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1950年春夏之交,由通货膨胀而形成的虚假购买力突然消失,私营工商业的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困难,仅1-4月,14个较大的城市中有2945家工厂倒闭,16个较大城市中有9347家处于半停业状态,这反映了
A.抗美援朝影响国内经济稳定发展 B.反动资本家破坏新中国经济建设
C.实施工商业领域的调整势在必行 D.私营工商业失去继续存在的价值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变革”主要体现在
A.彻底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B.将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
C.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D.初步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经济制度
3.1949年9月,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前的宴会上,毛泽东说道:“我们这一桌什么都齐了,有无产阶级李立三,有无党派人士、文学家郭沫若,有民主教授许德珩,有工商界前清翰林陈叔通,还有妇女界廖夫人及华侨两老人……”由此可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相关史实可印证毛泽东思想中的
A.人民民主思想 B.统一战线思想
C.文艺发展思想 D.对外交往思想
4.“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这样的评价是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其演说的宗旨是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叙述亚非各国联合反帝反霸方针
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D.提出不同性质的国家“求同存异”
5.1958年,为更好地带动经济建设,河北省会迁到工商业发达的天津;1966年为了备战备荒、以防万一,河北省会又从滨海的天津内迁回保定。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 )
A.社会主义阵营形势变化 B.美日两国由敌对转向合作反华
C.我国参加了不结盟运动 D.我国与西方国家形成建交高潮
6.1951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以1:9.5的比价,用人民币收兑东北流通券和内蒙古流通券。同年11月,在新疆发行印有维吾尔文的人民币,按比价350:1收兑新疆银元票。这是为了
A.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 B.规范人民币的流通渠道
C.巩固国家政权统一 D.适应社会主义改造需要
7.1949年8月,董必武在《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中说:“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这表明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正式确立
C.社会主义制度已正式建立 D.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得到落实
8.1950年年初,《华盛顿邮报》评论某一事件时,称“这是中国一个“惊人的胜利”,此举不但解决了新中国来自北方的可能威胁,而且解决了来自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可能的军事威胁。据此推知,该事件
A.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抗侵略的信心 B.为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C.改善了中国与欧美国家的关系 D.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淡化意识形态
9.在各级人大召开的基础上1953年1月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3月,全国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进行15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此后.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材料表明
A.新政权建立充分体现民意 B.新中国体现依法治国理念
C.新中国制宪程序的民主性 D.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段话出自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年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国内和平协定》
11.习近平曾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下列对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共同纲领》中已明确规定实行 B.新疆是建国后第一个省级自治区
C.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D.以国家统一领导为前提
12.有学者指出,这次国际会议是摆脱殖民主义统治的新兴国家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的集体亮相。在该会议通过的宣言中提出:“尊重每一个国家按《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这说明该会议
A.利于维护新兴国家独立地位 B.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C.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D.消除了大国霸权主义影响
13.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41437个,1962年为38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下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B.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C.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 D.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14.195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社论指出:“我们对中央提出的‘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方针要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不要把它片面化、绝对化……只有这样,才不至于犯右倾保守或急躁冒进的错误。”这篇社论
A.开始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B.助长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开启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D.认识到三大改造中存在“左”的倾向
15.“三自一包”中的“三自”指自留地、自由市场及自负盈亏;而“一包”即包产到户。是刘少奇等人于1962年推行的农村经济政策,其推行期间遭到了来自党内保守派人士的强烈反对而最终夭折,但该政策却在日后成为农村经济改革的借鉴之一,并取得空前成就。这说明了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遭遇重重阻力 B.改革派官员占据了主要政治地位
C.方针政策需符合历史发展之规律 D.体制改革需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小可乐见证大历史》
初入中国1927年,上海街头悄然增加了一种饮料“蝌蝌啃蜡”。古怪的味道,加上古怪的名字,这种饮料的销售情况自然很差。这家饮料公司通过悬赏的方式获得了迄今为止被广告界公认为翻译得最好的品牌名——可口可乐。1948年上海成为可口可乐海外首个销量超百万箱的城市。1949年,随着美国大使馆撒离,可口可乐也撤出了中国大陆市场。自此之后的30年内,大陆市场上再没出现过这种喝起来有点像中药的饮料。
重返中国1978年12月19日,可口可乐公司在美国正式宣布重返中国,与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签订了协议。根据协议,可口可乐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装瓶厂,由中方提供厂房,可口可乐赠送一条先进的生产线。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可口可乐公司精心策划了一次名为“向民间艺术致敬”的展览,展出了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艺术家以可口可乐弧形瓶为骨架,以不同国家独特的材料制成的民间艺术瓶。中国在这个艺术瓶上,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京剧脸谱。
——《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中国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可口可乐初入中国市场的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市场的有利条件,并分析其对中美两国关系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线建设是指1964年起,在中西部地区开展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以国防工业为基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活动。1964年10月30日,中央工作会议下发《1965年计划纲要(草案)》,提出要“争取时间,积极建设三线战略后方,防备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在中央的领导和部署下,西南、西北、中南地方三线建设委员会相继组建,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共产党员身先士卒,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共投入约2052亿资全和近千万人カ,建设起了近2000家大中型企业、科研机构和基础设施。至1980年,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比1964年増长4.5倍。攀枝花、十堰等工业城市拔地而起
——摘编自陈东林《三线建设的决策与价值:50年后的回眸》
材料二 史料1 对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在渝开设的窗口办公、展销、咨询服务等项目可布置在母城核心地带;对科技信息研究机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用地量不多又无污染的项目可布置在母城边缘的近郊开发区内(如南坪、石桥铺、观音桥);对其他工业项目,视其生产性质及规模,分别布置在母城外围的区县城镇地带。重庆市档案馆《关于重庆市三线调整项目定点规划及优患政策会议纪要。
史料2 老兵们磨破了军装、解放鞋,磨破了肩和手,他们谁也没有怨言,更无人提劳动用品,工作服、补贴、加班费等物质要求,有人说他们傻,老兵们心里明白,他们为的是把三线建设尽快搞上去,这是最大的精神安慰。
——葛民治(三线建设企业新光厂党委书记)口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进行三线建设的特点及其意义。
(2)如果要进一步研究三线建设,材料二中的两则史料有何价值?
参考答案
1.C2.D3.B4.C5.A6.C7.D8.B9.C10.C11.B12.A13.D14.D15.C
16.(1)结果:从打开中国市场到撤离中国市场原因:中美关系的变化(中美关系从友好走向对立),公司的营销方式创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一边倒)
(2)条件:中美关系改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逐步展开影响:加深两国经济联系,促进中美政治、文化交流
17.(1)特点:与国际形势密切相关;国家开展有计划建设;中央统一领导,地区间配合,群众支持。
意义: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改善了国民经济的布局,推动了中西部落后地区发展;培育了建设时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2)材料二中的两则史料都是研究三线建设的一手史料。史料1属于档案文献史料,是研究三线建设的原始记录,可用于研究三线建设在重庆地区的实施情况。史料2属于口述史料,是事件当事人讲述的亲身经历,反映了三线建设中军队的参与和贡献。但口述史料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使用时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