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复习习题课件(8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复习习题课件(8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4 12:39:22

文档简介

(共10张PPT)
第 七 单 元
21 古诗词三首
一、读拼音,写字词。
爷 sūn 俩把汽车停在 sì 院旁边的 yú shù 下的 bó 车位里,然后来到hú pàn 的草地上玩耍,以前的yōu chóu
一下子全忘了。


榆 树

湖 畔


二、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1.随意春芳歇(  )
①休息; ②尽; ③停止。     
2.月落乌啼霜满天(  )
①哭,放声哭; ②鸣叫。


三、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长相思是词牌名。 (  )
2.“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军的方向,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  )
3.“月落乌啼霜满天”描写的是半夜时的情景。 (  )
4.“清泉石上流”描写的是静态景物。 (  )


×
×
四、品析诗句,完成练习。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1)这句诗作者看到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意象都是围绕“________”一字来写的,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的心情。
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

孤寂愁闷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亮的月光洒在松林里
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淙淙流淌的声音
五、课内阅读。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代词人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既是词的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

纳兰性德
夜深千帐灯
3.“山一程,水一程”说明了征途的____________,“风一更,雪一更”突出了征途的____________。两者相照应,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
遥远
艰辛
4.“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故园”指的是______,“此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词人的 ________之情。故园有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试着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乡
半夜三更,风雪交加的声音和帐篷被吹动的声音
思乡
示例:故园桃红柳绿,清风阵阵,黄昏时家人共进晚餐,闲话家常……(共24张PPT)
第 七 单 元
22 四季之美
一、读拼音,写词语。
1.夕阳西下yè mù jiàng lín 了。躺在草地上仰望星空,看着那点点繁星,让人更觉得 xīn kuàng shén yí 。
夜 幕 降 临
心 旷 神 怡
2.lí míng 时分,qī hēi 的夜空染上微微的hóng yùn 。
黎 明
漆 黑
红 晕
二、选一选。
1.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我猜“逸”字的本义是(  )
A.鸟善于飞  B.马善于跑 
C.兔子善于跑  D.兔子会吃草
C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漆黑的夜晚,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
B.夕阳斜照,成群结队的白云往西边飘去。
C.大雁在空中比翼而飞,叫声更动人。
D.那风声,虫鸣,听起来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B
三、品析句子,完成练习。
春天最美是________。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______________,染上______________,飘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将句子补充完整。
黎明
鱼肚色的天空
微微的红晕
红紫红紫的彩云
2.这是对春天______的描写,这段话中“泛”“染”“飘”三个动词的作用是(  )(多选)
A.写出了云的动态之美。
B.写出了云的静态之美。
C.写出了天空中云的颜色的变化过程。
黎明
AC
四、课文综合回顾。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本文篇幅短小,所写景致不多,但作者善于捕捉景致瞬间微妙的动态变化。 (  )
2.描写冬天早晨的这一段,朗读时语速可以适当加快,读出寒冷的冬天手捧火盆穿过走廊时的闲情逸致。
(  )

×
3.课文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描写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和冬天的早晨等不同时间的景致。
(  )
4.本文从结构上来说,四个自然段都用“……最美是……”的句式开头,整整齐齐,后文描写则或长或短,错落有致。 (  )


五、(重难点)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根据课文,填一填。
2.本文连段成篇的方法是按不同方面来写,春夏秋冬四个部分是________关系,不分______,这样能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本文的中心是____________。
并列
主次
四季之美
六、课内阅读。
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   )是蒙蒙细雨的夜晚,(   )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即使

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   )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   )。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      )。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动人
感动
心旷神怡
2.下列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静态转入动态描写,静中有动,让景物充满了活力。
B.由动态转入静态描写,动中有静,把景物写活了。
C.静态描写,写出月夜的美丽。
A
3.秋天黄昏时,作者笔下的两个很有动态感的情景分别是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
归鸦回窠
大雁比翼
4.文中说“明亮的月夜固然美”,下列诗句中描写夏天月夜的一项是(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
七、课外阅读。
草原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丛中开
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色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
矫健的雄鹰自由地飞翔,百灵鸟在欢快地歌唱,成群的牛羊安闲地嚼着青草。小马驹蹦蹦跳跳地撒欢,跟着马群从这边跑到那边。偶尔还会看到成群的黄羊,它们跑起来快极了,像一阵风。一碧千里的草原上还撒落着一个个圆顶的蒙古包□小牧民骑在高高的马背上□神


