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4 11:5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分析
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说: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考古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本课属于史前时期,史前时期未留下任何文字资料,如何培养学生对这段历史的信任感和史证意识?课标告诉我们,要重视考古发现。
2. 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
教材有三个并列子目: “原始农业的发展”、“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 其内在逻辑是总分关系。第一和第二、第三个子目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归纳概括关系,第二个子目与第三个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分别是北方黄河流域、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他们使用磨制石器、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定居生活。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教材列举大量文物图片,重视实证意识培养。同时,还配有《中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分布图》,农耕文明具有地域多样性,民族多样性,历史传承性,通过展示中国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图,进一步引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中华文明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就是进入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教师需要展示大量考古图片,创设情境,“回归史学”,强化学生时空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二、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通过丰富的考古发现,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通过讲述原始社会晚期生产力的提高,贫富分化的出现,国家的产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知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性作用,由此渗透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教育。
2、历史解释: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得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如归纳出原始农业兴起与发展的四个标志、新石器时代的特点等。
3、家国情怀: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二者是我国黄河、长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原始农耕遗址。
2. 难点: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对中华文明产生深远影响。
五、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PPT展示袁隆平院士的照片,配文字:
于大千世界,“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他以杂交水稻造福人类;于泱泱中华,他把一生献给科研,挺起了中国崛起的脊梁;于杂交水稻团队,他是指路明灯、精神领袖;于家庭,他是相濡以沫的丈夫、伟岸如山的父亲、慈祥和蔼的爷爷。
教师讲述:同学们大家好,照片上的老人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同志,袁院士于2021年5月22日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国家,除了水稻,我们的祖先们还栽培了其他农作物,接下来就让我们穿越到一万多年前,了解一下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2. 正课讲授。
在漫长的探索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
展示三张图片:水稻、粟、黍
教师提问:猜一猜这些农作物的名称,我国什么时候开始栽培这些农作物?
第一部分:南稻北粟---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PPT展示课本第9页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图:中国的农耕遗址非常丰富,南北都有。图示人工栽培水稻、粟和黍的考古遗址,得出结论:
原始农业的起源:距今10000年左右,长江中下游(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
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第二部分:南北方的相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
地图展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位置,分别位于长江流域(南方)和黄河流域(北方)。
1)、小游戏:PPT展示河姆渡和半坡遗址的农作物、房屋、手工业代表作品等,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类这些考古发现,分别属于哪个遗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讲述这些考古发现的用途、特点、价值等,引导学生通过考古发现了解史前文明,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
2)、归纳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相同点?
通过相同点的归纳,概括新石器时代的特点:
3)、教师提问:河姆渡和半坡居民都属于新石器时代,都是原始农耕生活,为什么农作物、房屋建筑,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这些差异主要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半坡地区地处北方,冬天寒冷干燥,风沙大,需要半地穴式房屋防沙保暖。粟是一种非常耐旱的植物。这些都非常符合北方的自然条件。河姆渡居民地处南方,气候湿润,温暖多雨,河姆渡地势低洼,需要建立干栏式房屋远离地面,防潮通风,且适宜水稻种植。
第三部分:迈入文明社会---农耕时代的其他遗址
展示山东大汶口、山东龙山、杭州良渚文化的代表作。教师讲述,这些陶器、玉器非常精美,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制作。
探究一:以下材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材料1:山东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距今5千年前后,大汶口原始居民会制作黑陶和白陶。大汶口晚期的墓葬,有的随葬品很多且精美,有的墓室一无所有。
材料2:良渚遗址位于浙江杭州余杭区,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祭坛上权贵的墓地里,随葬品丰富且有制作精美的玉器。普通墓葬的随葬品很少。
结论:表明新石器晚期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私有制产生,社会阶级分化已相当明显。这为早期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出现这些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
探究二:阅读以下材料,原始农业出现的意义是什么?
有农业,然后人类的食物,乃能为无限制的扩充,人口的增加,才能无限制。人类才必须定居。一切物质文明,乃有基础。
——吕思勉《中国通史》
结论: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课堂总结。
PPT展示袁隆平院士的照片以及袁院士的题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助力增产,厉行节约,保障粮食安全。
教师讲述:河姆渡先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而水稻产量占世界食用粮食产量的70%,从这个角度来说,祖国的先民对人类的贡献很伟大,无论是水稻,粟,每一个先民都是现代的“袁隆平”,值得我们现代的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去怀念与崇敬他们,希望我们在优秀祖先的激励下,做好每一件小事,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课后巩固:
六、板书设计(思维导图式 图片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