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5 17:3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中外历史刚要》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课标】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
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
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
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目录】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成立
2.人民政权的巩固
3.开创独立自主的和
平外交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的建立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49.9
内容:
决定国名、国旗、国歌、国徽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临时宪法
2.标志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开国大典
10月1日
3.意义
结束了--
人民成为--
为实现--
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二 人民政权的巩固
1.剿匪镇反
“除了苏联,没有外国代表参加北京的开国典礼。”
《泰晤士报》1949.10.3.
2. 土地改革
(1950—1952年底)
第一条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第二条 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选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农民解放
农村生产力大解放
为实现工业化扫除障碍
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
3.稳定物价
材料一 1949年国民党劫走的金银 材料二 1949年国民经济
材料三 新中国刚成立时,有些人怀着不同的心情。公开宣称:中国共产党人进得了城市,却管不了城市。他们打天下能得90分,而治理经济却要得0分。1949年4月—1950年2月,上海物价上涨20倍,不到一年里全国发生四次物价上涨。
品种 数量
黄金 277万两
白银 1520万元
美钞 1537万元
项目 全国总量 人均占有量
国民收入 358亿元 66元
粮食 1.1亿吨 209公斤
钢 15万吨 0.29公斤
1)背景:财政困难,物价飞涨
2)措施: ①“银元之战”(行政、法律手段)和“米棉之战”(经济手段);
②统一财政经济
3.稳定物价
3)结果:物价趋于稳定,政府赢得人民信任,国民
经济全面恢复
4.抗美援朝
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扰中国统一;
美国组成“联合国军”直逼中朝边境
1950年10月,彭德怀,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
意义:
打出了国威和军威,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抗美援朝精神,鼓舞人民保卫和建设祖国
屹立世界东方的宣言书
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 彭德怀
三.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民族独立的国家
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毛泽东
1.外交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总体)
初期三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2.外交成就
(1)建交高潮
(2)日内瓦会议:1954年首次五大国身份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国际关系准则。
(4)亚非会议:1955年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
“求同存异”方针,开展友好合作,外交新进

伊拉克代表:共产主义是“独裁”,是一种“新殖民主义”。
菲律宾代表: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泰国代表:中国没有宗教自由。
柬埔寨诺伦敦·西哈努克亲王:“周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小心。由于他过于吸引人,因此,他显得更加危险。”
同:①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
②都面对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维护和平的任务;
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
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1952年国庆)
过渡时期总路线
社会主义工业化
(生产力)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1956年底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
2.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建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性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毛泽东思想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
1919年
1952年
1956年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艰辛获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50年
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
1953年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
日内瓦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5年
万隆会议
1956年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