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知识回顾
一、季风气候显著:
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和夏季的风向更替明显,
冬季盛行偏北风,气候寒冷干燥,夏季东部广大
地区 盛行偏南风,
气候暖热湿润
二、大陆性气候显著:
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相比全国大部分地区冬季较
冷,夏季较热,气 温年较差大,降水季节变化
和年际变化明显。
三、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既有多种多样的温度
带,又有多种多样的干 湿地区。
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巩固练习
1、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是: , ,
。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致经过 、 、
、 和 等山脉。
3、位于季风区内的大盆地是 。
4、既是二、三阶梯分界线,又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上的山脉是 。
5、我国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时间的早晚主要是由 决定的。
6、我国的季风气候具有显著的 性特点。
7、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既有多种多样的 ,又有
多种多样的 。
8、海南岛属 气候,东北平原属 气候,塔里木
盆地属 气候,西藏 属气候。夏季风温度带干湿地区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第5课 长江一、我国第一大河二、黄金水道
三、开发治理中国地形图四川盆地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长
江
干
流
流
经
地
形
区
.示
意
图云贵高原长江源头雪山三峡全景虎跳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虎跳峡东
海长江主要支流示意图岷 江乌 江嘉 陵 江汉 江赣 江雅
砻
江湘 江沅
江参考表2.1总结: 长江被称为我国第一大河是因为:_ _ 最长、 _最广、_ 最大。长度流域面积年径流量长江干流流经省级行政区示意图长江干流流经十一个省级行政区西藏自冶区、青海、四川、云南、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一海 青 藏 高 原四川盆地长 江 中 下 游 平 原长江干流流经地形区ABC长江流经的地形区是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宜昌湖口上游中游下游东海宜 昌各拉丹冬 6621上游段(源头—宜昌)特征落差大 — 几乎全部6621米6321米 长江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流经横断山区的高山峡谷,陡然降落到四川盆地,河流落差极大。石鼓以下的虎跳峡河段,最窄处宽仅30米,水头落差达200米。虎跳峡 长江流过重庆,深切巫山坚硬的岩石,形成陡峻峡谷。自西向东有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峡长约200千米,峡口处的夔门宽仅100米。峡谷两岸峭壁耸立,水流湍急。瞿塘峡湖北(鄂)洪湖枝城城陵矶岳 阳湖南(湘)汉 江宜昌湖口* 多支流、多湖泊* 多弯曲荆 江河道曲折,则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河床升高,有长江“地上河”。呈现出“船在屋上走,人在水下行”的情形,极易泛滥成灾,所以有万里长江 险在荆江之说 。中游段 (宜昌— 湖口)特征下游:江阔水深、利于航运南京长江大桥利于航运 1998年8月下旬以来,长江流域发生3次持续大范围降雨过程,上游先后出现8次洪峰,部分中小河流和洲滩民垸决口。汉口最高水位29.43米。沿江城市只有九江发生决口,及时堵口成功。直接经济损失达上千亿元,残废人数1320人。上图1998年武汉长江洪水情景。 历史上,长江流域多次发生特大洪水。1300-1950年,平均每14年就发生一次大的洪灾。到20世纪下半叶,发生大洪灾的频率提高到每3年一次。进入80年代,几乎年年发生洪灾。长江水灾 1998上游——落差大、峡谷多、水流 急,水能丰富,虎跳峡和三峡最为著名。治理措施是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中游——河道弯曲,支流、湖泊众多,易发生“洪灾,有“九曲回肠”之称。治理措施是疏通河道、裁弯取直、培修加固大堤、利用洼地修建蓄洪区。
下游——江阔水深、水流平稳、利于航运 ,素有“黄金水道” 之称二、上中下游的特征二、黄金水道长江中下游江阔水深,利于航运。干支流通航里程在达7万多千米,能够实现江海联运。被“称为黄金水道”
长江流域地区物产丰富、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故有很大的客运和货运市场。 长江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具有巨大的航运、灌溉和发电能力,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下游:江阔水深、利于航运南京长江大桥利于航运三、开发与治理长江水能资源丰富,在其干支流修建了多座水电站,强大电能源源不断输往各地,水能开发潜力很大。
长江具有较大的航运价值。对我国东西方向的运输起重大作用。称“黄金水道”
长江成为流域地区主要的灌溉水源。同时也使流域地铺常受洪涝灾害。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它具有发电、航运、灌溉等多种功能。
三峡工程由拦江大坝和水库、发电站、
通航建筑物等组成。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注入东海。
源头至宜昌称上游,宜昌至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上游——落差大、峡谷多、水流、急,水能丰富,虎跳峡和三峡最为著名。
中游——河道弯曲,支流、湖泊众多,易发生“洪灾”,有“九曲回肠”之称
下游——江阔水深、水流平稳、利于航运 ,素有“黄金水道” 之称小结治理措施上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中游裁弯取直、疏通河道、培修加固大堤、利用洼地修建蓄洪区
下游培修加固大堤、培育防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