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量筒,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2、通过密度测量,巩固密度公式。
3、通过实验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量筒的观察和使用,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
利用密度公式,分析讨论制定测量密度的实验方案。
通过小组内和组间讨论,学会评估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养成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
会根据密度公式设计测量密度的实验方案。
教学难点:
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估与优化。
实验器材:
天平和砝码、量筒、水、烧杯、小石块、细线、盐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出示纪念币的图片,让学生猜想它们各由什么材料组成?如何鉴定它们的组成物质?举例某些虚假电视购物,让学生领悟鉴定物质的重要性。
新课教学:
1、知识回顾:
提问:要对物质进行鉴别,就要利用物质具有的某种特性来鉴别。那么在以前的学习中什么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密度: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密度来鉴别物质。其办法是测定待定物质的密度把测得的密度和密度表中各种物质的密度进行比较,就可以鉴别物体是什么物质做成的。
提问:密度可以鉴别物质,那么,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呢?
复习密度公式:ρ=m/V,让学生自己根据密度公式说出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利用密度公式便可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测量规则金属块的密度
让学生根据密度公式,讨论实验设计方案。同时巩固天平的使用方法。
出示问题:金属块的形状规则,可用刻度尺测量后计算得出。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如何测量它的体积呢?
量筒的使用
利用阿基米德的故事,引入量筒的学习,同时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方法。让学生观察量筒,结合教材列出的问题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
利用“压入法”和“配重法”拓展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组实验: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让学生在测量金属块密度的实验基础上,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通过小组实验方案的表述,师生讨论评估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让学生找到最佳的实验方案减小实验测量的误差。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严谨性。
出示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实验步骤:
a、调节天平平衡,测出小石块的质量m。
b、用量筒测量一定量的水的体积V1
c、将小石块浸没到量筒内的水中,测出水和石块总体积V2
d、计算石块体积:V=V2-V1
e、利用密度公式ρ=m/V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
5、分组实验:测量盐水的密度
、按测量小石块密度的步骤,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
、评估实验,找到误差更小的最佳实验方案。
、师生讨论后,出示测量盐水密度的最佳实验方案:
a、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l;
b、将烧杯中盐水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盐水的体积V;
c、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
d、计算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l-m2;
e、盐水的密度:ρ= m/V =(ml-m2)/ V
课堂小结:
、回顾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ρ=m/V
、巩固密度测量的工具和方法。
、出示课外问题:
a、实验时没有天平,如何用量筒量取20g的水?
b、实验时没有量筒,如何用天平测量出20mL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