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6张PPT)
中国古代绘画分类有哪些?
所熟知的古代绘画作品又有哪些?
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
第九课 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分类
(一) 按题材
1、历史画
(表现历史故事、历史人物)
《历代帝王图》
【年代】唐代
【简介】绢本,设色,纵51.3厘米,横531厘米。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历代帝王图》始作于唐朝初年,唐太宗时期著名画家阎立本所作,是表现帝王生活的人物画,又称《古帝王图》。
《历代帝干图》的艺术成就代表了初唐人物画的最高水平,在古代绘画中上有着重要地位。唐代是中国画繁荣、鼎盛的时期,在绘画题材方面倾向面对现实,这一时期人物画不仅大家辈出,描绘人物的技法也得到了全面发展。,他在《历代帝王图》中,以刚劲而厚实的线条恰当而真实地刻画出古代帝王的个性特征。 画卷共包含了一三个帝于及一些侍从的肖像,帝于的上方书写有庙号,姓名及在位年数。
历代帝王图画的是十三个帝王像,前汉的昭帝刘弗陵,后汉的光武帝刘秀,有才有艺的魏文帝曹丕,憨厚的蜀主刘备,深沉的吴主孙权,有深沉而有度量,完成了统一天下的晋武帝司马炎,有粗野强梁、缺乏文化,但又很有策略,很有能力的北周武帝宇文邕,有表面平和而内心有计谋、多猜忌的隋文帝杨坚,有容貌漂亮,很聪明,但是浮夸、空想、好享乐的隋炀帝,有美才兼备而精干的陈文帝陈宣,有软弱而平庸无能的陈宣帝陈项等。作者力图通过他们不同的精神状貌,来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和整治作为,带有明显的像贬含义,体现了画家对历中人物的认识和评价。企图以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使唐太宗明口“前代帝王得失,以为鉴戒”,懂得“可以知兴替”的经验。画家既注意刻画封建帝王的共性,又注意显现其不同个性,侍从人物亦比例略小,形象趋于类型化,在技巧上,画家抓住用力或放松的嘴部表情及胡须的软硬,疏态,以及尖,圆、大、的眼睛,描写上视、平视、低视的目光,以分别显示其咄咄逼人的精悍神气或庸懦软弱的无神状态。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内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步辇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存画作被认为是宋朝摹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杜堇所作的这幅《伏生授经图》 ,该图描绘的是汉初的儒者伏生向汉朝宫廷派来的学者讲述《尚书》经文的情景。画面绘蕉林一隅,左边有二男一女,其中地上一耄耋之态的长者正在聚精会神地讲经,那超然的神态仿佛完全沉浸在讲经的气氛里,他就是浮生。对面伏坐于书案前,专心致志地作着记录的大概是学生晁错。
杜堇《伏生授经图》明代
2、仕女画
(描绘古代妇女)
明清时期是仕女图的发展时期。明代早期由于当时青花原料的限制,仕女图并不多见。明中期的仕女图多反映贵族妇女的生活,虽然为数不多,却对后来仕女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明晚期仕女图大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现状。清代仕女图尤为盛行,但历朝风格各不相同,如顺治仕女的衣带飘然,康熙仕女的妙笔传神,乾隆仕女的精细写照,无不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色。
3、风俗画(描绘社会风俗)
4、肖像画
(刻画人物肖像)
宋 武宗元《朝元仙杖图》
5、道释画
以道教、佛教为内容的绘画
(二)按技法
工笔画 工整细致,先勾勒轮廓,
再填色
写意画 简练概括,奔放豪迈
着重对象的意态神韵
小结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分类:
①按题材:历史画、仕女画、
风俗画、肖像画、道释画
②按技法:工笔画、写意画
ZHONGGUO GUDAI RENWUHUA
思考与探究: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概况
