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万和实验学校高一语文必修二学案 游褒禅山记(1)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万和实验学校高一语文必修二学案 游褒禅山记(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27 19:5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必修二学案 游褒禅山记(1)
【教学目标】 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3、掌握“各”、“极”、 “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重点】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之”“以”的用法。
第一课时(预习案)
一、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祐四年(1037),全家始定居于江宁。早年的播迁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心哀此黔首”(《感事》)的感情。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固书》)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忆昨诗示诸外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志趣。庆历二年(1042)登杨窴榜进士第,签书淮南判官。庆历七年(1047)调知鄞县,便着手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受到人民爱戴。嘉祐元年(1056)为群牧判官,后历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任度支判官时,受同僚宋敏求委托,在家藏唐人诗集的基础上编《唐百家诗选》。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强。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进《三经新义》,立于学官。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一般说来,王安石的记叙散文不重写景状物、铺陈点染,而属意于借端说理、载道见志,因而某些作品显得形象性不足。
二、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仆( )道 音谬( ) 有穴窈( )然 咎( )其欲出者
罕( )至 无物以相( )之 瑰( )怪 庐冢( )
梵( )语 王回深父( ) 三、翻译课文,特别注意加横线词语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
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
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盖音谬也。 ???
?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
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予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
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
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
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
乐也。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
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
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
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
得也。 ????
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
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四人者:庐陵肖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