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二中200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温州二中200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7-15 15:5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温州二中200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命题:郑引 童宝珠 审题:吴安华 校对:张浩 陈亮
温馨提示:1、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 120 分钟。
2、请仔细审题,认真作答。祝你取得满意的成绩。
一、基础知识选择题,1-8。(每小题2分,共16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衢(qú) 缙绅(jìng) 肇事 (zhào) 茕茕孑立(qióng)
B.缱绻(juǎn) 攻讦(xié) 孱头(càn) 残羹冷炙(zhì)[来源:Zxxk.Com]
C.谥号(shì) 钳制(qián) 启碇(dìng ) 昙花一现(tán)
D.逡巡(qūn) 蹩进(biě) 阴翳(yì) 树影婆娑(shā)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璀璨 祸起箫墙 温馨 肤浅 B.编纂 分崩离析 赎罪 安之若素
C.齑粉 语焉不祥 祈祷 缔造 D.枷锁 大放厥词 蜕变 遥遥欲坠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人类对新千年的和平祈祷犹在耳畔,然而战争这一阴影又一次升腾在人类头上。所以,在全球异口同声谴责恐怖主义罪孽时,许多国家同时____________了各种反战示威。
②加拿大政府最近开始发起一项新的运动,____________家庭关掉电视,提醒人们不要迷失在没有希望的小屏幕前,应该去户外活动。
③如果阅读文学作品,因受感动而去摹仿书中人物的行为,这就证明读者没有____________能力,糊糊涂涂做了文学作品的俘虏。
A.爆发 敦促 鉴赏 B.暴发 督促 鉴别
C.暴发 督促 鉴赏 D.爆发 敦促 鉴别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田锋回头看了一眼被自己甩在后面的其他选手,微微一笑,并依靠这种五十步笑百步的自豪,向终点线奋力冲刺。
B.刚刚参观了城市远景规划展览的政协委员们在座谈会上高谈阔论,畅所欲言,表现出参政议政的极大热情。
C.时下,明星整容已成潮流,大众也能理解明星的面子至关重要,但是,当有媒体问到此事,许多明星的态度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让观众猜疑纷纷。[来源:Z_xx_k.Com]
D.宴会过程中,面对造访的宾客,她真诚表示:无论他们在此地开展哪方面的工作,她都会鼎力相助。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浙江省作为教育部批准的高校招生考试自主命题的11个省市,2004年语文、英语、数学三门学科自主命题。
B.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近10岁左右。
C.随着人类认识水平和科技手段的改进,传统智商测试的科学性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D.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成才的核心就是让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6、下列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按诛五人 按:按照(法律) 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责
B、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负:使……承担
C、大礼不辞小让 让:责备 宏兹九德 兹:更加
D、悲予志焉 悲:同情 恐年岁之不吾与 与:给予
7、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而相如廷叱之 草行露宿
B、范增数目项王 去今之墓而葬焉
C、晋军函陵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择善而从之 宾主尽东南之美
8.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
我从海湾那边乘船返回。____________不由想起那唱着催眠曲的母亲和她手里的摇篮。
A.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皓月当空,风平浪静。我躺在铺位上,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身子轻轻地摇晃着,
B.皓月当空,风平浪静。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我躺在铺位上,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身子轻轻地摇晃着,
C.我躺在铺位上,身子轻轻地摇晃着。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皓月当空,风平浪静。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
D.皓月当空,风平浪静。我躺在铺位上,身子轻轻地摇晃着。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每题2分,共8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0.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帝高阳之苗裔兮 寡人之民不加多
D. 或百步而后止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12.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C.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翻译文言句子(6分)
13.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  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自多情。
16.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默写填空(从下面7句中任选6句来完成,每小题1分,共6分)
18.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不患贫而患不安。
19.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 。
20.大阉之乱,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1. ,哀民生之多艰。
2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 。
2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
