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
时空观念:本阶段历史可以从多个时空维度理解。
1912—1928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其中,1912—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民国前期;
1912—1916年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6—1927年军阀割据混战时期;
1919—1927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时期;
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
狭义的是指1919年5月以巴黎和会中的山东问题为导火线的五四爱国运动。
广义包括从1915年开始的初期新文化运动到19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夜。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9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运动
(1)导火索
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英美等国操纵的和会,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消息传到中国,激起人们郁积已久的愤怒,各界人士和爱国团体纷纷发表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理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
一、旧政治:风起云涌
1919年1月,一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根据《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六百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
那时,上海的产业工人近二十万人,加上交通运输工人、手工业工人和店员共达五十万人。五日上午,日本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的工人首先罢工,其他工人签响应罢工。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919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封面
总结: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
阶级: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思想:新文化运动社会启蒙、解放思想;
政治:北洋政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激起人民反抗;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国内背景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国际背景
帝国主义(日美)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昨日为星期天,天气晴朗,记者驱车赴中央公园游览。至天安门,见有大队学生,个个手持白旗,颁布传单,群众环集如堵,天安门至中华门沿路,几为学生团体占满。——《山东问题中之学生界行动》,1919年5月5日于《晨报》
(2)经过 时间 中心 主力 斗争形式 口号
阶段 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起
第二阶段 6月5日起
结果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在巨大压力下,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意义
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②学生和工人是这场运动的主力军,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走上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
1920年3月,李大钊主持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20年5月,陈独秀等在上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出版…………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十月革命后开始的,北京上海为中心。
(2)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920年,李大钊又发起了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把一批经历过五四运动洗礼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何异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性质
革命性质
革命任务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革命前途
革命范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反帝反封建
资产阶级
旧三民主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
世界资产阶级的一部分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国家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材料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基础。马克思列宁注意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投身到工人群众中去做宣传组织工作,以他们为桥梁,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而共产国际的帮助,促进加快了这一进程。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919-1949)》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总结概括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有哪些?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政治基础: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3)外部因素:共产国际的帮助。
(4)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以及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创建工人阶级政党的问题提到历史日程上来。
(2)1920年年初,陈独秀和李大钊最早提出并推动在中国建立共产党。
(3)列宁领导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到中国,与陈、李共同商议建党事宜。
(4)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广州、武汉、长沙、济南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二、新气象:开天辟地
2.成立
(1)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是在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进行的。
(2)大会通过的纲领,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大会还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代表 出生年份 当时年龄 籍 贯 求学、从教经历
李 达 1890 31 湖南零陵 留日学生,回国后从教
李汉俊 1890 31 湖北潜江 留日学生,回国后从教
董必武 1886 35 湖北黄安 留日学生,回国后从教
陈潭秋 1896 25 湖北黄冈 师范生,从教
何叔衡 1876 45 湖南宁乡 清末秀才,师范生,从教
毛泽东 1893 28 湖南湘潭 师范生,从教
王尽美 1898 23 山东诸城 师范生
邓恩铭 1901 20 贵州荔波 中学生
张国焘 1901 24 江西萍乡 北大在校生
刘仁静 1902 19 湖北应城 北大在校生
陈公博 1892 29 广东南海 北大毕业,从教
周佛海 1897 24 湖南沅陵 旅日大学生
包惠僧 1894 27 湖北黄冈 北大旁听生,记者,从教
3.意义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学习聚焦]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中共一大明确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党的最高革命纲领。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使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材料一 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20000多名工人举行总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残酷镇压。
材料二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材料三 (六)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并须努力从各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真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
结合教材思考: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性质不同,革命目标不同,资历也不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与国民党合作?他们采取怎样的合作方式?
材料一:……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材料二: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
材料三: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
国共合作原因:
(1)“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2)中共总结教训,寻求同盟;
(3)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党,有威信、有实力。
(5)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
(4)孙中山斗争失败,转变思想,同意合作。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1)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一个事实: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3)1924年,在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三、共努力:救民水火
中国国民党一大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意义
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民族主义:提出反帝斗争的具体要求,同认清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本质,知道其对中国的危害。
民权主义:强调人民性、群众性,对于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都享有自由及权利。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强调耕者有其田,反对私有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1924年1月
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广州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2.国民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1)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兴起。
(2)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通过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
(3)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军阀 控制地区 兵力
吴佩孚 湖南、湖北、河南和直隶的一部 20万
孙传芳 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福建 20万
张作霖 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山东、察哈尔和直隶 35万
3.国民革命的失败
(1)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加剧,特别是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的活动日益猖獗。
(2)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3)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由国共合作发动的大革命宣告失败。
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
①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②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2)主观原因: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3)教训:工人阶级应该坚持对革命、尤其是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必须建立革命武装,开展武装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