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D C B B B D B B C C B D C C D
二、不定项选择题:ACD C BC CD ABD
三、填空题:
21.(11分)
(1) 96(2分) 偏大
(2) 增长型 下降 <
(3) λ-1 (2分)
(4) = 0 下降
22.(9分)
(1)“J”
(2)种间竞争 捕食 寄生
(3)消费者 初级 第三
(4)选择 抗药基因频率
23.(11分)
(1)标记重捕 有限 “S”
(2)垂直 阳光等环境资源
(3)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2分)
(4)0.8(2分) 12.4%(2分)
24.(11分)
(1)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无机环境→丁(2分) 甲→丙(2分)
(3)增加
(4)2125(2分)
(5)多级利用 一(2分)
25.(13分)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2分)
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分) 鸭子和福寿螺
(2)D B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3)N+R(2分)
(4)12.5(2分)山东学情 2021 年 12 月份高二质量检测
生 物 试 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分,共 30分)
1.蚜虫常聚集于植物的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是地球上最具有破坏性的害虫之
一。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蚜虫的天敌。对于蚜虫,重要的是抓紧预防,避免虫害的发
生。关于蚜虫的调查与防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取样时应选择蚜虫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块划为样方
B.对待蚜虫和跳蝻等动物,也可以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C.取样时应设置 1m2、5m2、10m2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圆形地块为样方
D.引入和保护七星瓢虫等蚜虫的天敌,可以有效降低蚜虫的 K值
2.在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为保证计数的准确,不应该
( )。
A.在取样液之前,轻轻振荡锥形瓶,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B.在加样液之前,对计数室进行镜检,若有污物必须清洗
C.计数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不计数边线及夹角上的酵母菌数量
D.在显微计数前,要静置一段时间,以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之后再计数
3.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死亡
的个体数目分别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右图为某草原
上一段时间内兔子种群死亡率和出生率比值的变化曲线
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 b点时,种群数量达到 K值,e点时种群数量最小
B.图中 d点和 f点,该种群数量都在下降
C.be段种群数量逐渐增加,e点达最大值
D.死亡率和出生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4.下述诗句中,其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影响的是( )
A.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昨夜雨疏风骤……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C.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5.如图反映了 N1、N2两种生物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高二生物 第 1 页 共 10 页
A.生态学家高斯将两种草履虫混合培养在有限容积的培养基中,结果大草履虫被淘汰
B.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
C.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可以使一种生物因种间竞争而被排除
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
6.下列关于不同群落类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陆地生物群落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的差异
B.草原生物群落中的动物经长期自然选择后大都具有挖洞和快速奔跑的特点
C.森林生物群落中林下阴生植物往往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叶绿体颗粒大
D.荒漠生物群落中的动物都以尿酸盐作为排出含氮废物的主要形式
7.下列关于草原生物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草原上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偶有少量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
B.草原主要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草原上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
C.草原上的植物叶片往往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
D.草原上的两栖类和水生动物非常少见,稀树干草原上的动物主要以斑马、长颈鹿和狮
子为主
8.下图表示 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 a和图 b中 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
下面是对图 a中 3个物种、图 b中 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图 a中物种 1和物种 3之间没有种间竞争,两者是原始合作关系
B.图 a中 3个物种的种内竞争更激烈,图 b中 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更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 a中的物种 2和图 b中的物种 1都将会被排除
D.d/w这个比值,与种间竞争成正比,与种内竞争成反比
高二生物 第 2 页 共 10 页
9.某农田弃耕一段时间后,逐渐出现杂草、灌木及小型动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灌木丛较高,灌木遮挡草本植物,导致群落对阳光的利用率降低
B.经过漫长的演替过程,该地必然能形成森林群落
C.群落演替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常处于动态变化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维持,
不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
D.初生演替一般比次生演替速度慢,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趋向于形成新群落
10.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
f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呼
吸消耗的能量,j、k、l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在该生态系统中,如果兔子数量升高,狼的数量会随之而升高,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B.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 e/d