众所周知,中国是最早掌握养蚕的国家,丝织业的发展也成就了中国最早独幅绘画的产生。
这就是中国绘画的雏形——帛画
人 物 画 的 早 期 发 展 :
战 国
想一想:战国时期人物画的主要造型手段是什么
以墨线勾描为主,用色简单 。
《龙凤侍女图》 帛画
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龙凤仕女图》是随墓而葬的铭旌(古代丧俗,人死后,按死者生前等级身份,用绛色帛制一面旗幡,上以白色书写死者官阶、称呼,用与帛同样长短的竹竿挑起,竖在灵前右方,称之为铭旌。)画上人物是墓主肖像,画中随伴墓主的尚有吉祥图腾之物。
全图表示着祈神引导、使墓主灵魂升天这一主题。此画以线为造形手段,服装衬以卷曲云纹,袖口用斜线装饰,领口、腰部、后身及衣脚皆以墨色块面处理。毛笔用线生涩不畅,粗细不一。形态古拙而简劲,体现了中国早期绘画的特征。
人 物 画 的 进 一 步 提 高 :
魏晋南北朝
顾恺之
《洛神赋图 》 顾恺之 东晋 绢本
第一个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用笔如“春蚕吐丝”、“春云行空,流水行地”
人称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的两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过景物有一繁一简之分。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中,《洛神赋图》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
人 物 画 的 进 一 步 提 高 :
魏晋南北朝
《洛神赋图》在布局上采用了连续多幅画面表现一个完整情节的手法,类似于当代的连环画,在构图上运用了卷轴的形式,便于阅览,完整且统一。《洛神赋图》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长卷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绘画始祖"。
人 物 画 的 成 熟 阶 段 :
唐 代
《步辇图》 阎立本 绢本设色, 38.5×129.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周昉《簪花仕女图》
吴道子 《八十七神仙图卷》
张萱《捣练图》
人 物 画 的 成 熟 阶 段 :
唐 代
人 物 画 的 承 前 启 后 :
五 代
《 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 五代 28.7厘米 ×335.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人 物 画 的 鼎盛 时期 :
宋 代
《清明上河图》 北宋 张择端 绢本设色 24.8 ×528.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采薇图 (中国画 局部) 李唐 (宋)
《采薇图》画的是商代末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代食的故事。画中正坐一人即为伯夷,他面带忧愤,目光沉滞,表情和平坚定。叔齐一手撑地,一手舒掌作陈述状。图中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森森然正气溢于毫端。衣纹简劲爽利,以衬托人物刚直不阿的性格。树石画法粗简,墨色湿润,对马远、夏圭的山水画具有深刻影响。
文苑图(中国画) 传 韩滉 (唐)
《文苑图》描绘了文人雅集的场景。构图疏密得当,设色淡雅,笔法细劲流利,衣纹略作颤笔,人物刻画细致入微、动态各异、形神兼备,生动地表现了古代文人吟诵属文时的专注神态。
ZHONGGUO GUDAI RENWUHUA
小 结
一、战国是人物画的早期发展阶段
《龙凤仕女图》
二、魏晋南北朝是人物画的进一步提高阶段
三、唐朝是人物画的成熟阶段
《步辇图》
四、五代是人物画的承前启后阶段
《洛神赋图》
《韩熙载夜宴图》
五、宋朝是人物画的鼎盛时期
《清明上河图》
ZHONGGUO GUDAI RENWUHUA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艺术特点:
不仅仅满足于人物外形的肖似,更注重人物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的揭示,即传神。
第 二 课 时
托物言志
中国古代花鸟画
花鸟画就是画花和鸟吗?花鸟画的题材
一 、什么是花鸟画?