24.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8题。(共18分)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1)苏东坡在落难的时候,才在岸边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完美的诗句。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让很多人受过伤。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但是他落难时写的书法,这么笨,这么拙,歪歪倒倒无所谓,却变成中国书法的极品。
(2)此时苦味出来了,他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并不是你年轻时得意忘形的样子,而是在这么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见你的时候,在江边写出最美的诗句。他原本是朝廷大员,但因为政治,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苏轼始号为东坡。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在历史上建立一段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所以他那时候写出了最好的诗。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酒喝好不好?他还是要喝酒!“夜饮东坡醉复醒”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归来仿佛三更”则是,回来已经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鸣”是说,当地还有一个小孩帮他管管家务,但是他睡着了,鼻子打呼。“敲门都不应”是指,苏东坡敲门都不应。我们看到他之前的诗,敲门都不应,就要发脾气了,可是现在就算了,他就走去听江水的声音,“倚杖听江声”。[注]
(3)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他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那时候跑到黄州的夜市喝点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壮汉,那个人就把他打倒在地上说:“什么东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样?”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苏东坡,然而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就笑起来,回家写了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这是了不起的生命过程。他过去为什么这么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认识他,然后他常常不给人好脸色,可是落难之后,他的生命开始有另外一种包容,有另外一种力量。
(4)所以我觉得,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之后,最后出来的一个味觉是“淡”,所有的味道都尝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道是生命中最深的味道。你会发现苏东坡在得意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清风徐来,但是从他的诗中看到,因为他不得志,才感觉到清风。
(5)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点。 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他可以感受到:历史上那些争名争利,最后变成一场虚空。可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因为他回到了自我。
(6)我相信,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笑到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这个自我是为别人而活着,其实感觉都不会美。所以这个“淡”是你经历酸、甜、苦、辣、咸以后,才知道它的可贵。苏东坡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我回头看我走来的这一生,心很静,也就无所谓了。
[注]段内引语均出自苏轼词《临江仙》。
25.文章前两段中,苏轼的“得意”和“落难”分别表现在哪里?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点。

27.结合全文,概括出“淡”的含义和特点。(2分)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学&科&网Z&X&X&K]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文章第四段主要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苏轼的变化?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40分)
一艘货轮卸货后返航,在浩瀚的大海上,突然遭遇巨大风暴。惊慌失措的水手们,急得团团转。老船长果断下令:“打开所有货仓,立刻往里面灌水。”水手们担忧:“险上加险,不是自找死路吗?”船长镇定地说:“大家见过根深干粗的树被暴风刮倒过吗?被刮倒的是没有根基的小树。”水手们半信半疑地照着做了。虽然暴风巨浪依旧那么猛烈,但随着货仓里的水越来越满,货轮渐渐地平稳了。船长告诉那些松了一口气的水手:“一只空水桶,是很容易被风打翻的,如果装满水负重了,风是吹不倒的。在船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时候;空船时,才是最危险的时候。”
   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 800 字。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基础知识选择题
1C(A缙B孱D蹩,娑)
2B (A箫-萧C祥-详D遥-摇)3D 4C 5D 6C(让:礼让)7C(A名词作状语B名词活用作动词C前者名词作动词,后者使动用法D) 8B(注意空间顺序)
2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3.而在萧墙之内也
24.富贵不能淫
六、现代文阅读
25.(6分)
得意时,他被皇帝赏识,流露得意,被人嫉妒,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落难时,他卑屈而被疏远,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书法笨拙却成极品,诗句完美。 通过对比,突出了苏轼落难后的“苦味”,为下文叙写苏轼的感悟和变化作铺垫。 (此处的对比还说不上“为表现主旨作铺垫”) 16.(6分) (1)苏轼落难后,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的生命开始有另外一种包容,有另外一种力量。或:苏轼落难后,转变了对人生世态的态度(或看法)。 (2) 苏轼在不断被贬斥(下放)中越来越脱离目的性的现实,不断感悟,越来越接近回到自我。 27.(4分) 含义:回到(回归)自我。 特点:美好(精彩)、可贵、能予人平静。 28.(6分)引用和对比。连续引用了苏轼词的句子,边引边解;对比了苏轼感悟前后的态度和行为。借以表达苏轼有了“在历史上建立一段光明磊落的生命感情”的感悟,为后面归结出回归自我才是人生真谛(或“淡”是人生最深的味道)的主旨作铺垫。(主旨的内容必须答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