C.若一段时间内草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 m,那么狼获得的能量可以是 m×(c/a)
D.兔子同化作用获得的总能量为 b = h + c + k + e
11.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2/X1的比值如果低于 10%,则该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遭到破坏
B.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是以 CO2的形式进行
C.每年输入生产者的能量,—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在生产者体内,其余
能量流向分解者
D.调查初级消费者中的某一个种群的种群密度,若初次捕获 60只并进行标记,再次捕
获 20只中有标记的 4只,若每只个体平均含 4kJ能量,生产者最少应有 12000kJ能量
才能维持该种群的稳定
高二生物 第 3 页 共 10 页
12.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
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
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下,M、N 表示营养级(图中数值单位为 kJ/(m2 a))。下列说法
中错误的是( )
A.图中 M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 2488kJ(/ m2 a)
B.图中由 M 到 N 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6.3 %
C.若养殖海带数量过多可能会导致牡蛎减产
D.该立体养殖模式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13.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元素
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碳循环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
B.某种原因造成图中 E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
化是 D增加,F减少
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 D、E、F、B
D.A与 C之间碳元素主要以 CO2的形式进行循环,A→D→E→F过程中碳元素以含碳有
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14.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的实验中,采用了下图 1所示的血球
计数板进行计数,连续培养一段时间
后发现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
化如右图 2所示。图 2中 a点对应的
时间镜检时,四角上中格的酵母菌数
量分别为 22、26、24、28,此时培养液稀释了 1000倍。下列叙述中正确的( )
A.培养液中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
B.用血球计数板制作计数玻片时,先盖上盖玻片,再滴加一滴稀释后的培养液于盖玻片
边缘,从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将待测液引入计数室
高二生物 第 4 页 共 10 页
C.此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密度约为 8×109个/ml
D.图 2中 a点酵母菌种群增长率最大,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15.某研究机构调查了一段时间内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如下表
所示,其中 A、B、C、D分别代表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所有生物,GP 代表各营养
级的同化量,X代表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能量类型
GP X R
营养级
A 25.2 6.7 18.5
B 3.9 0.8 3.1
C 214.3 78.5 135.8
D 1678.6 635.7 1042.9
分解者 369.8 50.1 319.7
(注:表中能量数值单位为:108kJ/(m2·a))
A.表中 R应代表各营养级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其中一部分会流向分解者
B.该时间段内,流入该生态系统总能量为 2289.8×108kJ/(m2·a),次级消费者流向三级
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15.5%
C.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可用D→C→A→B来表示,由GP数值可知,能量传递逐级递减
D.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该时间段内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增加的,且每个营养级能量的
去向中 R所占的比例最大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3分,共 15 分。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为正确选项,少选得
1分,错选不得分)
16.图甲表示弃耕农田中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
曲线,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高二生物 第 5 页 共 10 页
A.图甲过程最终会达到与环境相对平衡的状态
B.图甲中,b点时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d点时不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
C.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D.图丙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17.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B.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
D.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18.生态学家对某弃耕农田的一条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
其中能量的单位是 J·hm-2·a-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植物 田鼠 鼬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消耗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消耗量
2.45×1011 1.05×109 7.50×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A.田鼠摄入后未同化的能量为 3.00×108J·hm-2·a-1
B.流经该弃耕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不会被分解者利用
C.鼬同化量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 5.00×105J·hm-2·a-1
D.该地区发生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
19.某自然保护区处于慢慢恢复阶段,人工投入了较多的物质和能量。为了解该自然保护
区生物的生存情况,科研机构对各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数据如下图
所示(单位:103KJ/(m2·a)):
能量类型 自身呼吸 未被利用 流入下一营养级 有机物输入
甲
生物类型 消耗的能量 的能量 的能量 的能量
