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4 07:5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
《孟子·离娄上》中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残酷性,说当时: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你怎样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影响?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祝聃请从之。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
夜,郑伯使祭足劳王,且问左右。
——《左传·桓公五年》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王室衰微 诸侯纷争……
郑伯为何敢于武力抗衡周王?这说明什么?
郑伯为何拒绝乘胜追击周王?这说明什么?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汉)刘向《<战国策>书录》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现象:王权衰弱,诸候强大。
原因:诸侯在自己的领地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西周后期,王权衰弱;生产力的发展。
此时周室衰微, “礼崩乐坏”, 天子地位一落千丈, 只在名义上保持着“天下宗主” 的地位, 再无力号令诸侯 。面对这种形势, 齐桓公首倡“尊王攘夷”, 打着周天子的旗帜号令诸侯, “霸诸侯, 一匡天下”。……而在武力上威胁华夏诸侯的异族, 如南方的楚 、吴、越, 西北的戎、狄和秦, 虽然政治上逐渐强大, 但在文化上却被享有较高文明的华夏所融合 。
——刘正寅《试论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整体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
目的:争夺土地、人口,迫使其他国家承认自己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是兼并其他国家,完成全国统一大业。
影响: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破坏了社会生产,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战争在客观上对实现地区性的统一,促进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各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的变革有一定的意义;由于在争霸和兼并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因此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统一。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比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
华夏认同
民族大融合
在频繁交往和密切联系中,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春秋时期四夷与华夏的区别主要在文化方面,他们的服饰、语言、经济生活、风俗习惯都与华夏明显不同。……通过春秋时期的华夷之争,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晋国一大力士姓牛名子耕;
《国语晋语》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领域 变动的表现
社会经济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不断建立。
阶级关系 周天子地位下降,分封制崩溃,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上层建筑 各国竞争激烈,各诸侯国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增强自身实力,纷纷变法。
(春秋战国)民族的融合与地区性的统一,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大一统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进入战国以后,旧的夷狄已成华夏,夷狄的概念包含了新的内容;周室沦为大国的附庸, 一统于周的观念已成过去。于是思想家们纷纷探讨政治统一、华夷一统等当时亟待解答的问题,陆续出现了一些反映大一统理想制度的著作及学说。
——刘正寅《试论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燕昭王
乐毅改革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齐威王
邹忌改革
楚悼王
吴起变法
韩昭侯
申不害改革
魏文侯
李悝变法
秦孝公
商鞅变法
秦孝公下令求贤
时代特征: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合;
大变革——奴隶社会渐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繁荣。
巩固练习:
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解析】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材料“乃自立,为(楚)武王”,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破坏分封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排除A项;材料周天子和楚国国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料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宗法血缘关系,也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
材料一 商鞅变法令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材料二 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材料三 (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 食货志》
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调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
政治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军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商鞅变法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变法措施在秦国深入人心,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变法。
对封建制度的确立起决定作用的措施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对旧贵族打击最大的措施是奖励军功。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建立县制。
巩固练习: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B.实行重农抑商,发展经济
C.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
【解析】根据材料“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可知商鞅变法中将农业称为本业商业称为末业并且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说明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发展经济,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重农抑商的经济方面措施,与推行县制的行政管理措施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并不是商鞅变法的法治措施,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重农抑商的经济措施,并不能推动民族交融也不能达到强兵的结果,排除D项。
变法内容 影响
政治
经济
军事
综合影响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
2.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3.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对由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1.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2.损害旧贵族利益,维护新兴地主利益
3.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1.确定土地私有制,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2.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保障国家的税收
壮大秦国的军事力量
积极: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消极:法律严苛,加重剥削,容易形成暴政。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
背景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和兼并战争推动下产生
目的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
措施 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结果影响 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性质与指导思想 都是一场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化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普遍使用,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从而大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奴隶制的井田制随着私田的增多而逐步瓦解,到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通过变法和改革,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
