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8.1《荷花淀》课件(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8.1《荷花淀》课件(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4 07:4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荷花淀
孙 犁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
2、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写法。
3、通过解读白洋淀地区军民在抗日斗争中的生活片段,引导学生去感悟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高度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作者简介
孙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孙树勋,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孙瑶城村 ,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代表人。在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
代表作品
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
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小说散文集《嘱咐》、《白洋淀纪事》
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
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
论文集《文学短论》
荷花淀是河北中部白洋淀的一部分。白洋淀位于北京、天津、保定之间,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带的斗争十分激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组织起水上游击队,配合装部队作战。他们平时努力劳动,坚持生产,一遇敌人进犯,就迅速地组织起来投入战斗,有效地打击敌人。
《荷花淀》是孙犁精心创作的赞美白洋淀儿女的小说,写于1945年春,叙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冀中农村妇女送夫参军,自己也成长为勇敢的战士的故事,刻画了冀中根据地女性崭新的精神面貌,表现了冀中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奋起抗日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写作背景】
二、阅读文章,给下列字词注音
缠绕( ) 围剿( ) 凫水( ) 泅水( ) 吮吸( ) 晌午( )
虾篓( ) 宵衣旰食( ) 藕断丝连( )销声匿迹( ) 一蹶不振( )
chán rào
wéi jiǎo
fú shuǐ
qiú shuǐ
shǔn xī
shǎng wǔ
xiā lóu
xiāo yī gàn shí
ǒu duàn sī lián
xiāo shēng nì jì
yì jué bú zhèn
初读感受
战争印象
在本文中,我们看不到炮火连天,看不到残墙断垣,
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雨腥风,
看到的是明月,清风,荷花,
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
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自然、明朗、美丽……
充满了诗情画意…
白洋淀中有自然形成的千亩荷花淀,每年的农历5—8月份粉、白两种荷花盛开,淀内香气四溢。
荷花淀派
是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此派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温故知新
1、小说的三要素
2、小说的情节结构
3、小说的人物描写
环境、情节、人物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外貌(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一、故事与情节
①速读课文,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②给全文三部分拟小标题,并指出这三个部分各属于小说故事情节的哪个阶段
③回看情节结构图,对于本文的情节、结构,你有什么体会?想一想:吸引我们读下去的动力是什么呢?
概述情节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小说有明显的层次,是三个大部分,你是否赞同?我们给每一部分的内容做一个简要的概括,——
(提示: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
夫 敌?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送夫抗敌
探夫遇敌
助夫歼敌
学夫杀敌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尾声)
荷花淀
夫妻话别
探夫遇敌
助夫杀敌
编席候夫
夫妻话别
送夫参军
回家途中
探夫未遇
归途遇敌
助夫杀敌
成立队伍
感受打算
淡 化 的 情 节
情节结构情节结构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一群青年妇女
抗战中成长
小说有两条线索,水生嫂们的活动贯串全文的始终,是小说的主线;地区队的行动大都是侧面交代,仅在伏击相会的高潮处交叉,接着又分开进行。小说以青年妇女们的成长结尾,合乎情理,充分显示出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威力,更广泛地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的积极性,说明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使作品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任务四
概括人物形象
水生嫂
水生
青年妇女
二、人物与写法
①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部分。关注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努力寻找二者之间的关联,深入体会人物的心情。
②反复品读文中其他的对话部分,揣摩特定的文本背景下人物的内心世界。
③重读全文,关注人物的言行描写,在此基础上完善、丰富预习时的阅读批注
环境描写
人物对话
细节描写
人物形象
主题思想
社会生活
烘托
塑造
刻画
反映
小 说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
“他们几个呢?”“怎么了,你?”
