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定内容: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说理文,根据孟子散文具有“论证严密”的特点,本文的教学重点首先应放在论点、论据、论证上,理清行文的论证思路,理解何谓“本心”;其次,感知孟子散文排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初三学生已经学完议论文,可以稍稍拔高,利用本文培养思辨能力。
定目标:
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
目标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能通过语气、语调、语速的变化,读出孟子散文语言的特点,读出蕴藏在词句中的“理味”,
目标3:通过分析论据,梳理论证,明确本文的论点,理解孟子的“本心”思想。
定教法:
完成目标1,采用新旧联系、触类旁通;
完成目标2,采用分角色演读;关键词重读;
完成目标3,事例印证法,思维导图法,比较辨析法。
定设计:
第1课时
学习要点:朗读课文,梳理文言
一、导入新课
屏显,朗读孟子名言: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尽信《书》,不如无《书》。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二、了解孟子
以上名言,均出自《孟子》,谁来介绍一下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儒家学派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孔子和孟子并称“孔孟”。
《孟子》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属语录体散文集。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孟子》长于言辞,其文论证严密,气势磅礴,雄辩滔滔,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其主要思想有:
1.民本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他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2.仁政
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3.王道
孟子认为通过民本思想与仁政思想的运用,可以实现“王道”这一目标。孟子提倡的“王道”就是施行仁政,以德服人。
4.性善
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它包括四种“本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四种品德是属于善的品德。“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人可以通过学习、教育等修养过程达到“舍生取义”这一向善的最高境界。
三、朗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以下加点字读音:
死亦我所恶 一箪食,一豆羹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故不为苟得也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疑难讨论
1.小组讨论,解决疑难,全班交流。运用新旧联系法,成语勾连法,字形推义法,理解词义。
甚: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为:为所欲为
独:故人不独亲其亲
箪:箪食壶浆,一箪食一瓢饮
豆:甲骨文像高脚器皿,内部加一横表示器皿中的食物,上面的一横表示盖子。造字本义是盛食物的高脚器皿。金文省去中间的一横。(字形法)
尔:莞尔一笑,俶尔远誓
蹴:一蹴而就(字形法)
钟:(2)“钟”还指酒器——引申为酒杯、茶杯——又引申为古代的量器,如“书中自有千钟粟”——由贮器进而引申为聚集。如“钟情”、“造化钟神秀”(1)本义为一种打击乐器——古时以钟报时,引申指计时器——又引申为钟点、时间。
乡:向,寻向所志
欲:欲盖弥彰、欲罢不能、欲速不达、为所欲为
莫:莫名其妙、爱莫能助、百口莫辩
2.附文言现象知识梳理
(1)通假字: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感恩、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先前、从前。
(2)一词多义
与: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②呼尔而与之
而:①蹴尔而与之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③舍鱼而取熊掌
之:①人皆有之 ②人之所欲 ③得之则生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则:①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③得之则生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①为宫室之美 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
是: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3)古今异义
豆:古义:碗类器皿。 今义:豆子。
钟:古义:古代容器。 今义:计时工具。
加:古义:好处、益处。 今义:增加。
(4)词类活用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名词作动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特殊句式
判断句:鱼,我所欲也。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省略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6)从本文中提炼出四个成语:
舍生取义:舍弃生命而求取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苟且偷生:得过且过,勉强活着。
见利忘义:见到私利就不顾道义。
3.附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礼义)自己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自己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自己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第2课时
教学要点:通过炼字炼句,章法考究处,理解其志、其道
一、新旧相联,导入新课
屏显,齐读: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孟子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声音时常在耳畔回响,这些语句唤醒我们的勇气,让我们热血沸腾;这些语句让我们身处逆境而不惧,居安思危。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名篇——《鱼我所欲也》。
二、朗读全文,感知排偶
1.分角色朗读全文。
男: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女: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男: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女: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男: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女: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男: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女: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男: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女:所恶有甚于死者。
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男:一箪食,女:一豆羹,
男:得之则生,女:弗得则死。
男: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女: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齐: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齐: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男:乡为身死而不受,女: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男:乡为身死而不受,女: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男:乡为身死而不受,女: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齐: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说说孟子散文语言有何特点?
