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一、导入新课
当夜晚降临,黑色的天幕笼罩整个大地的时候,月亮透过漆黑的夜空把清明澄澈的月光洒向人间,照亮了人们孤寂的灵魂,点燃了诗人心中创作的激情。于是,在璀璨的诗歌王国中便有了许许多多吟诵月亮的优美诗句。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带“月”字的诗句。
带“月”字的诗句非常多,课后请同学们再去广泛搜集,然后将其整理、归类,看看月亮这一意象有哪些含义。
面对同一轮明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在一些人眼里,月亮是明亮的、柔美的、多情的;而在另一些人眼中,月亮却又是孤独的、哀怨的、沧桑的。那么在唐代诗人张若虚的眼里这轮明月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春江花月夜》,去领略一下张若虚笔下这轮明月的光华。
二、作者简介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是初唐后期著名的诗人。关于他的生平,材料很少,只知道他是扬州人,曾经做过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已扬名于京都,玄宗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的诗保存下来的只有两首,其中一首就是《春江花月夜》。但是,张若虚就是凭着这么一首诗,就奠定了他在唐诗中的大家地位,这种情况在中国诗歌史上是极为罕见的。由此也可以看出这首诗成就之高、影响之大。
历史评价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闻一多先生就曾以他作为诗人的充满激情的的语言,称赞这首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真是不同寻常的赞誉啊!
三、创作背景
作者创作此诗时,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异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步江边。他仰望挂在天边的一轮皎月,沐浴着湿润的江风,面对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不禁在景色中沉醉。于是他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从月生写到月落,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抒发孤舟游子的相思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的相思之苦,同时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
理解“月”的意象
1、思乡怀亲之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清幽雅致之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凄清孤苦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时空永恒之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五、教师诵读全诗,以读传情,读、悟交融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整体感知。
六、以“月”为线索,具体研读课文
﹙一﹚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 “月之景”。
1、全诗写了很多意象,在众多的意象中哪一个意象是能统摄全诗的最主要的意象?
明确:月。
本诗展现了月的哪几种状态?
月升: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月悬: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月斜: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月落: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2、研读第一层次
明确: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轮”。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讲解】春江:春日的江水。滟滟:形容水波闪动的样子。
【译文】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水面齐平。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同长共生。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千里万里地荡漾,处处春江都有月光照耀,一片光明。
【赏析】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点出题目中春、江、月三字,但诗人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就已把大海包括进来了,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视野辽阔。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告诉我们那一轮明月乃是伴随着海潮一同生长的。诗人在这里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长的“生”字,将明月拟人化。一字之别,另有一番意味,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一个“共”字,又强调了春江与明月的天然联系。明月共潮升,不过是平时习见的景色,比较平淡。“明月共潮生”,就渗入诗人主观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们像一对姊妹,共同生长,共同嬉戏。这 “生”字和“共”字使整个诗句变活了。三四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是水波溢满的样子。江海相通,春潮涣涣,月光随着海潮涌进江来,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闪耀呢?总而言之,月光、江波互相辉映,有春江处,皆有明月,这里明为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的。因为潮水涨落有定时,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这首诗中所写的“ 明月共潮生”,应该在望日前后。潮生,使离人想起离别时的信约誓言;月圆,更使离人渴望亲人团聚。“何处春江无月明”以设问的形式,透露出了不知亲人今夜飘零何处的相思之情,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客人面对潮信明月,倍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
【原文】②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讲解】宛转:回旋;盘曲;蜿蜒曲折。芳甸:芳草丰茂的原野。霰:xiàn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汀:tīnɡ水边平地,小洲。
【译文】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洁白晶莹。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江畔的白沙和月色融合一体看不分明。
【赏析】这四句的着眼点由江海交汇处转到岸汀之上,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小洲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由江写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他景物来衬托月光的皎洁。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空里流霜不觉飞”,因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反而不能察觉了。古人以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好像雪一样,所以说“流霜”。“汀上白沙看不见”,是说在洁白的月光之下,江滩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这两句一句写天上,一句写地上,整个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的。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静、宁谧的景致,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达到了主、客观之美的和谐统一。诗人睹物思情就会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从这样的境界,很自然地会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以有了下文第③节的哲思。
3、鉴赏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尽量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意象——春江、潮水、明月、江流、花林、流霜、白沙
意境——清幽静谧、开阔壮观、空灵梦幻。
情感——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
4、教师小结:诗人用月光统摄群象,采用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最后将笔墨凝聚在了一轮明月之上,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色泽柔和、幽美深远的春江月夜图。诗人采用这种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无所不包的写作顺序,是要告诉我们一句话——“何处春江无月明”,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笼罩之下呢?由这句话我们可以联想到很多,哪里的世界没有太阳,哪里的夜晚没有月亮,哪里的人间没有希望……
﹙二﹚领悟“月之理”
【原文】③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讲解】一色:一种颜色。纤尘:xiān chén微尘,细尘。皎皎:jiǎo jiǎo洁白貌;清白貌;明亮貌。
【译文】江水、天空成为一种颜色,没有些微灰尘,高悬空中的只有明亮的孤月一轮。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开始照耀着人们?
