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4 15:2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宋朝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是古代文明的成型、成熟时期。
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
尝考五代之际,政治上之大患有二:曰腹心之患,即禁兵;曰肢体之患,即藩镇。
——聂崇岐:《论宋太祖收兵权》
政治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经济上: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南移,海陆贸易发达,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思想文化上: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突出,突出代表有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与外传;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风俗画。
一、过度集权,内外交困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1)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因为在夺取政权之初,对内部的篡夺成风的局势必须刹住,对外部的分崩离析局面也必须加以结束,而且还要防范其重演。所以,赵匡胤在即位之后,在政治、军事和财政经济诸方面的立法都贯穿着一个总的原则: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 ——邓广铭:《宋史十讲》
2.措施
(1)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①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设诸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谏官本隶属于门下省,而宋代则谏垣独立,并无长官。换言之,这些谏官,现在是不直接属于宰相了。而且宋制,谏官不准由宰相任用,于是台官谏官同为须由皇帝亲擢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
“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把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和兵权均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代的通判:
通判: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宋初为了防止州官尾大不掉,又在州设通判,作为副职,与权知军州事共同处理政事
(2)分散各级机构权力,使其互相牵制
①在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又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
②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余年……当时所用宰相二、三十人,其进退皆取天下公议,未尝辄出私意,公议所发常自台谏。——苏辙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哲宗正史职官志》
中央

府州军监

安抚使司(帅司)
转运使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知州(或知府等)
通 判
知县(或县令)
北宋地方行政制度图
(赵)普日:“……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转对条上四事》
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叶适:《实谋》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3.影响
宋初统治者大力加强专制集权,成功地维护了政权的稳定。
积极:
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消极:
制度束缚过死,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保守疲沓的政治风气。
尝观自三代而后,本朝有超越古今者五事:如百年无内乱;四圣百年;受命之日,市不易肆;百年未尝杀大臣;至诚以待夷狄。”——程颐
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召而归之京师。 ——范祖禹《范太史集》
练习巩固:
北宋时期,州、府级城市实行厢坊两级管理体制,县级城市一般只允许设置坊巷和市。但到南宋时,江南地区的一些市镇开始仿效州府城市,私自设立厢级机构。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高度中央集权带来的负面影响 B.经济规模扩大和社区布局复杂
C.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 D.市民阶层兴起影响行政区变更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代江南经济发展及其影响的理解和认识。依据材料可知南宋时江南地区的地方行政机构出现较大变动,这主要是由于当时江南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经济的发展扩大带动了地方行政机构的复杂性,故B项说法正确;材料中体现不了高度的中央集权,故A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中的“私自设立”一处可以看出不是官方所为,故C项的原因不合题意,排除;市民阶层的兴起不仅仅是在江南地区,而题中强调的是江南地区的变动,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
练习巩固:
汉唐“头枕三河(黄河中下游地区),面向草原”,两宋则“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一立国态势的转变
A.根源于游牧民族的衰微 B.得力于世界市场的出现
C.受制于东南部地狭人众 D.源自于社会经济的变动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两宋时期国家财税依仗东南,经营海洋,代替了汉唐时期的以黄河中下游为基础,经略草原的局面,D选项正确;游牧民族衰落的说法与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的事实不符,世界市场的形成始于明清时期(16世纪前后),两宋时期东南地区地狭人稠的问题并不突出,ABC三项错误。
练习巩固: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再也未发生藩镇割据,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文官取代武将为地方长官
B.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解析】 A选项文官代替武官担任地方长官只能体现出官员任用上的变化;B选项财、政、军的分权体现在中央官制中宰相权力三分以及地方权力分配问题;C选项体现的是针对地方的政策;D选项是中央内部政策的调整。相比较来看,B选项包含的内容更加全面,既有中央问题也有地方问题,因此本题选择B。
1.边疆压力:
(1)辽朝对中原威胁
①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威胁。
②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③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二、危机重重,开源节流
(2)西夏和北宋达成和议
①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
②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宋与辽、西夏、金地位之对比
澶渊之盟
庆历和议
绍兴和议
(北宋——辽)
“岁币”
(北宋——西夏)
(南宋——金)
“岁赐”
“岁贡”
钱物:
银10万两,绢20万匹
银7万两,绢15万匹
,茶叶3万斤
银25万两,绢25万匹
称呼:
“兄弟”
“君臣”
“臣君”→“侄叔”
地位:
金>宋=辽>西夏
2.财政危机
(1)军费上升
①北宋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训练废弛,素质低下。
②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
(2)养兵和养官负担
①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
②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北宋统治危机面临着军事和财政两个方面。
辽和北宋的“战”与“和”
(1)契丹建国后迅速强大起来,耶律阿保机为契丹的统一和契丹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契丹人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蕃汉分治”政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基本特征。
