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5 13:2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
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
课型 教读新授课 授课对象 九年级学生
目 标 确 立 依 据 课 标 分 析 课 标 摘 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本节课的相关要求如下: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6.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课 标 分 解 学生学什么:关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所谓“理清思路”“分析主要内容”,是指学生能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文本主题思想。关于“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是指学生能够品味文本具有想象力的语言,学习反语的修辞手法。
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关于“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是指学生能够快速通读课文,没有阅读障碍。“有感情地朗读”是指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以及对英法联军的谴责,尝试读出赞美以及嘲讽的语气语调。
学生怎么学:关于“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是指学生能够通过关键句提炼出作者的观点以及论证思路,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 材 分 析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学 情 分 析 已知点:本文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比如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疏通文意,能够根据生活积累和上下文理解词句。通过前一篇议论文的学习,学生初次明白论点、论据、论证等文体知识,但仍需巩固。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在历史课上有所接触,因此对圆明园的被劫掠破坏并不陌生,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障碍点:需要进一步指导论证思路,同时也要进一步对“站在何种立场提出观点”做出指导。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在历史课上有所接触,因此对圆明园的被劫掠破坏并不陌生,但是要想达成情感共鸣,必须构筑细节——圆明园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建造的,它又应该被如何看待……唯有如此,才能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 (三)突破措施:教师可基于学生的发现和感受,抓住关键语句提炼作者观点,抓住对圆明园赞美和对英法联军嘲讽的句子理清论证思路,体味作者情感。
教学目 标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理清文本思路,概括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 2.通过跳读课文,学习反语的修辞手法。 3.通过品读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理清文本思路,概括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 2.通过跳读课文,学习反语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1.通过朗读课文,理清文本思路,概括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
评 价 任 务 【针对目标一】 1.朗读全文,提炼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细读文章第3段,品读圆明园之美。 3.品读5--9段,悟作者之情。 【针对目标二】 作者善于运用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跳读文章,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反语的含义和作用。 有感情地朗读标注的语句,注意语气语调。 【针对目标三】 再读文章,谈谈作者的“爱国”观。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 要点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ppt展示) 自学检测 环节一:朗读全文,提炼作者观点。(针对目标1) 环节二:跳读课文,学习反语(针对目标2) 环节三:深入文本,体悟作者情感(针对目标3)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一、导入 1、播放圆明园被毁视频。 同学们刚刚所看的是圆明园被毁的视频,在英法联军的大肆抢掠中,这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化作了一堆废墟。作为当时法国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雨果的意见。那么雨果对这个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2、展示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理清文本思路,概括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 (2)通过跳读课文,学习反语的修辞手法。 (3)通过品读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二、自学检测 1.词语注音 赞誉( ) 绸缎( ) 琉璃( ) 惊骇( ) 瞥见( ) 赃物( ) 制裁( ) 荡然无存( ) 丰功伟绩( ) 富丽堂皇( ) 2.了解作者: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 )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 )( )《九三年》等。 活动一:初读文章,完成下面任务 1.文章就 问题,表达了 的观点。 2.分别标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或词语,概括作者的观点,分析作者是如何得出观点的。 (点拨:这封信主要表达了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火烧圆明园事件强盗行径的谴责和对遭受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作者从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和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活动二:细读文章第3段,从文段中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对圆明园总的印象。 明确:奇迹 说一说,你从雨果的文字里读出圆明园美在哪里? 用下列句式说话:我读出圆明园美在( ),你看,( )。 活动三:读第5-9段中,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对远征中国的怎样的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强盗”“劫掠”“偷窃”“窃贼”等。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火烧圆明园事件强盗行径的谴责。作为一个法国人,作者却超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站在人类良知的立场,表达了爱憎鲜明的观点,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活动四 跳读课文,学习反语 1、作者善于运用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例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笑嘻嘻回到欧洲。”请从文中再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些反语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提示】 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 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以至于荡然无存。 分析:“更漂亮”本是赞美的词语,这里正话反说,讽刺、批判了额尔金等人对巴特农神庙和圆明园的破坏,表现了英法联军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陋,强化了谴责效果。 2、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读找出的语句,注意语气语调。 活动五:深入文本,体悟作者情感 思考: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否不够“爱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作者并非不爱国。其一,在文中,作者说“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可见,作者清楚地知道这是政府的错误,而非法兰西人民的错误,以正当的理由为人民辩护正是作者爱国的表现。其二,作者敢于对政府的错误进行批判,是为国家的长远着想,也是爱国的体现。其三,作者的爱国主义并不是站在狭隘的民族观上,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历史角度上看待劫掠圆明园问题,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与爱国主义并不相悖 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能够积累基础知识 能够概括出作者的观点,分别找出作者对圆明园和英法联军态度的词语和句子。 结合运用反语的句子,体会反语的表达效果以及作者的情感。 品读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四 课堂小结 几千年前的姜子牙说过一句名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为了保护属于我们的“圆明园”,为了不做奴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雨果学习。爱国不等于爱政府,爱国是要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文明。如果这个政府是像1860年的法国政府一样野蛮的或者是像清政府一样腐败的,那么,每一个爱国的人都有责任批评它,改变它!火烧圆明园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耻辱,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它。 五 课后作业 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