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三、思想启蒙与百家争鸣
就当时而言,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同时封建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在政治上,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映射了各种力量的壮大崛起,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丰富繁荣的文化又影响着各个诸侯国的政治改革,逐步满足封建阶级的利益,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成熟;
在文化上,百家争鸣使文化由原来的教育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成为人人都能够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知识,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谭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经济和阶级基础……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的原因
经济:
政治:
阶级关系:
思想文化:
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迅速发展;
分封宗法制破坏,周王室衰微;
“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士”阶层的活跃;
根本原因:
生产力发展,社会大变革。
直接原因:
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
学派代表 主张 特点
道家(老子) “道”、无为、小国寡民 没落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与应世的态度
儒家(孔子) “仁”、克己复礼 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儒家(孟子、荀子) “仁政”“仁义” 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
墨家(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
法家(韩非子) 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 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
2、“百家争鸣”概况
先秦儒学 主张 贡献和地位
孔子 核心思想是“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提出“有教无类” 创立儒学;首创私人讲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尊为“至圣”
孟子 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 使儒学体系适应社会需要;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蔚然大宗
荀子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论断;提出“人之性恶”,用礼乐规范人行为
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热衷于富国强兵和兼并战争,试图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孔子的“仁”、“德治”主张不符合统治者需要;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也不符合时代潮流。
3、“百家争鸣”认识
主张 影响
道家 老子 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要顺应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 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法家 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要求和平、稳定的愿望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
——《孟子·梁惠王上》
 “时移事易,变法宜矣”“废先王之教”,而实行变革,“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1)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特点。
(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形思想传播到邻国及西方,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巩固练习:
老子主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孟子向滕文公宣讲:仁政应该从恢复西周井田制着手,因为井田制下人人都有一块份地,贫富分化不甚显著。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道家经济思想比儒家激进 B.和谐安定是重大社会关切
C.儒家民本思想植根于道家 D.道家和儒家治国理念趋同
【解析】据材料“孙叔敖等出身低下的人却可以位居高位。而战国时期采取了选贤任能的选官方式”结合所学先秦实行世卿世禄制可知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故选C项;材料“出身低下却因才能而位居卿相等高位”不利于宗法等级的保持,排除A项;材料“出身低下却因才能而位居卿相等高位”说明冲击世卿世禄制,排除B项;据所学,此时周天子权威已经衰落,不是材料现象导致的,排除D项。
巩固练习:
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其中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华夏先民(  )
A.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 B.朴素的宗族宗法观念
C.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 D.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
【解析】根据题干中“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可以推断出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都认为拥有同一祖先,即都是黄帝的后裔,这体现出华夏先民已经有了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故选D项;题干中主要述及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都有共同的祖先,即黄帝,但没有述及他们之间的血缘亲疏关系,排除A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都有共同的祖先,即黄帝,但是题干后半部分又述及“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说明商族与其他三个种族并不具有宗族关系,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都认为拥有同一祖先,没有涉及这些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现象,排除C项。
巩固练习:
表1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儒、法部分思想家对“天道”与“人道”的相关认识。由此可见(  )
A.天道侧重人的主观能动性
B.人道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C.诸子思想有同源异流特征
D.天道与人道关系表现为相互对立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道、儒、法部分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强调“人道”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故选B项;材料涉及的人道更侧重人的主观能动性 ,并非“天道”,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诸子思想在天人关系上具有某学相同点,但并非“具有同源异流”特征,排除C项;根据材料“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仁心)者,人之道也”可知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相互统一,并非“对立”,排除D项。
派别 认识
道家 《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儒家 《孟子·离娄》“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仁心)者,人之道也”
法家 《韩非子·心度》“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家思想家们还提出“循天道、因民情、随时变、量可能、务明易”等立法原则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特征
政治
经济
思想
认识
出现了老子、孔子等大思想家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繁荣局面
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要不断推进改革变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最主要的原因等
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战国时期,各国开展变法运动,逐步确立了封建制度,形成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铁制农具和牛耕推广使用,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