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
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首都群众庆祝粉碎“四人帮”的重大胜利
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 ——邓小平给中共中央的信(1977.4.10)
两个凡是:
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1978年12月。全会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作为指导思想。
(2)内容: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一、峰回路转:十一届三中全会
社会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不是一堆僵死不变的教条。“四人帮”强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有完全打破,对“四人帮”设置的禁区“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
——摘自胡福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邓小平在会上发表讲话
(3)意义:
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命运重大问题,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完成了党在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
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27年八七会议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1935年遵义会议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知识回顾: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几次?实现了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2.拨乱反正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2)“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3)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等等。
实践证明,保持必要的社会政治安定,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我们的国民经济就高速度地、稳定地向前发展,反之,国民经济就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性转折:
(1)经济体制: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工作重点: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对外关系:
从封闭半封闭转向对外开放;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4)思想路线:
从脱离实际、盲目崇拜教条主义转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5)组织路线:
经过这次全会,邓小平实际上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6)科教文等:也实现了转变。
背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
时间: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定
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实践证明,保持必要的社会政治安定,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我们的国民经济就高速度地、稳定地向前发展,反之,国民经济就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1.改革和开放
(1)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3)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二、改革开放
土地
改革 农业社会
主义改造 人民
公社化运动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所有权
经营权
1978年12月 地点: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集体
农民
小岗村实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在遭遇罕见大旱的情况下,仍取得大丰收,油粮总产就达到3.5万斤,相当于前20年产量的总和。小岗村人不仅吃饱了肚子,还上交粮食给国家和集体,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400元,是上一年的18倍。——王立新《安徽农村改革实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特点: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
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2)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降温措施很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措施:按照逐步扩大国企经营自主权、
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蛇口工业区
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1984年10月6日)
①1980年,4个经济特区;
②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
③1985年,4个经济开发区,海南省;
④1990年,浦东开放;
⑤内陆城市……
1982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198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2)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走出去”战略,后发展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地进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
南方谈话的内在逻辑:
社会主义本质
发展生产力
加快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宏观调控;基础作用。
2.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深化改革
(1)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中共中央提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方针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
(2)到2010年,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历史纵横]“三步走”发展战略
中共十三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出发,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到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李克强为中国高铁最强“代言”
农村改革 城市改革
开端: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
推广: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依据: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措施: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
对外开放: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设立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并批准设立海南省,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对内改革: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祖国统一大业
时代性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形成
创新性 允许与自己不同的、对立的社会制度存在
科学性 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理论,成功解决了港澳问题
示范性 为世界上和平处理遗留问题、争端提供借鉴
原则性 坚持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
策略性 照顾实际,符合港、澳、台地区及大陆人民利益
包容性 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包容于一个统一国家内
开放性 两种制度取长补短,和谐共存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
试分析祖国统一大业与改革开放的联系?
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粉碎“四人帮”以后,主要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五年多的时间确实发生了非常好的变化。我们国家的形象变了,国内的人民看清了这一点。国际上也看清了这一点。……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84.10.12
改革开放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改革开放后,以中美建交为标志,中国与西方各国的关系得到改善……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领导集体解放思想,理论和政策创新……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一面中间配有五颗星的动态紫荆花图案的红旗。红旗代表祖国,白色紫荆花代表香港,寓意着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祖国的怀抱中兴旺发达。
比较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经济特区
不同点 目的 稳定社会解决民族问题 祖国和平和统一 发展经济促进现代化建设
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权限 根据本地区执行法律法规、政策的自治区 拥有除外交、国防外的高度自治权 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制度
范围 5个民族自治区 港、澳、台 5个经济特区
相同点
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地方行政区,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与中央的关系都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1997年,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1999年,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3)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3.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1)《告台湾同胞书》和“九二共识”
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双方人员往来。
②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在香港举行会晤,形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2)“汪辜会谈”
1993年“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两岸往来日渐频繁,民间交往不断扩大,经贸合作蓬勃发展。
(3)《反分裂国家法》
①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现了反对“台湾独立”、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②2015年,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反对“台独”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评价
“一国两制”构想,是根据我国国情、实事求是、科学地以和平方式解决一个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尝试。
在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方面毫不含糊,同时在具体政策和措施上又充分照顾实际情况和各方面的利益,完全符合台湾、港、澳地区和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两制”构想也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有利因素
历史依据: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两岸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相通、血浓于水。
经济联系:两岸经济合作交流是促进两岸结束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
正确方针:大陆方面坚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和平统一,为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强大国力: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陆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扩大,拥有巨大的感召力。
人心所向: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历史借鉴:港澳回归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不利因素:“台独"势力的活动相当猖獗。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论从史出——“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大业:
(1)理论形成: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重大转变;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提供宪法保证,“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成功实践:
中国对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正式恢复行使主权。
(3)现实意义:
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为解决台湾问题昭示了光明的前景;也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
习近平:
两岸关系66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不管两岸同胞经历多少风雨,有过多长时间的隔绝,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因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祖国统一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指导方针。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武力解放转向和平统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1985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模式,标志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推进和目标的转换。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中国经济改革转入到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2003年中国明确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转型初步完成。——瞿商《论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与目标转换》
三、延伸与思考......
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前提。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之一,也把它作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出发点之一。邓小平指出:“和平共处的原则不仅在处理国际关系上,而且在一个国家处理自己内政问题上,也是一个好办法。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在我国“一国两制”方针的实施,将突出表现为国家对阶级斗争的调节作用,而不是阶级压迫的作用。——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练习巩固:
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公社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会议的这一内容( )
A.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有利于扩大农民生产自主权
C.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改变了国民经济的基本结构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公社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结合所学,自留地、家庭副业经营方式是个体的,劳动所得是归己的,可以进行集市贸易,任何人不应当横加干涉,这有利于扩大农民生产自主权,故选B项。
练习巩固:下图为《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单位:亿吨)造成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国范围内完成土地改革
B.进行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造成1978的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明显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故选C项;全国范围的土地改革是在1952年完成的,排除A项;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6年完成的,排除B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D项。
练习巩固:“一国两制”实践在香港澳门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同时,“一国两制”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有的甚至严重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底线是( )
A.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 B.特别行政区的现行法律不变
C.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国家利益
【答案】D
【解析】“一国两制”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原来的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底线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基础之上,保障国家的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故选D项;保证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是“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排除A项;维持特别行政区的现行法律不变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的表现,不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底线,排除B项;坚持在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是“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