生产者 1210 256 2933 868 —
初级消费者 252 88 564 A 192
次级消费者 63 23 B 19 68
三级消费者 18 C 10 — 1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高二生物 第 6 页 共 10 页
A.该自然保护区的结构由生产者、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
B.流入该自然保护区的总能量为 5267×103KJ/(m2·a)
C.表中“甲”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的数值为 119,“C”的数值为 3
D.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14.7%
20.下表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表示存在食物关系),A、B、C、
D、E、F分别代表六种不同的生物,其中 A生物的同化量为 3ⅹ1010kJ,B生物的同化
量为 1ⅹ109kJ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被捕食者
A B C D E F
捕食者
B √
C √
D √
E √ √
F √ √
A.表中的六种生物共同构成了该草原的生物群落
B.该草原生态系统仅有三条食物链
C.理论上 F的同化量最多为 4ⅹ108kJ
D.该草原生态系统在能量上需要源源不断的太阳能输入,在物质上能实现自给自足
三、填空题(共 55分)
21.(11分)“植物 A→动物 B→动物 C”是某草原的一条食物链,生态学家对该草原生态
系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动物 B的种群密度:在 5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 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
第二次捕获了 60只,其中有 9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大约是 只/hm2。若被捕
捉并标记的动物不容易被再次捕捉,则动物 B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
(偏大或偏小)。
(2)研究人员调查并绘制动物 C种群的年龄结构如下图甲。2011年 6月种群 C的年龄
结构是 型。可以预测,在 2012年 6月后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最可能是 (升
高或下降),直接原因是种群的出生率 死亡率( = 或 > 或 < )。
高二生物 第 7 页 共 10 页
(3)为控制 C种群的数量,研究人员引入了以 C为食的种群 D,并监测了 D种群引入
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发现 D 种群这段时间的数量每年都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即第二
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这段时间 D种群数量每年的增长率为 。
(4)引入 D 种群后,科研人员监测并绘
制出 C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图乙。C种群
在 C点时种群的出生率 死亡
率( = 或 > 或 < ),此时 C 种群的增长
速率为 只/年,D种群引入草原后
导致 C种群的 K 值 。(上升
或下降)
22.(9分)1859年,托马斯 奥斯汀从欧洲带
了 24只野兔来到澳大利亚。一个世纪之后,野兔的数量已经蹿升至 6亿只,造成了严重的生
态灾难。为了消灭兔子,澳大利亚引进了兔子的天敌——狐狸。但是狐狸更喜欢吃行动相对迟
缓的本地有袋类动物。最后又引进了粘液瘤病毒,才有效地控制了野兔的数量。回答问题:
(1)野兔刚进入澳大利亚,由于气候适宜、食物充足且没有敌害,此时野兔的种群数
量呈 形增长。
(2)牛羊、狐狸、粘液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 。
(3)在该生态系统中,粘液瘤病毒属于生态系统的 组成成分,野兔属
于 消费者,狐狸属于 营养级。
(4)在引入粘液瘤病毒之前,澳大利亚政府也曾采用播撒毒药的方法进行过兔灾的防
治,但是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其原因是毒药对兔群具有 作用,使兔群
中 不断升高,进而使兔群发生进化。
高二生物 第 8 页 共 10 页
23.(11分)下表为某淡水养殖基地能量流动的相关数据。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
问题:
能量分析
有机物投放 X 流向下一营养级 流向分解者 未利用
第一营养级 0 30.6 12.4 5.1 51.9
第二营养级 3.5 3.8 2.1 Y 9.2
第三营养级 5.5 2.2 0 0.2 5.2
(1)调查该基地某种鱼类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 法。因为环境中资源和空间是
的,所以该种鱼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 形曲线。
(2)研究发现,第—营养级中的芦苇属于挺水植物,衣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
水植物,第二、三营养级中的各种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具有
结构,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 的能力。
(3)分析表中数据,X是指 。
(4)表中的数据 Y应为 ,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
率是 。
24.(11分)图 1 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组成该生态系统
的生物群落;图 2是一个由 5种生物组成的食物网;图 3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
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高二生物 第 9 页 共 10 页
(1)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 1 中缺少两个重要过程,其中代表光合作用的过程是 (用文
字和箭头的形式表述),除此之外,还应该补充一个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
和箭头的形式表述)
(3)若图 2 中的乙大量减少,则短期内戊的数量会______________。
(4)若图 2 食物网中戊摄食丁和丙的比例为 3∶1,丙摄食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
则戊每增加 10 kg 生物量,按 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需要消耗生产者_________ kg。
(5)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进而实现了能量的__________,提高了能量
的利用率。蚕沙中的能量属于第_____营养级所含的能量。
25.(13分)“水稻杀手”福寿螺喜食水稻幼嫩部分,是我国 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
一,我国创建出如图 1的稻鸭绿色农业生产模式;图 2为该生产模式中碳循环示意图(A、
B、C、D代表不同成分,①、②、③代表过程)。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图 1中所含
内容与完整的生态系统相比,缺少的成分有 。图 1中占有两个营
养级的生物是 。
(2)图 1中的微藻和线虫分别对应图 2中的 和 (用字母
表示),图 2中的①主要代表 过程,在①、③过程中碳元素以
的形式进行循环。
(3)若图 1中线虫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 R,用于自身生长、发
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 N,则该线虫的同化量可表示为 。
(4)若福寿螺取食水稻的比例由 3/4调整到 1/4,福寿螺增加 1 kg体重,设福寿螺和田
螺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从理论上分析,微藻比原来多消耗 kg。(能量传
递效率按 20%计算)
高二生物 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