生:孟子散文大量使用排偶句,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有助于逐层深入论述,增强论辩力量。
三、梳理思路,理解本心
1.本文是一篇议论性说理文,阅读时要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你认为作者在本文中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学生根据课后题一,大多能得出“舍生而取义”的观点。
师:“生,我所欲”,花开一次,只能享受一个季节的热烈。“义,我所欲”,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舍生而取义”,触目惊心的四个字,是顶天立地的民族魂。
令生朗读舍生取义的名言,教室里回荡起正义之声: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史记)
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梅岭三章》)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2. 这个观点是如何提出来的?有何好处?(追问:具体说说如何类比或比喻的?或这是什么写法?)
生:通过类比论证(又说比喻论证),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引出“生和义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的观点”,生动形象地区别出“生”与“义”的价值高下。
师:(朗读指导)“欲”,乃人之本初也。“鱼”和“熊掌”,成为陷入两难境地的代名词。“不可得兼”,是现实中不能两全的无奈。当我们只能进行单项选择的时候,是“舍”,还是“取”,便是人生之抉择。而孟子告诉我们,要选择价值更大的那一个:“义”。请大家读好“也”字:读出一种选择的纠结。读好“者也”:读出最终抉择的坚定。
3.既然论点是“舍生而取义”,那么作者选取了哪些论据来证明这个观点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论据,并简要分析。回答句式:
“ ”一句,是 论据,(分析论据如何证明的),证明 。
道理论证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生:这是道理论据,因为“义”存于心,所以不为苟得,不辟祸患,从正面证明“舍生取义”。
师:以这一句为观点,运用例证法来印证一下?
屏显,齐读:
一身侠胆的荆轲,高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血洒秦宫,慷慨就义;大义凛然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用自己的生命为舍生取义做了最好的注解;还有“一腔热血勤珍重”的秋瑾女侠,“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先生,无不是舍生取义的楷模。 这样的人,就是今天又何尝少呢?……(令生补充)
现实中,人性复杂且多变,在面临“生”与“义”的抉择时,很多人会经历一个艰难的矛盾挣扎的心路历程,最终由软弱走向“大义”。也正因为如此,“舍生而取义”才更震撼人心。
师:(朗读指导)重读“不为”“不辟”,读出一种凛然正气。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生:这是道理论据,因为心中无“义”,所以凡得生何不用也、凡辟患何不为也,用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对“舍义”行为的批判,从反面论证“舍生取义”。
师:以这一句为观点,运用例证法来印证一下?
屏显,齐读:
南宋奸臣卖国贼秦桧,为一己之私,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抗金名将岳飞,祸乱朝政。袁世凯因追逐名利出卖维新志士,致使戊戌变法中途夭折。慈禧太后为保命,签订《辛丑条约》后还厚颜无耻的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充分暴露了投降卖国的奴隶嘴脸。
师:(朗读指导)读好反问语气,“何不用也”“何不为也”,读好其中的愤慨语气。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生:这是道理论据,再次强调“取义”的行为——“舍生取义”,是因为“义”存心中。
师:(朗读指导)重读“由是”“是故”,强调“义”的存在。
(4)小结:
师:这段文字中的道理论据所证明的“舍生取义”,“生”指什么?“义”指什么?
生:“生”指生命,“义”指正义、道义。
师:(朗读指导)情感从“赞美”到“批判”再回到“赞美”,读出情感的变化。
举例论证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生:这是事实论据,“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强调了“一箪食,一豆羮”对“生命”的重要性,“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表明最终选择了“义”,能证明“舍生取义”。这里的“生”,指生命;“义”,指尊严。
师:(朗读指导)读好两个“则”字:强调是“一箪食,一豆羹”的重要性,关乎生死;读好两个“尔”字:描述的是一种轻蔑践踏的状态,朗读时可拖音;读好“弗受、不屑”,读出一份不卑不亢。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生:这是事实论据,运用对比手法,将“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而受之”作比较,追求更好的生活没有错,但为了追求好生活却接受了不合礼义的“万钟”,就是“取名利而舍礼义”的行为,从反面证明了“舍生取义”。这里的“生”,可理解为“生活”,拥有“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义”,指礼义。
师:(朗读指导)
感受整散的变化:在前后两组整句中加入一个感叹句和一个反问句,强化了讽刺和质问的意味。
感受句式的变与不变:这一组排比句中,不变的是“乡为身死而不受”,言一份坚守,变的是后半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言世间诸多种种诱惑。
感受鲜明的对比:“乡”与“今”、“不受”与“为之”,鲜明的对比中,表现的是一个人在名利诱惑下“本心”的渐失,警醒人们时刻保持清醒和反省。朗读时重读这些词,突出对比意味。
(3)小结:
师:这段文字同为事实论据,二者有哪些不同之处?
