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七年级上册总复习
生物和生物圈专题复习
认识生物
①生物〈动.植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②生物能进行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⑥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⑦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的
基本特征
四能
一需
一具有
除病毒都由细胞构成
知 识 体 系
难点突破
“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病毒也属于生物
但是“电脑病毒”不是生物,是一段程序代码。
1、判断下面事例是哪项生物的基本特征:(1)蔬菜需要浇水施肥——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植物从外界吸收氧气—— 生物能呼吸(3)植物落叶;动物排尿、排汗、呼气——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幼苗长成参天大树;鳄鱼产卵——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5)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变异的特性(6)羚羊发现猎豹后迅速逃跑——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生物具有遗传的特性(8)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走进教室——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习题巩固
2.向日葵的花总是朝向太阳,这个现象表现的生物特征是 ( )
A 生物能呼吸 B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3.下列现象与其表现的生物特征对应不相符的是 ( )
A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 一枝红杏出墙来———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 春华秋实———生物能繁殖后代
习题巩固
B
B
调查法-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
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_对象_和调查_目的_,制订合理的调查_方案_,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结果要进行整理和_分析_。调查分_全面调查_和_抽样调查_两种方法。
什么叫抽样调查?
调查范围很大时,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生物归类的方法
(1)根据_形态结构_,可将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
(2)根据生物的生活环境可将生物分为_陆生_生物和_水生_生物;
(3)还可根据生物的_用途_,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形态结构特征
如:植物颜色,高度,形状;动物耳朵大小,形态等
了解生物圈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有阳光.水.空气.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①种间关系有∶寄生关系.竞争关系.
捕食关系.合作关系.
②种内关系有∶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1)水分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沙漠和绿洲
(2) 光照
鼠妇分布
近海植物和深海植物
(3)温度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阔叶林在海拔低处,针叶林在海拔高处
南橘北枳
习题巩固
1.判断以下事例主要是由哪种非生物因素引起的:(1)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角落。 光照(2)青蛙冬眠。 温度(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温度(4)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水分(5)深海海平面150米以下,生物种类数量大量减少 光照(6)春兰秋菊 光照(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温度
生态系统
1、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2、生物圈的组成:
生物部分∶①生产者---绿色植物;
②消费者---大多数动物;
③分解者---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和浮游生物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 × )(2)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等无机环境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 × )(3)生态系统中,所有植物都是生产者,所有细菌都是分解者 ( × )
习题巩固
1、下列各项,属于生态系统生产者的是 ( )
A. 蘑菇 B.木耳 C. 绿藻 D.细菌
2、下列各项,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
A.森林中的全部树木 B.森林中的全部动物
C.农田中的全部生物 D.一座城市
3、下列生物,属于生态系统分解者的是 ( )
A. 细菌 B.鱼 C. 藻类 D.虾
4、下列各项,不能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 )
A. 一条小溪 B.一个公园
C. 一片草坪 D.一栋房子
C
D
A
D
习题巩固
生态因素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1、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_生活_和_分布_的因素。包括_非生物_因素和_生物_因素。2、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和_环境_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_非生物部分_和生物部分。
非生物因素: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活但不是生物
非生物部分:包括所有非生物的东西,不管它是否影响生物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_吃与被吃_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②任何一条食物链都开始于_生产者_,终止于_最高级消费者_。 ③食物链箭头的方向代表_物质_和_能量_的流动方向。 ④食物链不包括生态系统中的_非生物部分_和_分解者_。 ⑤在食物链中,随营养等级的增加,生物的_个体数量_在逐渐减少。 ⑥在食物链中,随营养等级的增加,生物的_获得的能量_在逐渐减少。 ⑦在食物链中,随营养等级的增加,生物的_体内有毒物质_在逐渐增多。
1. 某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丁→乙→甲→丙
B.甲、乙、丙、丁组成了生态系统
C.甲和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D.该食物链中的能量最终来源是丙固定的太阳能
D
习题巩固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例如: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
海豹皮下脂肪很厚-适应寒冷的环境
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大树底下好乘凉)
蚯蚓对土壤的影响
1.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事例是 ( )
A.青草地的蛙是绿色的 B.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
C.大树底下好阴凉 D.沙漠里的骆驼刺根系特别发达
C
习题巩固
2.下列诗句中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隐含着一条食物链:稻→蛙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反映了豆苗和杂草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A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①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_数量_和_所占比例_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自动调节_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_有一定限度的_,如果外界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②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_复杂_,生态系统越稳定,自动调节能力越_强_;反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少,食物链和食物网越_简单_,生态系统越不稳定,自动调节能力越_弱_。在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中,调节能力最强的是_森林_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最弱的是_农田_生态系统。
生物圈的范围
①.包括_大气圈_的底部,_水_圈的大部,_岩石_圈的表面,厚度大约20km。
②有“绿色水库”和“地球之肺”之称的是_森林_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较干旱地区的是_草原_生态系统;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属于_湿地_生态系统,被称之为“_地球之肾_”。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生物圈_。
重点实验突破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分析并回答问题:(1) 用明亮、 阴暗的两组作对照, 作出的假设是 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2) 根据实验结果, 得出的结论是:
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
(3) 实验中用 10只鼠妇而不用1只鼠妇的原因是: 避免偶然性, 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
(4)如果修改实验设置,用寒冷和温暖作对照, 实验的变量是 温度 。
(5)能不能用明亮和湿润这两组来进行对照实验呢?原因是: 它们之间有两个变量, 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