气地挥舞着鞭子□放声歌唱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选自《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18年第5期
1.在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的“□”里加上标点符号。

:“

……”
2.用简短的话概括这篇短文讲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一个欢腾的世界。
3.读句子,完成练习。
(1)第2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____(A.静态 B.动态)描写,突出了草原______的特点。
(2)第4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____(A.静态 B.动态)描写,突出了草原______的特点。
(3)采用动态描写的方法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美丽
欢腾
B
天亮了,鸟儿们扑闪着翅膀飞出了家门。
4.第3自然段在文中起____________的作用。
5.阅读短文,体会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承上启下
热爱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的思想感情。
八、课文中描绘了很多迷人的情景,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情景,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略(共18张PPT)
第 七 单 元
23 鸟的天堂
一、读拼音,写字词。
连续雨天,江水shànɡ zhǎnɡ ,我们摇着chuán jiǎnɡ 顺江而下,阳光zhào yào
在江面上,银光闪闪,两岸的青山pāo 在了身后,沿途的景物让人yìnɡ jiē bù xiá
,远处的白tǎ 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
上 涨
船 桨
照 耀

应 接

不 暇
二、选词填空。
1.我们(   ) 跳上一只船。
2.校长勉励获奖的同学(   )努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3.经过白衣天使(   )四个月的奋斗,终于遏制住了疫情的蔓延。
4.(   )三个月的干旱,西北地区连吃水都困难了。
陆续
继续
连续
持续
三、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1.这是对榕树的____(动 静)态描写。一个“堆”字,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
2.“颤动”可用“______”替换,由“颤动”一词,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

叶子茂盛
颤抖
榕树充满生机
四、课内阅读。
(一)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①到处(chǔ chù)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②大的,小的,花的,黑的,③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二)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yīng yìng)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xìng xīng)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1.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①②③分别写了什么?(填序号)
A.鸟儿自由自在,姿态万千。
B.鸟儿大小不一,颜色各异。
C.鸟儿多而热闹。
句①______  句②______  句③______
C
B
A
3.把文段(二)中体现“我”应接不暇的句子画上“  ”。
4.文段(二)具体描写了一只画眉,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描写了鸟在“天堂”里的快乐和自由。
5.这两段的描写由____到____,朗读时要由____到____。
点面结合




五、课外阅读。
我爱家乡的秋夜(节选)
家乡的秋夜素雅、幽静。我对家乡的秋夜有一种眷恋之情,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
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柿子园里的景色更是迷人。走进柿子园,枝繁叶茂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柿子。黄澄澄的柿子,晶莹透明,令人垂涎欲滴。
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瑶寨的小伙子、大姑娘能歌善舞,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载歌载舞,用
   
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用舞蹈道出丰收的喜悦。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也不甘示弱: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绝伦无比的交响曲。这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回荡,如春蚕的咀嚼声,似清风拂过杨柳,又似草原上的野马在奔驰……
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只有风儿还在神采奕奕地守护着。风儿把湖面吹醒,在月光的朗照下,湖面闪动着片片银光。柳儿也不甘示弱地飞舞着,梳理着自己的秀发。在这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那是家乡的经济命脉在流动。那响彻夜空的鸡鸣声,划破了黑夜的幕布,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选自《新教育》2019年第27期
1.用“____”画出第2自然段的中心句。由此句可知,本段主要采用了______(动态 静态)描写的手法,重点描写了______和______两种景物。
静态
田野
竹林
2.用“  ”画出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由此可知,本段主要采用了______(动态 静态)描写的手法,写了__________声和__________声。除了这些声音,还可能会有什么声音呢?发挥你的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态

