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人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人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27 15:3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人教版必修3)
本节教材分析
(1)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
②过程与方法
利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等多种手段,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2)教学重点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3)教学难点
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4)教学建议
①“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一目,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开基创业17年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的基础上,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资料回放,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人民政府在所有学校进行的一系列做法。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新中国17年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②“‘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一目,这一目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较多,可以事先让学生搜罗充分的信息资料,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文革期间教育受到极大破坏,你有没有资料可以拿出来讲一讲(比如,看过的历史材料,自己家的老一辈讲过的或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具体的经过只需要依据教材阐述即可,在阐述时,可以借助一些图片、文字或影视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③“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补充资料重点讲解邓小平对教育提出的“三个面向”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两大战略措施。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资料或是从报刊新闻介绍中了解到的信息,启发思维,引起求知的兴趣。例如:河北石家庄美术职业学校学生做根雕、山东平度山区的希望小学学生上计算机课的图片展示等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取得的重大成就。有条件的学校可结合本课内容放映一些我国教育成就的录像片或幻灯片,以增强直观性。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
电影《高考1977》片断:
197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那种条件下,没有任何的复习资料,但是人们的复习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这些知识青年面对高考恢复时,所发生的事。在影片中,当人们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必须要有推荐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虽然,在这过程中小根宝不幸的死了。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所感动。支持所有的人去参加高考,而且在他们有困难的时侯,还帮助他们。虽然求学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是最终的结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教育事业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有哪些经验教训?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导入二:
请听歌曲《小芳》:
流行歌曲《小芳》在1992年唱响大江南北,其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李春波顿时窜红,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它讲述了一个下乡插队的男知青“我”与当地的姑娘小芳相恋,后来为了返城,又毅然将其抛弃的爱情故事。字里行间表露出多年后,“我”的愧疚之心和胸口“朱砂痣”隐隐作痛之情,感动着每一个曾经沧海桑田的人。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他们上山下乡的原因是什么?对我国的教育事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导入三:
上图是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我要上学”的照片。画面为一个手握铅笔头、两只直视前方对求知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1989年10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了旨在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的“希望工程”, 1990年9月5日,邓小平为“希望工程”题名。1992年4月15日,该题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由此揭开了“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的序幕。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在人民大众的参与下,取得了显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