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万和实验学校高一语文必修二学案 荷塘月色(2)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万和实验学校高一语文必修二学案 荷塘月色(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27 19:5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必修二学案 荷塘月色(2)
教学设想:再读课文,赏析文章重点语段,揣摩文章优美动人的语言,体味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背诵第四、五、六段。
(一)再读课文
一、赏析第四段:教师范读第4节,引导学生思考:
①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如画的美景,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画面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
(1)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幅画给你什么感受呢?请你结合具体句子谈。
⑤这一段作者有没有提到月?有没有描写月色?
二、赏析第五段:学生朗读第5节,思考:
①这一幅画跟上一幅画比较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人说:朱自清先生是用语言代替丹青的能手。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用语言给我们描绘出月色之美的?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驱遣想象,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不在文字概念上做游戏(叶圣陶语)”,细细咀嚼,把好滋味辨出来。然后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有关语句,并作出分析、欣赏。
③本段作者所描绘的画面给人以什么感受?
三、齐读第6段,
①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是___________的景色,其着笔点是什么?着眼点是什么?
②和前面的画面比,这幅画的色彩是暗一点还是明一点?可以从那些词语看出来?
③这一段描写景物的次序是怎样安排的?
四、学生齐读第7—10段,学生思考:
1、夜游荷塘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2、作者在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采莲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3、作者勾勒了一幅江南采莲图,江南采莲图有何特点?
4、作者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三课时 (探讨案 揣摩语言)
一、鉴赏动词: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几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3、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4、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二、鉴赏修辞:运用修辞手段摹形传神,淋漓入微,可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请同学们体会下列句子中运用修辞的妙处。
1、比喻句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2.拟人句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3、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你自己也能试着写一句吗?
4、鉴赏叠词:找出文中的叠词,试品析一二例。
(三)难点探析
1、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2、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3、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4、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5、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