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体温的控制
一、选择题
1.人体各器官产热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常人在运动情况下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
A.脑 B.内脏 C.骨骼肌 D.其他器官
2.2020新年第一天迎来“全国冬泳日”,近五百名游泳爱好者畅游西湖。冬泳选手入水时,身体最有可能产生的生理变化是( )
A.汗腺分泌大量汗液 B.皮肤血管迅速舒张
C.肌肉收缩,产生热量 D.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3.何大妈在气温达到40.4℃时,没开空调的屋子里熬了两天,送到医院时体温高达41.7℃,却一点汗也没有,患“热射病”致使多个脏器衰竭,生命垂危。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何大妈产热的主要部分是骨骼肌
B.何大妈体内产生的热量大于散出的热量,导致体温上升
C.正常情况下,在高温环境中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增加
D.体温调节中枢在大脑部位
4.如图表示某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手臂皮肤血管内血液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变化。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15℃快速上升至40℃。这个温度维持了50min,然后在B时刻又迅速下降至15℃并一直持续至C时刻。在A到B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皮肤血管逐渐收缩 B.体表温度逐渐下除
C.体内产热的主要部位是骨骼肌 D.皮肤汗腺分泌增加,出汗增多
5.小明在1000类中长跑测试中,跑得满脸通红,大汗淋漓,小明此时( )
A.产热和散热不平衡,产热大于散热
B.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内脏
C.皮肤血管舒张,散热量增加
D.散热的主要方式是皮肤直接散热
6.沙漠地区的一种哺乳动物在高温环境下体温的昼夜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分析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变化,因此是变温动物
B.该动物的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调节作用来实现
C.该动物在6时至9时产热与散热量相等达到动态平衡
D.该动物的产热与散热不受脑的控制
7.小明前天因感冒在家休息。在父母的嘱咐下,小明每隔2小时对自己的体温进行了测量,并记录如下表(其中在15:00测完体温后服用了退烧药)
时间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体温(℃)
36.9
37.2
38.2
38.2
38.5
37.5
37.3
对此,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小明在家休息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小明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小明在11:00~13:00间,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D.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四小时内,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8.新生早产儿要放在保温箱内护理,这主要是因为新生儿的 ( )
A.内脏器官发育不全
B.体温调节机构尚未发育完善
C.骨骼肌不发达,产热量少
D.摄取的供能物质少,产热也少
9.人在寒冷环境中 ( )
A.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
B.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增加
C.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减小
D.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小
10.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更有生存优势的原因在于 ( )
A.恒温动物耗氧少
B.恒温动物需要的食物少
C.恒温动物所需的能量少
D.恒温动物更适应环境变化
11.如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的是( )
A.环境温度提高和寒颤 B.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
C.寒颤和出汗减少 D.发热和寒颤
12.如图所示是某两类动物耗氧量随环境温度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恒温动物,乙是变温动物
B.甲、乙都是恒温动物
C.甲、乙都是变温动物
D.甲是变温动物,乙是恒温动物
13.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在治愈后对体温的调节能力有所下降,特别是害怕夏季的高温天气。这是因为皮肤烧伤时损伤了
A.大量神经末梢
B.皮下脂肪组织
C.大量汗腺
D.大量皮脂腺
14.在暑期军训中,进行队列训练时,一女生恶心呕吐,出现昏厥现象,下列处理不正确的是
A.用冷水浸湿毛巾敷在头部
B.原地用人工呼吸进行抢救
C.给病人服用人丹、十滴水等
D.用30 ℃酒精擦身降温
15.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出现颤抖现象,它的生理意义是
A.通过颤抖使体内热量大量散发
B.通过颤抖使体内热量大量贮存
C.通过颤抖使骨骼肌大量产热
D.通过颤抖使内脏器官大量产热
二、填空题
16.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结合图片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途径表示体温的神经调节过程,因此内脏和骨骼肌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___。
(2)某病人体温在内都处于39.5℃,若、、、都表示热量,则、、、之间的数学关系为___________。
(3)体温主要是由上述方式进行调节的,但也离不开激素调节。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人体内分泌系统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将___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从而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温上升。
17.在秋季校运会中,1000米的运动员小张听到发令枪响后立即起跑。小张做出此反应必须要具备完整的神经结构_______;跑步中体内产热大大增加,为维持体温恒定,必须增加散热量。比赛中小张的主要散热方式为____,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图_______(填字母)。
