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文档属性

名称 沁园春·长沙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1-07 21: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毛泽东词二首文学常识
⑴词
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按字数的多少,词可以分为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中调(五十九字至九十字)和长调(九十一字以上)三种。按段数分,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⑵诗歌的分类
对于我国诗歌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划分结果。下面仅就诗歌的内容、形式、历史时期对诗歌进行分类。按内容划分,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形式划分,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按历史时期分,可分为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当代诗歌。也可笼统地分为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两大类。一.注音:橘(jú)子洲头 百舸(gě)争流
峥(zhēng)嵘(róng)岁月 挥斥方遒(qiú)
怅(chàng) 寥(liáo) 廓(kuò) 浪遏(è)飞舟
沁(qìn)园春二.释词:怅:
沉浮:
峥嵘:
指点: 
粪土: 
遏: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指盛衰。不平凡,不平常。评论的意思。用做动词,以‥‥‥为粪土,意动用法。阻止。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重轻句内停顿快一、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
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蓬勃开
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1925
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
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
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
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立 志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楚辞》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 《红楼梦》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读上阕,思考下列问题: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2、一个“看”字管到哪里?
3、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
4、写景诗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5、写景诗句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什么联系?课文分析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基调--时间地点 人物豪迈上片,一个重要的动词领起意象动词:看
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
雄鹰、游鱼、万物、霜天
比较:枯藤、老树、昏鸦、瘦马 生机勃勃 昂扬奋进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总结:万类霜天竞自由静动看问:谁主沉浮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自然景物角度 景 状态山红
水绿
鹰击
鱼翔静


动远


俯点--面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自然景物
----
人类社会欣喜--深沉--激昂看-怅-问写景抒情-读下阕,思考下列问题: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阕回答了吗?哪些话是回答?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3、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字,一直管到哪里?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句是在问谁?“击水”一词有何深意?看写景|忆记事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革命青年年轻
有才华
奔放热情
强劲有力
关心国家命运
敢于斗争
蔑视反动军阀-------人民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表层意思:
深层意思:水中搏击
革命风浪中搏击谁主沉浮?回答:(言志)下片,也有重要的动词。 “忆”领起的语句,流露出作者无限怀念之情。在橘子洲上词人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聚会、游览,度过一段难忘的不平凡岁月。 “恰”领起的语句 塑造了一群以天下为己任、充满壮志豪情
的革命青年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
的革命豪情。结尾说明了什么? 革命青年壮志凌云,以天下为己任,当主宰
宇宙!——巧妙回答了前面的问题。 中流击水:
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
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
代名词。此处象征了作者在新时代的大潮中,乘风
破浪,立志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激励了革命青年
要做革命的中流砥柱,发扬革命精神。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也形象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谁主沉浮?—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中心思想:你能找出几处文中的对比吗?1、颜色的对比:
2、动作的对比:
3、身份的对比:
4、暗含的对比:“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
“鹰击长空”与“鱼翔潜底”
“同学少年”与万户侯”
“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语言特点:表现力强。
例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鹰击长空”中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
请同学们也仿照老师刚才的方法举例说明。 读下面所选的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的两首词,谈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咏 蛙 1910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忆秦娥 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读下面一首诗,比较一下本文写秋景和一般的文人写秋景抒秋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文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课文写的秋景是活泼、美好、壮丽的。原因是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能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种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