在中国画中,以花草树木、竹石、鸟兽虫鱼为题材的作品都属于
花鸟画范畴。它是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
二 、中国花鸟画的技法分类
工笔花鸟—抒情婉约 浓淡相宜
写意花鸟—彩墨相映 挥洒性情
此图以传神之笔描绘了或缓步跛行,或低头吃草,或纵跱而鸣,或回顾舐舌,或翘首而驰,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牛的生活形态和习性,造型生动,形貌真切。
为了表现牛温厚老成的性格,作者以枯淡涩笔勾出富有特性的线条,笔不畅而意畅;对于墨色亦有丰富的处理,并非一色贯穿,其浓淡、干湿变化丰富精妙。
《五牛图》最成功处在于为牛传神,作者实际上通过体察牛的脾性,将人的感情带入笔端,刻画出了富有人情味的牛的性情和形象。“久对之, 神气溢出如生”, 所以为千古绝迹也。
工笔花鸟
五牛图 韩滉 唐 北京故宫博物馆
《五牛图》卷一经问世,便成为收藏的热点。
按明朝人的著录,《五牛图》卷在北宋时曾收入内府,宋徽宗还曾题词签字,但这些痕迹
都因后人的挖割而不复存在了
元灭宋后,大书画家赵孟頫得到了这幅名画,如获巨宝,留下了"神气磊落、希世明笔"的题跋。
到了明代,《五牛图》卷又陆续到了大收藏家项元汴手中。清代乾隆皇帝广诏天下珍宝,《五牛图》卷被征召入宫,乾隆皇帝非常喜爱,并多次命大臣在卷后题跋。
清朝末年,名画被转到中南海瀛台保存,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从此杳无音讯。
回归祖国
20世纪50年代,它被一位寓居香港的爱国人士发现。1950年初,周恩来总理收到这位爱国人士的来信,信中说,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在香港露面,画的主人要价10万港币,自己无力购买,希望中央政府出资尽快收回国宝。周总理立即给文化部下达指示,鉴定真伪,不惜一切代价购回,并指示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确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专家赴港,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元成交。名画虽然回归祖国,但经历了颠沛流离,画面上蒙满了尘垢,伤痕累累,更有大小洞蚀数百处。
作者以熟练的技巧,绘一枝芙蓉斜欹,一只华丽的锦鸡紧抓花枝,回首凝视着翩翩起舞的彩蝶。画面的诗情画意,相得益彰,富有文学气息,为典型的北宋徽宗时期倡导的工整写实风格。
赵佶 宋 《芙蓉锦鸡图》
宋徽宗赵佶是历史上少有的皇帝画家。
当年金兵大举进犯中原。徽宗得知金兵包围京城汴梁时,他吓的瘫倒在地,随后发出圣旨,传位给儿子赵恒,自称太上皇。金兵攻破京城徽宗父子成了俘虏,这幅《芙蓉锦鸡图》也成了战利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
作为皇帝宋徽宗是一个昏君。他重用奸臣,滥增苛税,弄得民不聊生,葬送了北宋的大好河山,作为画家,他艺术天分极高,凭借天分和好学,创作了不少传世之作,可以说他是一个不爱江山爱书画的皇帝。
色彩:整幅画色彩艳丽,典雅高贵。
构图:锦鸡形体斜穿画面,成为画面的主体。锦鸡的视线又把我们引向了右上角的蝴蝶。左下角斜出几枝菊花,妙趣横生,既破了左下角空白,又渲染出金秋的气氛,还可作为芙蓉花的参照,点出其高下位置,使它的出现不致显得突兀。
寓意:赵佶将自己比作“五德”俱全的锦鸡,想要安逸太平,却怎知会有“靖康之难”!
古人称鸡有“五德”:“头上有冠是文,脚下雄健是武;临敌敢斗是勇;见食呼友是仁;按时报晓是信。”
《写生珍禽图》是五代时期黄筌传世的重要作品。画家用细密的线条和浓丽的色彩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画了昆虫、鸟雀及龟类共24只,均以细劲的线条画出轮廓,然后赋以色彩。这些动物造型准确、严谨,特征鲜明。
《写生珍禽图》五代 黄筌 绢本设色 41.5厘米×70厘米
黄筌对自然的观察,是十分认真仔细的,所以他的作品富有真实感。题材大都是皇家宫苑中的奇花怪石,珍禽异兽。此乃供儿子临摹之用的稿本,故没有整体布局,动物之间,大小间杂,互无联系,但每一虫鸟及动物的形态状貌,画得逼真生动。画家追求的不是线的形式变化,而是对质感的表达。从《珍禽图》可以看出黄筌的绘画,富丽而不柔媚,精致而不纤弱的艺术造诣。他的这种画风由儿子继承,被人称之为“黄体”,对后代花鸟画有着较深远的影响。
花中之王牡丹,作为富贵的象征自古以来被人们所喜爱,同时,也是历代画家用来表现吉祥、富贵美好的题材。如把牡丹与白头翁画在一起,就叫作“富贵白头”。中国古代著名花鸟画画家徐熙的这幅画,将牡丹和玉兰、海棠相配,因此得名《玉堂富贵图》。《玉堂富贵》此图是一幅竖轴画,画中牡丹、玉兰、海棠布满全幅,花丛间有两只杜鹃,图的下方,湖石边绘了一只羽毛华丽的野禽。枝叶与花鸟,先用墨笔勾出轮廓,然后再敷以色彩。这种满纸点染,不留空隙的画法,显然是受了佛教艺术的影响。
徐熙用"水墨淡彩"予人以超逸清雅的感觉。黄筌与徐熙的风格大不相同,因而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说。
《玉堂富贵图》徐熙 南唐 绢本
徐黄二体是什么?