18.人体患病的发热过程可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图表示了患者发热时体温调节的部分过程,请回答:
(1)如图表示的是发热过程中的______期。
(2)人体可以通过皮肤血管舒张、______等途径来增加散热,以使体温回到正常值。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分析】
人体在安静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在剧烈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则会发生变化,据图解答。
【详解】
人体在安静下,产热量最多的是内脏,因为安静状态下,人体的内脏器官也是时刻在工作的;人的运动需要能量,能量来自于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人体在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同时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
故选C。
2.C
【分析】
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
A.寒冷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进而减少热量散失,A错误。
B.寒冷时,毛细血管收缩,减少热量的散失,B错误。
C.寒冷时,下丘脑题文调节中枢兴奋,肌肉收缩加强,进而增加产热量,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C正确。
D.寒冷时,垂体活动减少,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B
【分析】
人体具有体温调节能力,但人在高温环境中易发生中暑现象,这说明人体体温调节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详解】
A.安静状态下产热主要来自内脏,A错误。
B.中暑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产生的热量大于散出的热量导致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热射病在中暑的分级中就是重症中暑,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病死率高,B正确。
C.皮肤中的汗腺和血管能够调节体温,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增多,血管扩张,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C错误。
D.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D错误。
故选B。
【点睛】
遇到高温天气,一旦出现大汗淋漓、神志恍惚时,要注意降温。如高温下发生出现昏迷的现象,应立即将昏迷人员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冷水反复擦拭皮肤,随后要持续监测体温变化,若高温持续应马上送至医院进行治疗,千万不可以为是普通中暑而小视,耽误治疗时间。
4.D
【分析】
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乎。据图分析,室内温度升高,血流量增加,室内温度降低,血流量减少。
【详解】
据图可见:在A到B期间,血液流量增大,有利于散热,此时皮肤的血管处于舒张状态,体表温度上升。在A到B期间,血管舒张,汗液蒸发,汗腺分泌增加,出汗增多。人体在安静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在剧烈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则是骨骼肌。
故选D。
【点睛】
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铎、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5.C
【分析】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详解】
A.小明在1000米中长跑测试中,大汗淋漓,是散热的体现,此时产热等于散热,则体温一直维持在正常体温,故A错误。
B.人体运动时产生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静止时产热主要来自内脏,故B错误。
C.小明此时大汗淋漓,是散热的提现,人体可以通过皮肤血管舒张来增加散热,故C正确。
D.小明此时大汗淋漓,主要是通过汗液蒸发的形式散热,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产热大于散热,则体温持续升高;产热小于散热,则体温持续下降。
6.B
【分析】
哺乳动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
【详解】
A.哺乳动物属于恒温动物,错误。
B.神经系统可以通过控制肾上腺、肌肉等结构的功能,进而调节体温,正确。
C.据图可见:该动物在6时至9时体温开始上升,说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错误。
D.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发达,具有调节和维持体温恒定的作用,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体温恒定的相关知识,理解相关知识,本题相对较容易。
7.D
【分析】
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人体产热与散热相对平衡时体温才能保持平衡。人体在安静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在剧烈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则会发生变化。
【详解】
依据分析可知:在平静状态下,人体产生热量的主要器官是内脏。A正确;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6.8℃左右,是相对恒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B正确;由数据知,在11:00-13:00间,小明的体温保持不变,说明其体内产热与散热相互平衡。C选项正确;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4小时内,体温明显降低,说明体内的产热速度小于散热速度。D错误。
8.B
【分析】
早产儿是胎龄在37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也叫未成熟儿,早产儿的皮下脂肪少,体内调节温度的机制尚未完善,没有一层皮下脂肪为他保温,即可解答。
【详解】
母体怀孕40周左右,胎儿就发育成熟了,成熟的胎儿才从母体的阴道产出的,早产儿是胎龄在37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也叫未成熟儿,早产儿的皮下脂肪少,体内调节温度的机制尚未完善,没有一层皮下脂肪为他保温,B正确。
【点睛】
了解什么是早产儿是解题的关键。
9.D
【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详解】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人在寒冷环境中直打哆嗦,可以产生热量,是对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同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少,血液流动变慢,皮肤温度降低,散热量减少,从而来调节自身的温度。故D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10.D
