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人教版必修3)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的措施和取得的成就。
2.“文革”对教育事业有哪些严重冲击和破坏。
3.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总结现代中国发展的历程,认识“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课时] 一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 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因;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 新时期教育的发展。
[课堂设计]
导入新课:
开门见山:打出课标要求,然后指出,新中国的教育走过了曲折道路,改革开放后迎来新的大发展时期,以此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
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的重视。
2.内容(措施、方针)
(1)过渡时期(序幕):制度与扫盲
①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A、《共同纲领》对文化教育方针的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B、对旧教育的彻底改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C、积极改革学制:完成从殖民地半殖民地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②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开展扫盲和识字教育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方针与探索
①教育性质的确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定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性质。
②1957年2月,毛泽东提出全面教育方针
A、内容:“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书上74页。)
B、作用:是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③刘少奇的倡导
A、进行全日制的学校和半工半读的学校“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探索。
B、作用:为中国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贵的指导。
3.“文革”前十七年的教育成就
(1)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十年教育“浩劫”)
1.“文革”对教育的破坏
(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得到了锻炼,作出了贡献,暂时缓解了社会问题;但使大批知识青年失去在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断层,影响国家现代化建设。
(2)“教育革命”在全国展开
①学校领导体制:大中学校由“工宣队”管理;农村学校归贫下中农管理。
②教学体制:“开门办学”。
③扭曲高校招生制度:各地纷纷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废除升学考试制度。
2.影响
“文革”使中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在一个时期内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新时期)
1.原因
(1)“文革”结束后教育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使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新生。
(2)恢复高考(1977年12月)
(3)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提高教师地位。
(4)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提出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
(5)“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1995年)
①提出: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主要内容: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③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成就
(1)教育立法取得较大进展,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
(2)各类教育跨上新台阶:
①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②中等教育普教、职教并举;③成人教育成绩显著;④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合作探究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61年教育部制定的教育方针
材料二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请回答:
(1)请简要比较两个不同时期教育方针有何相同的地方。
(2)新时期的教育方针作出了哪些改动?请分析改动的原因。
答案:
(1)相同:都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受教育者能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
(2)改动:1961年的教育方针强调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1995年教育方针则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原因:吸取了“左”倾错误的教训;将“劳动者”改为“建设者和接班人”,主要是为了表述更加规范。
[合作探究之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民政府……提供方针政策以保证城乡劳动者子女得到受教育的机会。
——1951年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材料二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是怎样保证工农子女受教育机会的?
(2)材料二的颁布,对我国新时期教育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1)在各类学校中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接受教育。
(2)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使中国基础教育在短期内取得大的成就。
[小结及板书设计](右图)
[课堂训练]
1.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的会议是
A.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B.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
C.中共八大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2.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旧教育制度的改造措施不包括
A.创建人民教育制度 B.收回教育主权 C.改革学制 D.实行义务教育
3.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表述,不属实的是
A.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D.工农业者脱产入学,接受正规教育
4.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A.制定新的教育方针 B.德育放在重要位置
C.倡导“两种教育制度” D.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5.以法律形式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性质确定下来的是
A.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为人民服务》
6.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 “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7.实施科教兴国的理论基础是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向科学进军 D.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8.下列中国教育法规中属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的有
①《教师法》②《民办教育促进法》③《教育法》
④《职业教育法》⑤《高等教育法》⑥《义务教育法》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⑥ C.①③④ D.①③④⑤
答案:1.D 2.D 3.D 4.A 5.B 6.D 7.A 8.A
[教后记]
本节内容高考涉及不多,偶尔有一两道选择题,考查内容多为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的发展状况。为加强史实记忆,适当多给些选择题让学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