形成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一系列制度。
经济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巨变。早期国家以奴隶制经济(井田制)为主。
文化上:商周时期以青铜器和甲骨文文明为主。
三、延伸与思考......
《左传·宣公三年》记载: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