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教学目标
壹
学会通过“抓意象-析意境-品感情”的词作鉴赏方法。
贰
学用词作虚实相生的手法。
叁
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江西诗派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豪放派的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有天 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绘画:开创“湖州画派”,善画墨竹
美食:东坡饼、东坡肘子、东坡豆腐
水利:杭州“苏堤”
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医药:编《苏学士方》,建安乐坊
服饰:发明东坡帽(又称“东坡笠”)
写作背景
1055年,16岁的王弗嫁给了19岁的苏轼,二人婚后,王弗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时( 1065年)就去世了。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关于悼亡诗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最有名的悼亡诗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最悲情的悼亡诗
沈园 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最酸楚的悼亡诗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听读并跟读
整体感知
本词题为“记梦”——写“梦”,围绕“梦”怎样概括这首词的文思?
以“梦”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梦前――如梦――梦后
记 梦
梦前思量(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尘满面,鬓如霜。
梦中相逢—— 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梦醒悲凉——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品读与探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思量(liáng):想念。
你我一生一死,隔绝已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不想让自己去思念,却难以忘怀。
品读与探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的情思?
“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体现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两茫茫”所表现出凄婉、沉痛的感情,直笼罩全篇。
品读与探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词作明明是写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应该“常思量”才对,为什么词人又说“不思量”,这样写是否矛盾?
不矛盾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说不思量,即是思量。——表达出相思太苦、旧情难忘的愁绪。
品读与探讨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你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你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品读与探讨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纵使:纵然,即使。“尘满面”二句: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即使相逢你也该认不出我了,因为四处奔波,我早已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品读与探讨
即使生死可以沟通,夫妻可以重逢,又如何呢?
明确:应不识。
仅是因为时间过得太久,久到亲密的两个人不认识了吗?
不是
明确:“尘满面,鬓如霜”概括作者的形象特点———
一个老者、饱经风霜、灰尘满面、鬓角如霜、生活坎坷……
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十年的奔波劳碌、辛劳坎坷,让满腔豪情
的苏轼灰尘满面、鬓角如霜,而此时才四十岁的苏轼,一个正成熟的
年龄却过早的衰老了。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品读与探讨
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
明确: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这几句虽是刻画了人物的外部形象,却表现出生活之困顿和心境之凄凉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段落小结
上阙:死别之痛、相思之苦、身世之感――记事、抒情
用三个长短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在容貌的苍老衰颓之中,借妻子辞别人世已十年,“纵使相逢”恐怕也认不出“我”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抒发了深沉悲痛的感情,表现了对妻子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段落小结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
晚上忽然在梦境中又回到了家乡,只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品读与探讨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顾:看。
你我默默相望,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无言的泪水落下千行。
品读与探讨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词人期盼与亡妻相见,为什么在梦中见了,却又“相顾无言”?
明确:
十年死别,思念至苦,语言显得笨拙和苍白,感情的浓烈已不需语言来表示,将思念与感慨以“泪千行”来互诉衷肠。此时无言胜过有言,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
品读与探讨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料得:料想,想来。
肠断处:一作“断肠处”。
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的长着小松树的坟山,是你年复一年地思念我而痛欲断肠的地方。
品读与探讨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确: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
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料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为他肝肠寸断!(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蓄)
段落小结
下阙:梦中相逢之喜和醒后之悲――写人、记事、抒情
思考:《江城子》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词。请想一想,
词人是如何把现实和梦境交织起来抒写悼亡之情的?
梦是不真实的,它往往是做梦者内心活动的真实反映。就记梦一类作品而言,毋宁说更是作者郁塞沉积的思想感情的勃然兴发。
本诗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虚实结合)交织起来,抒发了凄婉诚挚之情。
词情总结
请用一句诗小结梦前、梦境、梦后的情感?
记 梦
梦前思量(怀念)——
梦中相逢——
梦醒悲凉——
此情无计可消除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恨绵绵无绝期
现实
梦境
现实
题虽为记梦,实际是以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在诗歌中,“实”是指——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以虚象显实。
2、已逝之景之境。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3、设想的未来之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
虚实结合
复习旧知
谢谢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