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马甲中学11—12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初三语文(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泉州市马甲中学11—12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初三语文(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27 15:48:58

文档简介

泉州市马甲中学11—12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初三语文
知识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以下任务。(6分)
在沁( )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 )(hè)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 )的原野中,有笨( )(zhuō)的老牛,才显得淳朴可爱。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感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素墓庐,把她点缀得美丽了!
①给加点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沁( )凉 晨曦( ) 群山万( )hè 笨( )zhuō
②按音序检字法查字典。(2分)
“盎”字应到 部去查找;“事”字应到 部去查找。
诗文默写。(10分)
①大漠孤烟直, 。 ② ,夜泊秦淮近酒家。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 。 ④无可奈何花落去, 。
⑤起舞弄清影, 。 ⑥ ,都护在燕然。
⑦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中外民俗节目探究。(9分)
民俗节日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同学们伴随着这些节日度过了一年又一年,而对它的了解又有多少呢?那么,让我们一起去熟悉它,探究它,从而增进了解,获得知识。
⑴了解民俗节日。(4分)
请用线段将下列相关内容连接起来。
民俗节日 民俗活动 饮食文化
春节 赏月————尝月饼
清明 赛龙舟———包粽子
端午 踏青————吃润饼
中秋 舞狮————吃团圆饭
⑵品评民俗节日。(2分)
请结合⑴⑶题提示的内容,说说我国民俗节日的特色。
特色一: 特色二:
⑶探究诗句内涵。(3分)
下列诗句所表现的共同的文化内涵有哪些?
①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③汨罗沉没一流恨,湘楚常怀千古羞。 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名著阅读。(9分)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它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⑴上面这段文字出自《 》,作者是 ,作品的主人公是 。(3分)
⑵从整部作品看,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

⑶请你写出作品中的一个故事情节。包括题目和内容。(4分)



阅读理解
㈠阅读下文,完成5—8题。(15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无以应。
5、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2分)
A、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河曲智叟无以应 D、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且焉置土石 ( ) ②年且九十 ( )
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 ④吾与汝毕力平险( )
7、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如太形、王屋何?

②甚矣,汝之不惠!

8、《愚公移山》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今天,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挖山的看法。(3分)


㈡阅读下文,完成9—14题。(18分)
①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草莓。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②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地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芬芳。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须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节选自《草莓》)
9、第①段中“一颗晚熟的硕大草莓”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从内容和结构方面说明。(4分)

10、第②段中“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一句有何深刻的含义?(3分)

11、文中加点的“那时”指的是 ;“今天”指的是 。(2分)
12、文中划线的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13、“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你认为句子省略掉得实什么内容?试着补出来。(2分)

14、以早春的景物为内容,仿照划线句子的形式,写一段话。(3分)


㈢阅读下文,完成15—21题。(22分)
人们在议论新的“读书无用”论,有人说,将来干个体户,没文化也能赚大钱。①
有的人出言更“妙”,就是当科学家也不一定多念书,“发明大王”爱迪生不是只上过三
个月小学吗?
拿著名科学家的经历为“读书无用论”当根据,也算不上新创造。早在文革期间“读
书无用论”泛滥时就有人这样讲过。如果仅仅比读过几年书,只要翻一翻科学史,就可
以知道: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只是小学毕业生;近代电磁学奠基人法拉第只上过初中;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学历也只是初中。能列入这个名单的人还有很多。
不过,读书的学历不是终生不变的。人们可以在实际中勤奋自学,改变自己的实践
学历,那些学历低而成绩卓著的科学家,无一不是以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献身科学
事业的奋斗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弥补了上学不多的遗憾,才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
科学家在攻关道路上因关键性的基础知识缺乏而受阻,不得不重新回过头来补课或由别
人接续,才使研究项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况也有。如法拉第研究电学,因数学基
础不好,后由麦斯接续……
一些有作为的科学家小时候没读过多少书。不是他们有读书条件而不想读,而是因
为家庭贫困、战乱等失去了学习机会。……既然如此,②今天的某些人拿这些科学家为
“读书无用论”辩护,岂不荒唐?
新“读书无用论”的出现,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在历史大变革时期,我们要头脑
清醒,把问题想得深一些,看得远一些。“四化”大业、社会进步、个人成就,没有知
识都会落空。不管你将来干什么,从科学工作者到普通工人,从个体户到家庭主妇,都
少不了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一点,是不应当丝毫怀疑的,所以我们说,读书大有用。
15、、批驳的方法有三种: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本文主要采用了 ( )的批驳方法。(2分)
16、 本文批驳的具体“靶子”是 。(可用本文中语句回答)
17、 作者为了批驳谬论摆了三条理由,分别是(可用文中语句回答)(3分)



18、作者摆出三条理由是为了论证 ,从而驳倒
。(4分)
19、作者的正确观点是 (2分)
20、第三自然段中加点词“无一不是”改为“都是”好吗?为什么?(3分)

21、就文中两个画线句答题。
①句实际意思是什么?在表达上有何作用?(2分)

②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中的“某些”指什么?这个词有何表达作用?(3分)

作文
22、题目:终于翻过了那座山
要求:A、文体不限;
B、写出真情实感;
C、不少于600字。
泉州市马甲中学11—12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初三语文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1、①( ) ( ) ( ) ( )(4分)
② (2分)
2、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 , (各一分)
3、⑴(4分)
民俗节日 民俗活动 饮食文化
春节 赏月————尝月饼
清明 赛龙舟———包粽子
端午 踏青————吃润饼
中秋 舞狮————吃团圆饭
⑵(2分)
特色一:
特色二:

(3分)
4、⑴《 》 (3分)

(2分)




(4分)
二、阅读理解
5、( )(2分)
6、①焉( ) ②且( )
③箕畚( ) ④险( )(各1分)
7、① (3分)
② (3分)
8、
(3分)
9、
(4分)
10、
(3分)
11、 ; 。(2分)
12、
(4分)
13、
(2分)
14、
(3分)
15、本文主要采用了 ( )的批驳方法。(2分)
16、本文批驳的具体“靶子”是 (3分)
17、(3分)



18、作者摆出三条理由是为了论证 ,从而驳倒
。(4分)
19、作者的正确观点是 (2分)
20、
(3分)
21、①句实际意思是什么?在表达上有何作用?(2分)


②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中的“某些”指什么?这个词有何表达作用?(3分)


三、作文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