动物鸣叫
还可能有孩子的笑声,老人吹奏的笛声等。
3.“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不可能出现在这幅水墨画中的是(  )
A.月光下的竹林。 
B.草原上奔驰的野马。
C.一望无际的田野。
D.迷人的柿子园。
B
4.对短文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文中的静态描写主要借助视觉和想象,勾勒出家乡夜晚风景的美丽。
B.文中的动态描写主要借助听觉,体现家乡的夜晚充满生气。
C.本文开头总体说家乡的秋夜是素雅、幽静的,第3自然段与开头表达的意思前后矛盾。
D.本文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勾勒出了两幅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秋夜的热爱。
C(共11张PPT)
第 七 单 元
24* 月 迹
一、读一读,连一连。
    
款款地 爬高了
渐渐地     闪着光    灿烂地     溜进来
累累的 桂树
粗粗的     净沙    大片的     骨朵儿
二、选词填空。
1.我们看时,那竹帘儿里(   )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
2.落在窗台上的那粒豆(   )长出藤蔓,爬上了窗框。
3.我(   )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
4.两个性格不同的人,(   )成了好朋友。
果然
竟然
突然
居然
三、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课文围绕孩子和月亮写了盼月、议月、寻月三个方面的内容。 (  )
2.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文章抒发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幸福的渴望追求。
(  )


3.“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一个月亮。 (  )
×
四、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1.作者一路追寻月亮的足迹,你能帮他找到正确的月迹吗?(填序号)
①院中望月  ②眼睛见月 
③河中寻月  ④镜中看月
―→ ―→ ―→
④ ① ③ ②
2.在寻月过程中,“我”的心理变化是(  )。
A.失望—盼望—羡慕—满足 
B.盼望—失望—羡慕—满足
C.盼望—失望—满足—羡慕
B
五、课内阅读。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1.这段话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溜”字表现出月亮是______升起的;“爬”字则表现出月亮升起的速度很____。
拟人
悄悄

2.从句子中选择词语填空。
月亮像淘气的孩子,先顺着竹帘格儿往上爬,由“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再到“______”,作者把月亮慢慢升高的过程写得既活泼又有趣。
一个白道儿
半圆
满盈(共10张PPT)
第 七 单 元
习作指导七 _____即景
【审题】填一填,明确本次习作的任务。
1.本次习作是属于________(写人、写景、记事)的文章。
2.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处__________或一种__________,重点写出景物的__________,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可以补充为__________即景、__________即景、__________即景。
写景
自然景观
自然现象
变化
雨中
日落
窗外
【选材】选一选,在适合作为本次习作主题的素材后画“√”。
1.写窗外即景,可以按空间顺序,由近及远写一写窗外的景物。 (  )
2.写日落即景,可以写一写太阳落下时形状的变化及夕照下景物色彩的变化。 (  )
3.写雨中即景,按时间顺序写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象变化,尤其是雨中的动态描写。 (  )