(3)宋辽之间时战时和,宋辽签订协议后,宋辽对峙局面形成,在较长时间内双方基本维持了和平局面。
导致北宋财政危机的三冗
(1)一职多官、恩荫、科举等导致“冗官”。
(2)扩充军队导致“冗兵”。
(3)加之战争赔款、边疆危机、大兴土木等导致“冗费”。
(4)“冗官”“冗兵”“冗费”致使宋朝积贫。
练习巩固:
近期热播的《清平乐》以宋仁亲在位时期的宋代为背景,展现了一幅集朝堂、 后宫、百姓、边疆生活于一体的画面。其中,诠释的宋太祖留下的“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的遗训,更是宋朝独有。公元107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
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B.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
C.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 D.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
【解析】宋太祖留下的“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遗训以及文彦博的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体现了宋代文官治国的思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最能体现该主张,故A正确;魏晋时期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故B错误;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体现不出文官治国的思想,故CD错误。
3、王安石变法
(1)前奏:“庆历新政”
北宋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宋仁宗在位时,大臣范仲淹曾发起一次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
改革官僚单纯论资排辈升迁的“磨勘法”;限制官僚子弟不通过科举即可为官的“恩荫”、“任子”特权;改革科举考试专以辞赋、墨义取士的旧制,改为注重策论(政治实务)与经义(政治理论)等等。——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2)王安石变法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变法涉及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军事训练、科举教育诸多领域。
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王安石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尽变神宗法度,上误神宗皇帝,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
——宋高宗
(司马光 )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
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梁启超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还认为保甲法 “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梁启超《王荆公》
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2)变法的主要内容
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3)变法的影响
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
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严重,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今介甫为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泊船瓜洲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列传》
王安石得不到朝中重臣的支持,只找那些急于上进的新人。这些人不仅缺乏经验,而且把变法作为进身之阶,参与变法动机就不纯。王安石的重要支持者与助手,如吕惠卿、章敦、曾布、蔡卞、吕嘉向、蔡京、李定、邓绾等,都属于人品不正者,其中绝大多数以后进了《宋史》的奸臣传中,其中蔡京之臭名,大概没人不知道。用一些人品不好、胸怀私心的人进行变法,再好的设想也没用。
——粱小民《王安石变法:动机与效果》,载《南方周末》2006年2月16日
“庆历新政”
严重的社会危机使得“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臣,纷纷上书朝廷,要求革新政治。宋仁宗庆历三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为仁宗所接受,遂推行新政,但是新政触犯了官僚贵族们的既得利益。庆历五年初,范仲淹等人被相继排挤出中央政府,新政宣告夭折。
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为解除封建地主阶级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金军从开封撤退后,张邦昌傀儡政权得不到宋廷旧臣的支持,只存在了33天就瓦解了。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被掳,史称“靖康之变”。5月,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康王赵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即位, 改年号为建炎,是为宋高宗。 后来高宗又定都临安(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1.南宋建国
1127年,北宋金朝攻灭,宋高宗即帝位后退保南方,是为南宋。
2.金与南宋的“战”与“和”
(1)岳飞抗金
三、偏安一隅,西湖歌舞
之所以要限制诸将,还有一个重要的现实原因,就是宋高宗对主战派将领们恢复中原,迎回徽、钦二帝的主张极其反感,他怕钦宗回来夺了他的帝位。还在建炎元年时,太学生陈东、欧阳澈因上书请求高宗亲征北伐,迎回徽、钦二帝,就被高宗斩首。高宗即位后,虽然口头上也说要迎回“二圣”,但实际上经过“和议”的反复交涉,最后只是迎回徽宗的梓宫和韦后,而让钦宗客死异国。在抗击金兵的战争中,高宗更是对将帅严加控制,生怕他们“张皇事势”,“却致引惹”,而甘愿放弃胜利成果,与金议和。——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一。
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位至将相”。
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2)“绍兴和议”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3.宋金南北对峙
(1)南宋统治稳定后,将都城定在临安。
(2)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宋帝世代尊金帝为叔父或伯父,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宋代民族之间的“战”与“和”的认识:
(1)宋代时期民族政权并存,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这是两宋民族关系的显著特点。
(2)战争是暂时的,对于交战双方都是一种灾难,伤害了民族感情,加剧了民族仇恨,中断了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
(3)民族间的“和”:和平是长期的,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历史发展主流。宋夏议和、宋辽议和、宋金议和,实现了双方长期的和平,实际上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的加强,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1. 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2. 邸:客栈、旅店。
  3. 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明人临摹南宋人画反映康王赵构受命为大元帅并梦见钦宗授予龙袍的图卷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把各将官的兵权削了,武臣不再带兵,自然也不准再管地方民政。这些勋臣武官,也在长期混乱中厌倦了,觉悟了,不再争持。他们仅拥一官号,中央替他们在首都供给了大的宅第,丰厚的俸禄,叫他们安住下来。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四、延伸与思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