在唐人卓越成就的基础上,五代时期花鸟画科逐渐发展壮大,技法也日益成熟。出现了以徐熙、黄筌为代表的两种绘画风格,被后人称为“徐黄二体”。
徐黄二体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花鸟画的成熟。
三、彩墨相映 挥洒性情的写意花鸟
写意画指的是笔墨奔放,造型简约的描绘物象形神的画法;
写意画意在笔先,笔为意用,不拘泥于形似,强调神似,追求笔简意赅的独特艺术风格。
写意花鸟
《螃蟹》 明 徐渭
五、文人画—唐宋时期发端
文人画又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家的绘画。以唐代王维为创始者,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为“文人之画”。文人画成熟起来。
文人画特点是:
1.重视文学、书法修养;
2.重表达观念和情感;
3.重墨轻色,重笔墨情趣;
4.人格化,赋予山水、花鸟、木石等题材以人的品格。
《枯木竹石图》 宋 苏轼
干扭枝曲
挣扎伸展
孤傲险怪之气
抒写了胸中的磊落不平
文人画——诗的境界
文人画——寄托画家的情感和精神
《墨竹图》 宋 文同 绢本水墨 131.6厘米×105.4厘米
茎多新枝,生机勃勃
横空之势
着叶不多,疏密有致
文人画——借物抒情,赋予花鸟树木以品格
《岁寒三友图》 宋 赵孟坚
取松、竹、梅都可傲凌风雪,逆境成长不畏霜寒之性,表现人格品质和气节。
《墨梅图》元 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墨兰图》宋 郑思肖
《墨竹图》清 郑燮
郑板桥《竹石图》题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墨菊》明 徐渭
梅兰竹菊代表的品德
梅兰竹菊被人称为“花中四君子”、“四君子”。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梅、兰、竹、菊既是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中国画中最常见的题材,画家用“四君子”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梅,坚强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居浊境而不染;竹,坚韧,气节,虚心。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淡雅平和,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朱耷 清 《荷花小鸟》
画家生平:
朱耷,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寡身孤居,绝交于世。二十三岁时,不甘心明朝的灭亡,抱着愤世嫉俗的心情,装聋作哑,装疯卖傻,出家为僧。朱耷后来蓄发还俗,常游山涉水,七十五岁时,身体健康,登山如飞,年八十而终。其绘画艺术对后世影响巨大,一批大家巨匠,莫不受其熏陶。朱耷作品多署“八大山人”,笔形似“哭之”或“笑之”。
作品赏析
《荷花小鸟》画中荷叶呈即将衰败之势,荷花也将凋谢,两只小鸟则鼓着一双惑眼,四目对注,流露出几多对未来的惶惑和不解……整个画面,墨荷生动,各有姿态,意趣盎然。八大山人描绘荷塘,多是浅水露泥,荷柄修长,扶摇直上,亭亭玉立,具有君子之风。
“白眼向天”:是指清初画家朱耷多将鸟、鱼画成翻白眼状,以此表达画家本人愤世嫉俗的心情。
小结和思考
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适应中国人的社会审美需要,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工笔和写意为主的花鸟画传统。在摹刻客观对象的过程中,画家们移注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所以,花鸟画便成了拟人化的写照,审美化的再现,花鸟画也有了象征寓意、托物言志的功能。
第 三 课 时
自然意趣
中国古代山水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分类
(一) 按题材
1、青山绿水
青绿山水是指中国画燃料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用这两种原料作为主的山水画称之为“青绿山水”。其中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勒,着色浓重。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略施青绿两色。
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来才有淡彩。
画家生平中国古典画家,多半经岁月雕琢和打磨,画技才能超越矩度,自成一家。明清时,山水画家群体中,确定了白髯老人的独尊地位。晚清民初的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更坐实了这种单一想象。但这幅名画的作者,却是年仅18岁的翩翩少年王希孟。