【思维导图】
【练笔】写一写,根据提示将下面的习作补充完整。
校园即景
春天来了,校园恢复了生机。走进校园,香樟树在向我们________,银杏树在朝我们________,桂花树在冲我们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动词)
走近细看,香樟树长出了新叶,香味浓郁,让人感到非常舒服。银杏树在为秋天披上满身金甲而蓄力。桂花树现在只有叶子,葱葱茏茏,金秋时节它才会开出金
招手
微笑
点头
黄的小花,散发醉人的芳香。
小花园里的池塘一共有四十条金鱼和四只小乌龟。鱼儿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分快乐。乌龟醒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从红桥底下游出来找吃的,样子十分可爱。(池塘里的小动物们快乐吗?)
在去小农场的路上,我看见了含笑花。它们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里尽情地嬉戏玩耍
懒洋洋地伸了伸脖子和腿儿
打了个哈欠
张开大嘴吆喝
吐出带着甜味的香气
像____________________,清新醉人,让人有想在花中睡觉的感觉;有的嘟起抹了一线口红的小嘴______________,在阳光下闪着光;还有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形状、情态两方面进行描写)
小农场种满了各种植物,有梨树、苹果树、柑橘树、油菜花、莴笋、韭菜、大葱等等。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大葱,因为大葱顶上结了一个和大蒜果实一般大小的东西,
苹果的味道
微笑着
太阳都晒“屁股”了却还不肯起来,真懒啊
绿绿的,软软的,很好玩。那大概就是大葱开出的花吧。
我们学校的操场是二百米的环形跑道,中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操场边的看台是一级一级的阶梯,阶梯最上面有许多大树,排列整齐,巍然挺立。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树像什么呢?)
这就是我们的学校,它十分美丽。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中心抒情)
绿茵茵的足球场
好像巨人一样站在操场边上,时时刻刻守护着我们
我喜欢我的校园,我爱我的学校,就像爱祖国一样(共12张PPT)
第 七 单 元
语文园地七
一、交流平台。
1.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1)这两句写的是______,一是写了它的____________,一是写了它的____________。
(2)这两句文字属于______(静态 动态)描写,给人以画面感。
绿叶
繁茂
鲜亮的颜色
静态
2.秋风阵阵,枝头上的树叶纷纷飘落,有的如蝴蝶,扇动着美丽的翅膀;有的如蜜蜂,转着“8”字飞舞;有的如降落伞,缓缓地打着旋儿……一片片树叶,无论是怎样飞舞,都会缓缓落下,在地上铺成一条金色的道路。
(1)这两句话是对________的描写,属于______(动态 静态)描写。
(2)这两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落叶________________。
落叶
动态
排比
比喻
落下的姿态
本单元的课文中有很多这样的语句,值得我们品味、积累。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可以勾起儿童时光的美好回忆,也希望在夏天的夜晚去追着萤火虫奔跑。
二、词句段运用。
1.元旦快到了,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吧。宣传海报除了配上好看的图画,还要有打动人的宣传语。请你来写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下面例句, 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的,仿照写一写。
例:夕阳西下,乌鸦归巢。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过一个小山坡,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条清澈的小河,河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小狗在公园的草坪上玩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只黑白相间的小狗,在公园里翠绿的草坪上尽情地玩耍,时而奔跑,时而打滚,时而追逐低飞的蝴蝶。
三、把词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渔歌子
西塞山前________,桃花流水________。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朝的________。“渔歌子”是________。这首词描绘了______(季节)秀丽的水乡风光。
白鹭飞
鳜鱼肥