【赏析】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种美景自然把人们的思绪引向宇宙,引向人生的真缔。对于这个涉及宙宇生成、人类起源的疑问,诗人自然无法回答。张若虚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少了一些哀叹,多了几分深情。后人李白、苏轼也发出过类似的疑问。李白说:“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而几乎是在探索宇宙的开始,追溯人生的开端了。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哲理浸透了思念的诗情,是思妇感情波涛澎湃激荡到极点的升华,而决不是概念化的逻辑思维的产物。诗中人生哲理的火花,是由“孤月轮”的一个“孤 ”字与思妇的心灵撞击所产生的。一个“孤”使读者很容易透过明月的孤寂联想到思妇的孤单,体味出她胸中的相思期待之苦,并给下文作了铺垫。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讲解】穷已:穷尽;终了。
【译文】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止,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如此。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谁呀,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远逝。
【赏析】第④节由疑问转为感慨。再由月的期待一跳跳到下文第⑤节思妇的期待上去。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人生呢,就个体而言,生命何其短促!然而就人类整体而言,则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因而能与明月共存。所以虽然不知“江月何年初照人”,但从“初照”以后,照过一代人,又照一代人。诗人对比明月的永恒,对人生的匆匆换代不无感慨,然而想到人类生生不已,自己也被明月照耀,又油然而生欣慰感。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时空无限,生命无限,表现出一种辽阔深沉的宇宙意识。“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诗人又作进一步探求:一轮“孤月”,永照长江,难道是等待她的意中人而至今尚未等到吗?于是由江月“待人”产生联想,转入后一段落。“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子、思妇?诗人于是驰骋想像,代抒游子、思妇两地相思、相望之情。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1、望着高悬于空中的那轮皎洁而孤独的明月,诗人想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乐,请一名学生朗诵本节。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以下诗句包含的哲理有什么不同?
⑴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⑵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⑶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⑷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⑸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曹植和阮籍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所以有人说这是少年似的哀叹,轻烟似的惆怅。全诗的基调 “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三)鉴赏“月之情”
教师导:光照千古的明月之所以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间长明不衰,好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子、思妇?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在游子思妇相思的图景中,这轮明月也表现得极为多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讲解】悠悠:遥远的,飘动的样子。青枫浦:qīnɡ fēnɡ pǔ长满枫林的水边;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这里暗用典故,"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楚辞·招魂》;“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出自屈原的《九歌·河伯》。扁舟:piān zhōu小船;扁舟子,飘荡江湖的客子。
【译文】一片白云远远地远远地飘离,青枫浦上离别的人儿不胜忧愁。今儿晚上哪家的游子坐着小船在漂流?哪儿有位思妇独自伫立在在明月照耀的楼头?
