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5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4 21:0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新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一、十年探索
1.中共八大
(1) 中共八大,是对我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大会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划重点: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成功探索。
实质
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文化上: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①时间:1956年
②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艺术问题百花齐放;学术问题百家争鸣。
③地位:是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1)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2)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
(1)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评价:一定程度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改变落后的愿望, 但急躁冒进(多、快)。
思考:大跃进运动带来哪些危害?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轻重),农业生产下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源浪费等。
19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不仅毁掉了大量山林,还影响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材料1:到1958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万6千个人民公社,99%的农户都参加了人民公社。
材料2:不但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而且经济活动的若干环节也公有;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评价: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
思考:人民公社化带来哪些危害?
人民公社内农业集体劳动以吹哨方式召集农民,“一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漫漫晃。”
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村生产力造成极大的破坏。
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由于饥饿而瘦小的中国儿童
1959年—1961年中国的农村
国民经济的调整:
目的:为了克服困难,从1960 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2)方针和策略
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调整。
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重要成果。但是在肯定"三面红旗"的大前提下,作为执行正确路线中的缺点错误进行的,1958年以来"左"的指导思想未能根本触动
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3)结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4.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取得重要成果
(1)为了克服困难,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3)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二、十年曲折
1966年春夏
1967年初
1971年9月
1972年
1975年
1976年
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
邓小平主持日常工作,领导进行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中共九大之后,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了“斗、批、改”运动
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各项工作出现转机,但遭到江青等人的反对
粉碎了江青反
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依据教材及所学内容,梳理“文化大革命”的过程:
1.“文革”的发动
(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危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文革”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文革”在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起来后,1967年年初,“全国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老舍,著名作家 1966.8.24 跳北京太平湖溺死。
李达,哲学家,武汉大学校长,中共一大代表,1966.8.24自杀。
翦伯赞 著名历史学家。 1968年12月18日与妻子戴淑婉服安眠药自杀。
傅雷 著名翻译家。
1966年9月3日与妻子朱梅馥上吊自杀。
吴晗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市副市长。1968年10月11日狱中自杀。
把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
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打 倒 刘 少 奇
1967 年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
1969 年4 月中共九大召开。1971 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夺取最高权力。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这次政变。
全面调整:1972 年和1975 年,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
2.“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1)1969年中共九大之后,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了“斗、批、改”运动。
(2)1970~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的事件发生。这个事件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毛泽东、周恩来机智地粉碎了这次政变。
3.周恩来、邓小平先后领导整顿
批判极左思潮,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这次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1970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
沂蒙山区的“识字班”
消灭血吸虫病
1965年,中国终于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
(1)江青等人极力反对周恩来、邓小平领导的整顿,使国民经济再度恶化,人民群众对“四人帮”的抵制、抗争进一步发展。
(2)1976年,毛泽东逝世,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阴谋活动。
(3)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
“文革”折射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作用:
(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保证了人民通过选举来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民主协商、科学决策。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权利。
④基层民主制度保证了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2)维护和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3)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保证。
伟大的建设成就
1.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际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1)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基础工业项目门类比较齐全,为国民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2)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3)中国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
2.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
(1)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2)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
三、经验成就
工业 基础建设: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科技国防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1970年6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农业 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 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育医卫 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
外交事业 ①建交国数量: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②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④中日正式建交。
我国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三线建设:
概况:从1964年开始,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
评价: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期间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
(1)耗费人力与物资巨大但成就十分有限;国家将资源大部分倾斜在三线,间接导致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缓慢;三线建设集中于军工业和重工业,无法改善民生物资匮乏的现状;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2)有效地缩小了东西差距,改变了很多落后地区的面貌,许多交通不便甚至与世隔绝的地区开始步入工业化时代;对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的交流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促进了军事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为后来的西部大开发打下了一定基础。
3.形成具有特定内涵时代精神
(1)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2)“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3)以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在科技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成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4.外交打开新局面
(1)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1972年,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我国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联合国问题的由来:
①联合国成立时中国是创始国,并且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②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蒋介石集团所占据。
原因:
①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高,②20世纪70年代以后,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③美国政府孤华的政策也逐渐破产。③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 ④是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外交的结果.
经过:
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大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这就是联合国历史上著名的联大2758号决议,
意义:
①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②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从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有利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③联合国中力量对比发生巨变,第三世界作用越来越大;有利于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④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美国:
(1)“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失败;
(2)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3)与苏联争霸处于守势地位;
(4)面临西欧、日本的挑战 ,世界霸主地位动摇;
中国:
(1)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2)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3)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共同要求的结果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苏联军事力量、综合国力迅速增长;长期的越南战争导致美国经济衰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的霸权地位日趋衰落。
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尼克松讲话
中美建交的影响:
对中国
结束了长期的对峙 , 开始了两国关系新阶段、有利台湾问题解决。
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推动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 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 使许多西方国家也纷纷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 , 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高潮
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推动了中国同美国在贸易 、科技 、文化 、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 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力的国际环境
对世界
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 , 有利于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
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有重大意义;
有利于实现各国共同繁荣 , 建立公正 、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原因:
(1)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
(2)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带动作用。
时代精神:
⑴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⑵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
影响:
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四、延伸与思考......
练习巩固:
1.(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0,4分)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
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
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
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这一指示有利于当时
A.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
B.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
C.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D.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
【答案】B
2.(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1,4分)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
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
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
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答案】D
3.(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Ⅲ,31,4分)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
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
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
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
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答案】A
4.(2020年天津卷,8,3分)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
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
“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
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
A.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
B.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
D.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答案】C
5.(2020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适应性月考)“‘坚持上海精神’,打造本地区命运共同体……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多边主义和开放主义,相互尊重彼此利益,不干涉别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争端,以共赢理念促进发展繁荣。”这是2015年7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上的讲话,这表明中国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
C.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D.努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
【答案】B
6.(2020届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三6月模拟)如图所示是中国对外援助变化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A.以对外援助为工作中心
B.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C.对外政策逐渐趋于实用
D.对外援助规模有所下降
【答案】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