【分析】
本题考查体温恒定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较为简单。
【详解】
在动物界中只有鸟类和哺乳类为恒温动物,体温恒定减少了动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比变温动物更适应环境的变化。D正确。
【点睛】
关键知道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
11.B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从图中曲线图可读出,60分钟前,人的体温维持在37℃左右,60~80分钟时,体温上升,80~100分钟时,体温降低到正常值。
【详解】
四个选项中可能导致体温上升的事件有发热、提高环境温度、剧烈运动,可能导致体温下降的事件有出汗增加。可见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的是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曲线图的分析能力。人体保持着恒定的体温,是由于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当产热量>散热量,体温升高,当产热量<散热量,体温降低。
12.A
【分析】
生物体的所需的能量来自生物的呼吸作用,据此答题。
【详解】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其表达式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在此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一方面满足自身的需要,另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出去。由图可以看出:对于甲由于外界温度升高,因此身体散失的热量就减少,所以可以适当的降低呼吸强度,少产生些热量,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身体自身的调节功能使其维持在一定的程度,而乙呼吸强度随温度升高而不断升高,可见乙并没有调节功能,只是由于呼吸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导致呼吸加强,判断出甲是恒温动物,乙是变温动物,A正确。
【点睛】
在动物界中只有哺乳动物和鸟类为恒温动物
13.C
【分析】
大面积深度烧伤的病人治愈后,要比烧伤前怕热,说明散热不容易了,也就是散热途径受阻,可能烧伤的是汗腺。
【详解】
神经末梢受损的话,则神经调节受阻,感觉不到热,A错误;皮下脂肪组织能保持体温,减少散热,B错误;汗腺能够分泌汗液,增加散热量,所以大面积深度烧伤的病人汗腺烧伤后,散热受阻,容易感觉热,C正确;皮脂腺主要分泌油脂等,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主要考查体温调节中产热和散热的机理,难度不大。
14.B
【分析】
炎热的夏天,因外界温度较高,甚至高于人体体温,人体的热量不能顺利地排出体外,身体较弱的人就容易发生中暑。抢救时,排出郁积的热量是非常必要的。而物态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吸放热,所以与吸热过程的物态变化相结合来进行解答。
【详解】
在暑期军训中,进行队列训练时,一女生恶心呕吐,出现昏厥现象是中暑现象。中暑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体温过高导致的,在患者身上擦酒精或白酒后,酒精容易蒸发,且蒸发过程需要从人身上吸收热量,致使人体温度降低。由于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所以经常被用于中暑病人的治疗上,如酒精很容易蒸发,可以在患者身上擦酒精,或者敷湿毛巾、给病人服用人丹、十滴水等等。选项B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蒸发吸热,本题是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好例子.如果发现了中暑病人,除了马上拨打急救电话外,也别忘了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上。
15.C
【分析】
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水平。
【详解】
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出现颤抖现象,原因是在寒冷环境下→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如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等)→体温维持相对恒定,C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平衡的知识。
16.效应器 增加
【详解】
(1)[1]图中T-E-N-F-A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说明该过程是神经调节。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图中的反射弧为: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内脏和骨骼肌,因此图中内脏和骨骼肌属于效应器。
(2)[2]某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9.5℃,此时机体的产热与散热达到动态平衡,即A+B=C+D。
(3)[3]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在寒冷时的体温调节时都可以促进细胞代谢,增加机体产热,二者具有协同作用。因此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人体内分泌系统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会增加。
17.反射弧 汗液蒸发 A
【详解】
[1]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反射弧的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小张听到发令枪响后立即起跑,做出此反应必须要具备完整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
[2][3]在炎热环境中,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排汗方式进行,此时皮肤血管舒张,血管口径应更类似于图A。
18.体温上升 汗液蒸发
【分析】
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氧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
【详解】
(1)如图可知,此时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产热大于散热,是发热过程中的气温上升期。
(2)人体可以通过皮肤血管舒张、汗液蒸发等途径来增加散热,以使体温回到正常值。
【点睛】
主要是掌握人体产热和散热的关系。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