张志和
词牌名
春天
2.作者写景时十分注重色彩的描写,如鹭的颜色是______,箬笠和蓑衣的颜色分别是______和______,给人秀丽、清新之感。
3.如果把这首词看作一幅画的话,那么处于图中心的是______。
白色
青色
绿色
渔夫
4.读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时,我们不免想起唐代诗人柳宗元笔下《江雪》中描写渔翁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共17张PPT)
第 七 单 元
第七单元知识梳理
一、字音字形。
1.易读错的字。
湖畔(pàn)  聒噪(ɡuō)  凛冽(lǐn liè)
袅袅(niǎo) 嫉妒(jí) 树桩(zhuānɡ)
2.多音字。
3.词语听写。
黎明  红晕  漆黑  夜幕  未免  木桨
榕树  纠正  闪耀  树桩  涨水  白塔
树梢  无暇  画眉  抛开  心旷神怡
4.形近字。
二、词语盘点。
1.近义词。
朦胧—模糊 着实—确实 闲逸—闲适
凛冽—寒冷 逼近—接近 颤动—抖动
嫉妒—忌妒 心旷神怡—赏心悦目
2.反义词。
朦胧—清晰 凛冽—暖和 闲逸—忙碌
明亮—暗淡 热闹—冷清 留恋—舍弃
静寂—喧闹 新鲜—陈旧 粗糙—光滑
3.词语搭配。
(微微)的红晕   (红紫红紫)的彩云
(明亮)的月夜 (凛冽)的清晨
(闲逸)的心情 (茂盛)的榕树
(翠绿)的颜色 (粗粗)的桂树
(疏疏)的枝 (累累)的骨朵儿
(漂亮)的女子 (白白)的月光
4.四字词。
红紫红紫  漆黑漆黑  蒙蒙细雨
点点归鸦 成群结队 比冀而飞
夕阳西沉 心旷神怡 不可计数
应接不暇 清清晰晰 面面相觑
三、重点句子。
1.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品析:“漆黑漆黑”“蒙蒙细雨”“朦胧”这些词语给人意境美,作者还运用形象的描写,写出了“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的场景,突出了安静的夜晚中的动态变化,让人感受到惊喜。
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品析:在这句话中,“似乎”前面是写实“翠绿”写出了榕树叶的色彩美,“明亮”写出了树叶的光泽。“似乎”后面是作者的联想,他从绿色中感受到榕树蓬勃的生机。写实和联想结合在一起,充分展示出榕树旺盛的生命力。
四、课文主题。
1.《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枫桥夜泊》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表达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长相思》描写了(戍边的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不能入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的场景。
2.《四季之美》一文分别描述了(四季)的不同之美:春天—(黎明),夏天—(夜晚),秋天—(黄昏),冬天—(早晨)。我们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鸟的天堂》记叙了巴金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赞美了(美丽而富有生气)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4.《月迹》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子在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从中体会到(奇妙、美好)的情趣,表现了孩子们(奇特敏锐)的想象。作者借此表达了一种(要培养孩子发现美、追求美的高尚)的情趣,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五、背诵默写。
《古诗三首》《四季之美》《渔歌子》(共9张PPT)
第 七 单 元
单元主题阅读七
——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阅读指导
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1.景物描写一般要写出它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读课文就要重点研读这些段落,体会其中的美。
2.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领悟其中的美。
阅读练习
早 春
微风带着湿润的芬芳气息,轻轻地吹过树梢,吹过田野,吹过我家门前的小河。
春天来到了。
小河岸边的薄冰开始融化。那冰下的小水滴越积越大,晶莹透亮,终于“叮咚”一下,冰块掉进河里,沉入水流之中。
河水哗哗地唱着歌向前奔去。一群鸭子在小河里拍打着浪花,时而追逐嬉戏,时而张开翅膀浮上来,它们为了表达心中的欢乐,还不时放开喉咙大喊几声!古代诗人说“春江水暖鸭先知”,真是一点不错。
河岸上的小树开始露出淡淡的青色,树枝轻轻地在微风中摇曳。怎么,河那边的田野开始发绿了?那斜斜的河岸,那广阔的田间,就像披着一层透明的碧纱,好像残冬的荒凉正在孕育着早春的生机。再仔细搜寻脚下,
   
   
 
 
   
 
我这才发现,在软软的泥土中也有点点绿色,正探头探脑地冒出地面。这是小草,是幼小的生命!我舍不得把脚放上去,生怕把它们踩坏。忽然一对燕子从远处飞来,它们贴着水面,越飞越近。这么早就来啦!我想,也许它们就是我家的那对小“客人”吧!
春天来到了,的确来到了。
空气是那样清新,天空是那样蔚蓝。太阳已经升高,也更加温暖了,她的万道金光愉快地亲吻着万物,亲吻
着我的面颊,那么温柔,那么深情,就像是一位慈爱的祖母爱抚着她的儿孙们!
春天终于来到了!
1.短文写的是早春的美丽景色,作者抓住了“______吹拂”“______融化”“______戏水”“______发绿”“______冒出”“______飞来”“______普照”等景物,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使文章优美、生动形象。
微风
薄冰
鸭子
田野
小草
燕子
阳光
比喻
拟人
2.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请把动态描写的句子画上“  ”,静态描写的句子画上“____”,每样最少画一句。
3.短文中引用了“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句,这句诗的上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竹外桃花三两枝
4.比较下列句子的不同。
①春天来到了。
②春天来到了,的确来到了。
③春天终于来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三个句子的变化是“春天来到了——的确来到了——终于来到了”,说明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心情越来越急切,第③句更能表现这种心情和欣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