【赏析】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返,诗人此时又陷入了无限的感伤和迷惘。所以接下来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开始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这种忧伤随着月光、流水的流淌徐徐改变。浦,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也就是江行分手的地方。一片白云随风悠悠飘走,在这昔日与亲人分手的江岸见到远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离愁别绪苦不堪言。白云一片悠悠飘去,本来就足以牵动人的离愁,何况是在浦口,青绿的枫叶点缀其间,更增添了许多愁绪。“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皎洁的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游在外呢?能寄托相思的只有这明月楼了。这里,“不胜”二字突出了思妇的相思断肠之愁苦已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把“两地相思一样愁”的苦楚渲染得淋漓尽致,情浓欲滴。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一唱三叹,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意象:云——在空中随风而起,随风而止,形状千变万化,始终处于飘荡、不安定的状态。在诗人眼里,这与游子天涯漂泊、无依无靠的命运相似,白云成为游子离别的象征。
扁舟子——漂泊在外不得志的代名词。
青枫浦——泛指送别之地,类似“长亭”。
明月楼——泛指相思之所。
【原文】⑥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讲解】可怜:有“值得怜悯”“ 可爱”两义。玉户:用美玉装饰的门户,亦用作门户的美称;“户”的本义指单扇门。捣衣砧:在砧板上垂打衣服或布料;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待惆怅情绪。
【译文】可爱的月光糅合着可怜的离情在楼上不停徘徊,该是照亮着思妇的梳妆台。洁白的门帘卷不走这多情的月光,在捣衣石上刚刚拂去它又回来。
【赏析】从第⑥节以下专就思妇方面来写。这四句是全诗感情冲动的高潮所在。曹植的《七哀》诗说:“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张若虚化用这几句的意思,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她是那样的依人,却又那样的恼人。“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
【原文】⑦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讲解】
【译文】此时此刻游子思妇共望月亮可是难得互见互闻,我希望追随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鸿雁不停飞翔但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鱼龙潜游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赏析】一轮明月同照两地,我们夫妇只能遥遥相望却不能互通音讯。我是多么希望随着月光照在你的身上呵。可是,天空广袤,连善于长飞的大雁都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世界,连善游的鱼龙也只能掀起一层层波纹却游不到你的身边,我又怎么能和你相会呢?这里以鸿雁、鱼龙与自己渴望夫妻团聚的急切心情相比,就更显出了思妇的离愁之深。
1、在游子思妇相思的图景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月亮的多情?
明确:“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及“落月摇情满江树”。
2.诗中怎样细腻地表现思妇对游子的相思之苦的?请结合“裴回”、“卷”、“拂”等词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裴回”将明月拟人化,既写出明月光影明灭的自然属性,又将明月人性化,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因而陪伴在思妇身旁,久久徘徊,不忍离去。但思妇似乎并不领情,思妇因明月增添相思之苦,想“卷”去和“拂”走惹人愁思的清辉,但卷而不去,拂之还来。“卷”、“拂”二字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捣衣—— 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练等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称为“砧”,一般为石制上,用木棒(称为“杵”)敲平,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有时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前人诗歌中也统称“捣衣”。
捣衣的机械重复的劳作,砧声单调悠长,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如此,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3、理解“鱼龙”、“鸿雁”的意象
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尺素,书信别名。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原文】⑧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讲解】
【译文】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一次次落下,今儿又西斜。
【赏析】第⑧节,思妇回想昨夜的梦境:闲潭落花,春过已半,可惜丈夫还不回来。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边,想借明月来寄托相思也几乎是不可能了。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虚实相间,从而把月夜将尽、梦境难以实现的愁怅之情烘托得缠绵悱恻。
【原文】⑨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讲解】
【译文】斜挂的月牙儿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潇湘天南地北无限遥远的两地伫立着彼此相思的离人。有几位能乘着月光回家哟,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将余辉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赏析】最后一节第⑨节,时光将去,岁月将老,而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残月又西斜,斜月将隐入海中,在明月之下,有几人可以回到温暖的家呢?家,这也是诗人用来与自然相抗衡的力量所在。“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作者肯定的是短暂、渺小却美好、丰富的人生,这令人在回味中有深深的感动。很多诗人在写景时,往往喟叹自然永存、繁华短促,往往在人生与自然、有限与永恒的鲜明对照中选择归依后者(自然和永恒),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高于转瞬即逝的人世繁华,强调对人生的放弃,而在《春江花月夜》中,诗人羡慕着在月夜里回家的游子,想象中出现的却是温暖实在的家园。大时代中漂泊在外的游子不是无根的浮萍,而面对人生不能常聚的无奈,面对永恒与短暂、有限与无限的困惑,需要一种归属感来与之抗衡,这就是“家”的意象的意义所在。“摇情”二字描摹出了思妇那摇人心旌的如梦似幻的真挚相思之情,使无形的感情真实可感。深情缅邈,令读者陷入了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离愁夜曲结束,新的一天的思恋情歌又将开始。
本段文字如何表达游子思归的感情?