“你总是很积极的。”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人物性格:
温柔、体贴、机敏、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语言描写语言描写
个性化语言
片段1:夫妻话别
  
 
“听说他们在这里还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 )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 )
“哪里就碰得这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 )
文静、含蓄
心直口快
稳重、谨慎
性急、冒失
腼腆、忸怩
语言描写语言描写
个性化语言
片段2:商议探夫
片段3:归途说笑
“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
“啊,好象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得。”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
“刚当上小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不甘落后、乐观、自信、迅速成长
语言描写语言描写
个性化语言
作品的对话描写有何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作品中的对话描写简洁朴素,生动传神,符合人物身份和心理,使人读后“如见其人”。
①形象地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②展示了白洋淀女人们的成长历程,③展示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人情美,人性美,④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语言描写语言描写
1. “吮手指”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突然提出参军要走,“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女人猝不及防,心里受到极大震动,原本让苇眉子在怀里跳跃的编席能手慌乱中竟让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一“吮”字可让人体味出:事情来得太突然,水生嫂非常吃惊,但她又强忍着感情,努力平衡自己的情绪。水生嫂是识大体、明事理、有觉悟的农村妇女,不能让丈夫说自己软弱、落后、拖后腿。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
传神的细节
2. “临别嘱咐” :“鸡叫的时候……女人流
着眼泪答应了他。”
《荷花淀》中的夫妻话别,是真正的“生离死别”,夫妻各自的内心波澜、悲痛担忧,都隐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了。水生嫂与丈夫面对“生离死别”所激发出的那份浓郁缠绵的夫妻之情,千言万语难尽,作者却惜墨如金,只简单写了几句,可是把那份感情表现得愈加幽深、丰富。离别在即,女人恳切而动情地问丈夫还有什么嘱咐,丈夫最后的嘱咐是: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
传神的细节
这是全篇小说中份量最重、内涵最多的一句话。战争年代,被敌人捉了活的,对一个年轻少妇来说,就意味着被羞辱的命运,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家庭的悲剧,更是一个民族的耻辱。一对恩爱夫妻,他们最担心、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这样一个事实。因此,丈夫要求妻子去拼命,正应了那句古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此时夫妻的思想感情,一定经历了瞬间的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为了个人的、民族的尊严,他们的选择只能是与敌人“拼命”。此刻女人是流着眼泪答应丈夫的。你看,从内心一惊,到理解丈夫,从鼻子发酸,到狠下决心,答应丈夫的嘱咐,把一个女人丰富、复杂、高洁的情感世界,表现得多么淋漓尽致而又回环曲折。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
水生嫂的形象
既有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德,又具有抗日根据地妇女进步的特点。
她温柔、贤惠、善良、体贴,又深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
从“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读至文末,分析一下女人们的性格。
这一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可以删掉。
如没有这一段,她们就如普普通通的传统妇女一样,表现的只是深明大义和爱丈夫,爱家庭。
有了这段,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发动全民战争,妇女同样在战斗中锻炼成长,保家卫国。
虚化的人物
性格豪迈,乐观,不服输,不愿被敌人困死家中,也不愿被丈夫看成落后分子。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
鉴赏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一、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渲染……气氛。
第二、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或者时代背景。
第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第四、烘托人物……的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
第五、深化文章主旨。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1、小说前3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景物:高升的月亮、干净凉爽的院子、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像雪地和云彩一样洁白的苇席、一片银白的荷花淀、水面的薄雾、徐徐的清风、清新的荷香。
作用: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引出了主要人物——水生嫂;
②营造了一种清新欢愉的宁静气氛,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善良温顺的形象;
③充分展示了荷花淀的美丽富饶和人民生活的美好幸福,为后文水生嫂毅然送夫参军、组织队伍、参加战斗等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战争与诗意
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2、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以景写人,情景相生。
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失望,有点伤心,这种辽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开阔明丽的景色,使年轻妇女们失望伤心的心情马上变得开朗愉快起来。──
①烘托人物心情开始由忧变喜,
②同时“水面没有一只船”又暗示情况异常,为鬼子追她们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象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3、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
作者运用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了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
①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体现内容),
②暗示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暗示情节),
而且③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致胜的信心(人物内心、形象)。
④洋溢着歌颂根据地人民反抗侵略的思想感情(主旨)。对照下文荷叶下认出她们丈夫的情景,更会惊叹小说构思的巧妙和布局的精当。
月下白洋淀
正午淀上风光
荷花淀
提供背景
衬托人物
诗 化 的 景物
情景相生
诗情画意
化景为情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
三处景物描写及作用
烘托心情
暗示情节
讨论:用这样的诗情画意来表现残酷的战争主题是否恰当?
文章的景物描写,开头对小院子及白洋淀月下夜景的描写,作者借助两个充满想象力又贴切的比喻,完全把这个场景诗意化了。而通过水生嫂的偶尔抬头远望,又展示出一个更阔大的水淀世界,这个小小的院落也融化进一片“银白世界”里,那一层薄薄透明的雾,被风吹来的荷香,好一派有声有色的水淀风光,读者视觉、嗅觉都被调动起来,充分感受到人物和景物融为一体的境界,体会到景致的优美和人物的美好。作品中的景,既是人物眼中的景,也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圆融而自然。
讨论:用这样的诗情画意来表现残酷的战争主题是否恰当?
虽然作品所反映的年代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是从文中我们并不会看到残垣断壁、硝烟烈火、血污伤痕,我们看到的是明月清风湖水稻秧等,一派清新美好的乡村风光。
这是由作品的主题决定的——孙犁不想通过渲染战争的残酷来表现革命英雄主义、歌颂爱国主义精神,而是要通过展现人物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着重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
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语言
浓郁的诗情画意
细腻的人物描写
1、“诗体小说”
2、荷花淀派”的创作特色: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语言,浓郁的诗情画意,在细腻的描写中开拓诗一般的意境。
小结
它是一篇纯美小说,
而又贯注着一种民族精神。
——郝宇民《名作欣赏》
小说通过描写白洋淀地区人的抗日斗争生活和妇女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群勤劳淳朴、真挚多情而又勇敢机智、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日的爱国精神和热爱生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文章主旨
同样作为中国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祥林嫂和水生嫂的人生道路却完全不一样。祥林嫂生活在封建时代末期,现代文明之风还吹不进封闭、保守的鲁镇,祥林嫂只能被冷漠、黑暗的社会现实所毁灭;水生嫂生活在全民抗战时期,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根据地,妇女解放已经开始深入人心,所以水生嫂能从一个贤惠、温顺的村妇成长为一个抗战的巾帼战士。
思考:试以水生嫂和祥林嫂为例,说说时代变迁对妇女命运的影响。
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