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文重要字词的注音、解释,积累一定的文言字词。2、能说出介绍核舟的顺序。3、能体会说明语言的简洁、生动、周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的卓越技艺
教学重点:1、能说出介绍核舟的顺序时间和逻辑顺序。2、能体会说明语言的简洁、生动、周密。
教学难点:同重点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自主预习本文的字词的读音、解释,试着翻译课文重要的语句,继而翻译全文。
如:罔(w?ng) 贻(yí) 有奇(jī) 黍(sh?) 糁(sh?n) 髯(rán)褶(zhě)膝(xī)篆(zhuàn)狭(xiá)
如: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可借助工具书及寻求同学、教师的帮助。
2、提出关于课文内容的一些疑难问题,教师搜集。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口技》,《口技》一文体现了古代人民的高超技艺,今天我们将学习另一篇反映古代人民高超技艺的文章,我们齐读课题《核舟记》。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习文言文尤其要注重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接下去请三位同学各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2、通过各小组竞赛的形式对学生的字词、翻译等情况进行反馈,让学生能识记本文重点文言字词和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表现优秀的小组可获得奖励,表现欠佳的小组有惩罚。
3、课件上展示预习搜集的问题(教师之前已经做过归纳和总结)
(1)《核舟记》和我们学过的《桃花源记》是不是一样的,也是一种记叙文体?
(2)核舟大小如何?
(3)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4)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5)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6)作者在写核舟的时候,为什么先写船舱部分,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巡视课堂,做适当点拨,通过以上题目的安排,可归纳出介绍核舟的顺序,在讲核舟的主题时,课件上可以补充有关苏轼游赤壁以及写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相关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作为课外知识的延伸。
三、深入文本、赏析语言
(1)教师提出思考题并与学生讨论后形成共识,以此来引领学生赏析课文语言。
思考题:课文首句能否改成“课文首句能否改成“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善雕刻” ,为什么?
明确:文章首句从原材料的微小、表现题材的广泛、艺术构思的巧妙和手艺的高超印证“奇巧”,体现了语言的准确、周密。
(2)仔细阅读课文,你还能说出课文语言有哪些特点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归纳和总结。
四、解决疑难、课堂小结
1、再有学生提出关于本文尚不能理解的问题,同学讨论教师点拨答疑解惑。
2、本文小结:《核舟记》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篇幅虽短,仅400余字,却完美地展现了“核舟”的形象。文章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先概括介绍,然后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顺序具体说明,最后归纳小结。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的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效果: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地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地说明。这给我们作文以极大的启发。
五、作业布置
1、(选做)假如魏学洢没有写《核舟记》这篇文章,大家都不是很了解这枚核舟。然而他
所收藏的这枚核舟一直流传至今。今天,魏学洢的后代捐出这枚核舟进行慈善义拍。你作为拍卖行的拍卖师,将如何组稿来介绍这枚核舟,以期拍得最高善款?
2、完成导学上的关于《核舟记》的相关内容。
3、预习下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