(1)在梦中也想归家,心理描写。
(2)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情。
(3)以 “无限路”表达其有家却难归的无奈。
(4)“落月”、“海雾”等衬托其无限的思念。
用落花、流水、残月等伤情的意象表现游子的思归之情。花落、水流、月落,都有美好事物消逝之意,既是写自然界美好春光的流逝,也是青春、幸福和憧憬的流逝,表现了游子青春逝去、有家难归的凄苦和落寞。
5、教师小结: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的。所咏非一时一地一人之情,而赋予其永恒的普遍性。浓浓的离别相思在美景之下,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却又笼罩心头。
李泽厚: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六、【艺术特点】
1.紧扣题意。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铺写。开篇前八句用出生法,将五字逐字吐出;结尾后八句用消归法,又将五字逐字收拾。首尾遥相呼应。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图。
2.多角度写景。从月生、月照、月轮、月徘徊、月华、月斜,直写到月落,辅以江潮、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浦、江潭、江树等特定场景衬托,由九个形象画面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交融,景随情移,从而使诗的意境既见层次又浑然一体,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3.重点突出。《春江花月夜》中包括了人生中最美好的良辰美景,由春天、夜晚、江水、花树、明月构成了一幅清丽优美的画卷,其中春、江、花、夜只是背景,明月才是诗人极力渲染的意象。 诗人从对春江上月景的描摹到对宇宙发出理性的探寻,然后又抒写对人生的眷慕,都是以月为观照物。随着月升月落,自然在流动,时空在变化,诗情由宇宙到内心,由理性追问到情感抒发,造成神与月游的心理感受,达到情趣与意象的完美契合。
此诗兼写春、江、花、月、夜及其相关的各种景色,而以月光统众景,以众景含哲理、寓深情,构成朦胧、深邃、奇妙的艺术境界,令人探索不尽,玩味无穷。
4.声韵和美。语言的声韵之美,对《春江花月夜》诗情也同样起到了较好的烘托作用。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韵脚平仄交错,音节和谐,每韵都构成了一幅富有鲜明的感彩的形象画面。有些句子用了律句的平仄加上不少偶句,排比句,顶针句的运用,使诗歌错落有致。其中对春江明月诗人能把诗歌声韵节奏的外在律与诗人感情的内在律有机融合,以声韵来透露思妇情绪变化的升级,显示出自然美景无人共赏青春虚度的凄楚,使思妇的离愁与景自然和谐,表现出巧夺天工的艺术功力。这首诗虽然带有许多感伤和凄凉的韵味,但由于诗人善于严格把握声韵,因此给人总的印象却是凄婉而不颓废,缠绵而不消沉。
5.情理结合。“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等诗句情理结合,抒发了个人生命短暂,宇宙永无穷尽的哲理性感叹。
七、课堂结束语
诗人张若虚将众多意象巧妙地统摄于一轮明月的光华之中,汇成了月之景、月之理、月之情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意境。在时间线索上,诗人也以月为纽带,整幅画卷按照月亮初生、高悬、西斜、落下的顺序徐徐展开。月亮落下有再升起来的时候,诗人通过月落、月升的循环往复给我们传达一个“永恒”的讯息,让读者感受到了春江花月夜中景、理、情的永恒之美,并促使我们在纯净、空灵、迷朦的月色中不断地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