少年得志、名动天下,人生得意莫过于此。然而完成惊世名画后,他却如流星般消失于历史的天空,留给后人难解的历史谜团。蔡京透露了王希孟的大概履历。王希孟起初为画院生徒,曾向爱好文艺的徽宗献画,但被认为水平不到家。可徽宗从他稚嫩笔触中,看到了潜在才华。他亲自教授王希孟绘画技巧。学生也不负“老师”期望,不到半年,就创作了惊世骇俗的《千里江山图》。此图呈递后,徽宗大喜,将它赐予宠臣蔡京。
在史籍中,关于王希孟的记载便断绝了。明清学者据此推测,王希孟在完成此画后不久即去世。画作后辗转经宋代蔡京、元代高僧溥光,清内府收藏,今卷后有蔡京、溥光、“乾隆御览之宝”等印二十八方。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大青绿设色绢本,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气势辽阔超凡,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浩淼的江河湖水。其于山岭、坡岸、水际中,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画卷上景物繁多,设色匀净清丽,意境雄浑壮阔,全卷青绿重设色,表现了山河秀丽。
《江帆楼阁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江帆楼阁图》轴,画游人在江边活动,以细笔勾勒山石轮廓,赋重青绿色,富于装饰性。李思训历任扬州江都令等职,唐玄宗时官至右武卫大将军,故被称为"大李将军"、唐代书画家。继承发展了六朝以来以色彩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朱景玄说他"国朝山水第一,列神品"。明代董其昌推之为"北宗"之祖。唐代张彦远说:"山水之变始于吴(道子),成于二李"(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李思训之画风对后代金碧青绿山水者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件作品并非李思训真迹,应是古代摹本。但从题材内容、表现技法方面看,都属于李思训流派,是研究李派山水的一件重要作品。
2、水墨山水
(二)按技法
工笔画
写意画
写意山水画偏重整体大意,
旨在表现意境深远,很少
注重细节问题。
工笔山水画注重细节着重
线美。
ZHONGGUO GUDAI RENWUHUA
思考与探究: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概况
山 水 画 的 早 期 发 展 :
东晋
想一想:东晋时期山水画的主要造型特点什么
东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山 水 画 的 进 一 步 提 高 :
隋 唐
《游春图》隋 展子虔 唐人摹本
想一想:隋唐和东晋时期山水画有什么不同
丈山 尺树
寸马 豆人
《江帆楼阁图》
隋唐五代时期,山水画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隋代及初唐,这一阶段青绿山水画的艺术形式由初创逐渐走向成熟,代表人物是展子虔和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第二阶段为唐中晚期,这一阶段,除青绿山水外,又出现了“水墨渲淡”一体山水画,代表画家有王维、张躁等人;
第三阶段为五代时期,这一阶段可谓开宗派之先河,山水画坛上出现了荆浩、关仝和董源、巨然几位大画家,开创了南北山水画两大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江干雪霁图》王维 (藏于日本)
王维所处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时代,安史之乱发生在他的生前,这个时势,造就他矛盾的心理,尽管王维为官,却心在田野山庄,桃源之所或林下水边,还是在京官时,就在蓝田建自己安乐的场所--辋川别业,他的美妙生活,就发生在这里,留下大量的田园山水诗,追寻陶潜的遗风,所不同的他没有完全的与官场隔断,同时亦不用种豆南山,为生计所累,自己心境闲适而超然,他的诗与画,风格是完全与其生活的境界相左,甚至他不得不作伪官,让他十分的心烦,诗特别是画,成了他心灵洗涤与安逸的寄托。
山 水 画 的 鼎盛 阶 段 :
北 宋
溪山行旅图 北宋 范宽
绢本 206.3×103.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高山仰止
山
《云山墨戏图》米友仁(南宋)
马一角 夏半边
水
此图描绘溪山行旅,气势雄伟,体现出北方山水画派雄强的特点。画面由上而下分三段布局,分别代表前、中、后的距离,极富空间感。静止的画面有一种动感,一幅空间艺术的绘画却有一种时间艺术的感觉。
高山
流水
寄情山水:元代
倪瓒的画,画面特别干净,一段山坡,三两株细瘦的树,一抹淡淡的远山。他习惯用很干的毛笔,在纸上擦出淡淡的墨痕。给人一种寒冷寂静的感觉。元代的文人在山里住久了,不食人间烟火,听见的只是风声、水声。
