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诗歌鉴赏复习课》教学案
黄塍中学 陈多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诗词,从表达技巧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
2、掌握一定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一定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教学难点:用恰当的语言从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诗歌。
教学过程:
1、 导入设计:
表达技巧是表现在写作过程中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巧妙的技能。诗歌表达技巧指的就是在进行诗歌创作活动时所运用的技巧。在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我们发现,从诗歌创作的表达技巧方面来鉴赏诗歌,已经成为考查我们诗歌鉴赏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那么,我们该如何做这样的题目呢?
2、 方法探究
1、第一步:了解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1):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方式(2):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提问方式(3):谈谈这首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参考范例
【例1】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提问)结合对具体诗句的理解,说说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怎样的特色?
【例2】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提问)请结合全诗的意境赏析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二句的表现手法。
2、第二步:了解表达技巧
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A、表达方式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描写 ( 动静结合 正侧面描写……)
B、表现手法: 象征 衬托 虚实结合 托物言志……
C、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用典 对比……
参考范例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人直抒胸臆,博大的胸襟、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2)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3)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或物)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4)虚实结合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夜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用陈后主作《玉树后庭花》的典故,辛辣地讽刺了统治者和官僚贵族不顾百姓死活,只知寻欢作乐的昏庸和腐败。
3、练习巩固
分析下列名句采用的表达技巧。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用典)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虚实结合)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象征、谐音)
(5)、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以动衬静)
第三步:掌握答题格式
答题思路:(词句)+表达技巧+表达作用(效果) +抒发情感(揭示道理)
常用句式:这首诗(一联)用 手法,写出了 ,抒发(表达)
了 情感。
范例参考
A、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例A】这一句话用丝缕来比喻愁思,写出了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苦闷之情。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例B】诗中的“争”字用拟人的手法,把“早莺”当人写,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写出了西湖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例C】全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首句写景,第二句叙事,第三四句则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将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慰问关切之情,表现得既形象生动又真挚深厚。
三、反馈练习。
(一)、阅读孟浩然《过故人庄》,回答问题。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从表达技巧方面作简短赏析。
(二)、阅读《卜算子·咏梅》,完成练习。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
(三) 阅读《独坐敬亭山 》,完成练习。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四、小结课堂。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思想和语言精华,不论其形式还是内涵,都历经推敲而魅力独存,希望今天我们所做的探讨能帮助同学更加有效地鉴赏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