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人教版必修3)
〖复习并导入〗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发展的措施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就?“文革”对教育事业有哪些严重冲击和破坏?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有何重要意义?
〖讲授新课〗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建国初期的教育。
1、背景:①新中国的成立;②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始时期,1957年由毛泽东提出;人民政府的重视。③新政权刚建立并不稳固,要彻底改造旧中国教育的双半性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具体措施及作用:
⑴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A、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度。收回教育主权。
B、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提高教育水平,建立人民教育。
作用: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⑵制定人民教育方针。
A、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人民教育的指导方针)
作用: 此方针是新中国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根本的指导作用。
B、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的学校和半工半读的学校)
作用: 为中国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贵的指导。
3、成就: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文革时间的教育
1、冲击:①红卫兵大串连;②停止招生;③上山下乡运动
2、附:千万知青上山下乡始末3、“教育革命”:领导体制;教育体制;高等学校招生体制
4、影响:“文革”十年,教育受严重破坏,濒临崩溃。“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三中全会后教育的蓬勃发展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界经过拨乱反正,平反大批冤假错案,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
2、措施:
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战略思想)-----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
A、原因: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
③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B、内容: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C、意义:“科教兴国”战略以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理论基础,是党中央治国方略的集中体现,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宏伟化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⑵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三个面向”内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3年,邓小平提出)
⑶依法治教:颁行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到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3、新时期的教育成就: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立法;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中等教育实行普教和职教并举,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成人教育成绩显著;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九十年代对高等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建立起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4、新时期中国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原因: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政府对教育界进行了拨乱反正,尊师重教的风气逐步形成。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③邓小平提出的教育的“三个面向”,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国家把教育确定为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科教兴国战略。④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的推动。
5、答案提示:
⑴“文革”前的教育改革目的在于彻底改造旧教育体制,完成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新型的人民教育制度,促进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文革”后的教育改革目的在于恢复正常的教育秩序,发展现代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科技人材。
⑵从内容上看,“文革”前教育的发展注重基础教育,属于起步阶段,“文革”后教育的发展纳入法治轨道,更为科学合理,“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更显示当前教育的战略地位和“文革”后教育发展方针的日趋成熟。
6、科教举国战略:
⑴提出背景:
①“文革”结束,教育界经过拨乱反正,平反了大批冤假错案,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
②恢复高考及教师地位的提高。
③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
④十三大后,教育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
⑤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科技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⑵主要内容:
①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主要动力;
②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⑶意义:
①应对时代挑战,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
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小结〗
1、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建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文革十年教育事业遭到重大打击,教育质量大幅下降,民族文化素质下降。进入新时期确立包括拨乱反正、三个面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及教育立法等有力措施,使教育事业迅速走上健康发展的轨迹,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2、分析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⑴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⑵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⑶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自我测评]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基本内容及意义?
⑴提出背景:①“文革”结束教育界拨乱反正,高考制度恢复及教师地位的提高。
②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教育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科技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⑵主要内容:①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主要动力;
②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⑶历史意义:①应对时代挑战,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
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