生谈,预设如下:
一小利,却关乎生死,然不受,这是保有本心(取义)。将“取义”与“取生”的价值作比较,“义”大于“生”。是正面举例,义存于心。
一大利,不关乎生死,然受之,这是失去本心(舍义)。将“取义”与“取利”的价值作比较,“利”大于“义”。是反面举例,见利忘义。
师:(朗读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事例,从“心生敬意”到“质问批判”。
4.为什么世人的行为有“义”和“不义”之别呢?齐读两段文字的最后一句,说说你的理解。
屏显: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朗读指导)末句上句运用反问,表达孟子对“已”强烈的呼吁,暗写世间见利忘义的现象太多。下句陈述句,含慨叹,读好停顿“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所说的“本心”“是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在孟子的“性善论”中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显然,在本章中侧重指羞恶之心(义)。
文中的“所欲有甚于生者”,即义;“所恶有甚于死者”,即不义。孟子在《告子章句》中说过“义,人路也。”“义”,指人们遵守的东西。
含“义”字的词语有:正义、道义、仁义、礼义、情义、信义、侠义;义愤填膺、背信弃义、不仁不义、大义凛然、义薄云天、侠肝义胆、义不容辞、仁义至尽、义正言辞;见利忘义、大义灭亲。
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从“皆有”到“丧”和“失”,表达孟子的感慨。“本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良知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不学而有,不教而在。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有“本心”。
5.那么,用“舍生取义”来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合适吗?
割裂了“本心”,将本文的观点概括成“舍生而取义”,是有失偏颇的。本文论述的核心是“取义”,前提是“本心”。所以,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表述为——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守“本心”而“取义”;“舍生取义”是最高境界。
四、拓展思辨,各抒己见
1.关于本文的论述观点和论证逻辑,提出你的一些疑惑与思考:
(1)为什么以前能守住本心,后来会背弃本心?
(2)为什么“人皆有之”的本心,只是贤者能“勿丧”?“行道之人”和“乞人”,算不算“贤者”?
(3)如果说“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失其本心是因为欲望,那么“所欲有甚于生者”中的“欲”是不是也是欲望?对“义”的向往,难道不也是一种“欲”吗?你如何看待“欲”的合理性?
2.下面写作任务,任选一个完成小练笔:
(1)如若你,会吃嗟来之食吗?在重视个体生命价值的今天,你如何思考生命与道义的关系?辩论:该忍辱负重偷生,还是英勇就义保节?写一段文字,发表你的看法。
(2)面对“欲”,你有“辩”的智慧吗?面对“欲”,你有“取”和“舍”的勇气吗?读完《鱼我所欲也》,你对何谓“得”,何谓“失”,是否有了新的理解?请结合这几个关键词,围绕“本心”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谈谈你读完本文后所受的启发。
(3)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示例】两个人各有一本不一样的书,都把自己的那本看完了,他们各自看了一本书。如果他们将自己的书交换阅读,那么,书虽然没有增加,但两个人却各自看了两本书。这说明了分享的好处。
课堂结语:
舍生,不仅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
取义,不仅限于选取正义,也包括一切公益事业、道德律令。
在今天,舍生取义的观点仍应该值得提倡。为了正义事业,为了人民的利益,有时我们需要舍弃自我利益,这就是新时代“舍生取义”的表现。
这种舍生取义,虽然没有烈士的气壮山河,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这种火花,只有在每个人心中都牢牢扎根,我们的国家才希望,我们的民族才有崛起,中国梦才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