《鹊华秋色图》赵孟頫(元) 纸本设色 28.4×93.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古希天子
乾隆鉴赏
情
赵孟頫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句话基本上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无论是研究中国绘画史,还是研究中国文人画史,赵孟頫都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关键人物。
如果说唐宋绘画的意趣在于以文学化造境,那么,赵孟頫在其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如果说元以前的文人画运动主要表现为舆论上的准备,元以后的文人画运动以其成功的实践逐步取代正规画而演为画坛的主流,那么,引发这种变化的巨擘仍是赵孟頫。
作为一位变革转型时期承前启后的大家,赵孟頫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成就为前人所不及:
一、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口号,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画坛颓势,使绘画从工艳琐细之风转向质朴自然。
二、他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口号,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克服"墨戏"的陋习。
三、他提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韵味变化增强。
四、他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得到深化,涵盖更为广泛。
五、他在人物、山水、花鸟、马兽诸画科皆有成就,画艺全面,并有创新。
六、他的绘画兼有诗、书、印之美,相得益彰。
七、他在南北一统、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政治形势下,吸收南北绘画之长,复兴中原传统画艺,维持并延续了其发展。
八、他能团结包括高克恭、康里子山等在内的少数民族美术家,共同繁荣中华文化。
黄公望在富春江住了很久,对这一带的山峰、河流、房舍、树木都很熟悉。他把画带在身边,随时加以修改。这种力求完美的态度,使这一卷看似平凡的画,变成了中国美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黄公望以写书法的笔法去写画,将绘画变成了观念,具有象征意义的文人画形式。元以后凡有山水画的地方,皆有子久的影响。
情
黄公望是元代著名全真派道士、画家。字子久,号一峰道人,元大德三年(1299),黄公望开始学画。曾师从赵孟頫。元顺帝至元年间(1335-1340),黄公望被诬入狱。出狱后参加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派,并与张三丰、莫月、冷谦等道友交往,隐居在常熟小山头(今虞山西麓)。黄公望五十至六十二岁期间,黄公望多活动于松江、苏州、常熟一带。由于长期浪迹山川,他开始对江河山川发生了兴趣。为了领略山川的情韵,他居常熟虞山时,经常观察虞山的朝暮变幻的奇丽景色,得之于心,运之于笔。他的一些山水画素材,就来自于这些山林胜处。他居松江时,观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时终日在山中静坐,废寝忘食。
黄公望居富春江时,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富春江北有大岭山,黄公望晚年曾隐居于此,他以大岭山为师,曾画有《富春山居图》。此画开始创稿于至正七年(1347),时断时续,历经数年,至正十年,黄公望已八十三岁高龄,为此图作题时,尚未最后竣稿。此图是黄公望水墨山水画中的杰作。当时社会上摹本就有十余种之多。但后来被烧成两段,后人分别名之为《剩山图》和《无用师卷》。现《无用师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剩山图》藏于浙江博物馆。
沧海桑田:清
清代(1644-1911)帝王在推崇「正统派」作风之馀,也包容欧洲传教士所带来的西洋画法,立体与透视成为对古老典范的新诠释。宫廷之外的扬州则有标榜著「怪、奇」的一批画家在高度商业化的市场中活跃。他们的笔墨与形象针对「非正统」的典范而发,而自己也成为后世追求变革的典范依据。
《淮扬秋洁图》 清代 石涛
《清凉环翠图》 清代 龚贤
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摹,更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
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写照,使得山水有着人的表情,真可谓万水千山总是情。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