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对酸碱的初步认识同步练习—2021_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京改版(2013)版下册(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1.1对酸碱的初步认识同步练习—2021_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京改版(2013)版下册(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2-24 22:5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1对酸碱的初步认识
一、选择题(共16题)
1.下列溶液的pH最大的是
A.石灰水
B.食醋
C.自来水
D.汽水
2.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酚酞变红色,则该溶液
A.一定是碱性溶液 B.一定是碱溶液
C.一定是酸性溶液 D.一定是酸溶液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4.生活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如下图,下列四种物质中酸碱性与众不同的是
A.柠檬汁 B.橘子汁 C.玉米粥 D.西瓜汁
5.下列图象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的变化关系的是
A.图 A 表示加热两份等质量氯酸钾制氧气
B.图 B 表示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C.图 C 表示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锌与铁
D.图 D 表示电解水
6.下列有关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g B.用100mL量筒量取95mL蒸馏水
C.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为7.8 D.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1%
7.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蒸发食盐水 B.收集氢气
C.配置氯化钠溶液 D.测定溶液的pH
8.下列实验数据读取正确的是
A.用10mL量筒量取9.23mL水
B.用pH试纸测定某溶液的pH=5.6
C.用胶头滴管取1.0mL水
D.用托盘天平称取8.6g食盐
9.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向滴有石蕊的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溶液由蓝色变紫色再变红色
C.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氧化钙,溶液变浑浊
10.在一次实验室开放日活动中,小刚同学取出一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变成红色。小刚同学作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该溶液的pH小于7 B.该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成蓝色
C.该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D.该溶液显酸性
11.下列关于科学实验中“操作一现象一结论”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某固体物质能导电,该物质一定是金属单质
B.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a2SO4
C.常温下,某溶液用pH试纸测试,pH 约为10,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D.在稀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后的液体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可断定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12.运用图示法可以帮助我们巧学化学。下列化学知识用相应图示表示正确的是
A.
B.
C.
D.
13.生活中一些常见食物的近似pH如下:橘子汁3.0~4.0 四川泡菜3.2~3.6 牛奶6.3~6.6 鸡蛋清7.6~8.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胃酸过多的人应少吃四川泡菜 B.鸡蛋清显碱性
C.橘子汁、四川泡菜、牛奶中牛奶的酸性最强 D.橘子汁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
1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一氧化碳燃烧:无色气体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放热,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C.紫色石蕊溶液滴加到生石灰上:紫色石蕊溶液无明显变化
D.铁粉和稀盐酸反应:黑色固体表面产生气泡,固体减少,放热,溶液由无色变浅绿色
15.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固体中滴加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B.向一定温度下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
C.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
D.分别向等质量的铝和铁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至过量
16.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B.加热木炭和氧化铜粉末的混合物
C.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滴加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
D.在恒温条件下,将饱和硝酸钾溶液蒸发适量水
二、综合题(共6题)
17.分类、类比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掌握这些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
(1)初中化学有许多实验,若按照实验主要目的可将实验分为:探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探究物质的性质,探究物质的含量等。据此应将下列实验中的D与_______________(填“A”或“B”或“C”)归为一类,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A B C D
(2)通过分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我们可以预测物质的某些性质。已知 NaHSO4在水中能解离出Na+、H+和,则关于它性质的下列推测,合理的是_______________。
A.其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其水溶液能与钾发生置换反应,得到金属钠
C.向 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的过程中,溶液的pH会变大
类比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某些非金属单质间也能发生置换反应,如:,可以判断非金属活动性:Cl2>Br2。通过,可以得出Cl2、Br2、I2的非金属活动性顺序为______________。
18.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 _______ 色。
(3)实验室用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通过排水量测定所收集到的氧气体积(装置如图)。
①其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用12.25g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 ;KCl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_____ 。计算完全反应后产生氧气的质量为 _________ g。
(4)根据③的氧气的质量计算得出的氧气体积为理论值。如果实际测得氧气的体积大于理论值(水的体积测量准确),你认为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 。(任写一种情况)
19.二氧化硫(SO2)是一种食品添加剂。葡萄酒酿造过程中添加少量SO2,可防止其变质,但须严格控制用量,我国《葡萄酒国家标准》中规定SO2的含量。
(1)SO2作为食品添加剂须严格控制用量的原因是______。
(2)为检测某国产葡萄酒中SO2的含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l 取100mL该葡萄酒于锥形瓶中,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H2O2溶液,将SO2完全转化成硫酸。
步骤2 向锥形瓶中滴加指示剂(这种指示剂在pH<7的溶液中显紫色,在pH>7的溶液中显绿色),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测得锥形瓶中硫酸的质量为14.7mg。
①步骤2中,滴入指示剂后溶液呈_____色。
②向10g 30%的H2O2溶液中加入_____g水,可稀释为10%的H2O2溶液。
③通过计算判断该葡萄酒中SO2的含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_____
20.实验窒常会产生含硫酸的废水,需经处理至中性。某兴趣小组同学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来处理酸性废水。
(1)定性检测废水
检测废水呈酸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2)配制200 g质量分数为5.6%的氢氧化钾溶液
①计算
m (KOH)=_______g,V(H2O)=________mL(水的密度近似为1.0 g·mL-1)。
②称取氢氧化钾
调节托盘天平平衡后,将一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量其质量。然后______(按操作先后顺序,填字母),直至天平平衡。
A.向烧杯中加氢氧化钾同体 B.按需要添加砝码、移动游码
③量取水;④溶解;⑤转移。
(3)定量测定废水
取酸性废水样品100 g,逐滴加入5.6%的氢氧化钾溶液,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变化如右下图所示。(假设废水中其他成分不与氢氧化钾反应且不含硫酸钾)
①P点对应溶液中一定存在的阳离子有_______(填离子符号)。
②酸性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______(用百分数表示,保留到0.1%)。
③计算当废水处理至中性时,溶液中硫酸钾的质量分数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用百分数表示,保留到0.l%)。
21.信息加工素养指学生在短时间内自学新知识,能对信息进行提取和加工的能力
(资料)
◎我国的酸雨因大量燃绕含硫量高的煤面形成,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重要成因
◎溶液的酸碱度常pH来表示,pH值是一个介于0和14之间的数,在25℃下,当pH<7时溶液呈酸性,数值越小酸性越强:当pH>7时,溶液呈碱性,数值越大碱性越强;当pH=7时,溶液呈中性。
(实验)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取刚降到地面的雨水水样,用pH计(测pH的仪器)每隔5分钟测一次pH,其数据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测定时刻 17:05 17:10 17:15 7:20 7:25 17:30 17:35
pH 4.95 4.94 4.94 4.88 4.86 4.85 4.85
(1)在测定期间,该雨水为____________(填“酸性”“碱性”“中性”),而且逐渐________(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2)若在17:40时刻测定,pH应为____________(填字母)
A 4.87 B 4.86 C 4.84 D 4.00
(应用)
(3)请提出一条减少酸雨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收二氧化硫可以生产硫酸,化学方程式为2SO2+O2+2H2O=2H2SO4,参加反应的SO2与生成的H2SO4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_。若将3.2t的S完全燃烧,全部转化,可得到H2SO4的质量为____________t。
22.某兴小组同学通过下列实验对酸、碱的性质进行了相关探究。
(1)中和反应实验
①实验操作:向一锥形瓶中倾倒20g质量分数为4.00%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3滴酚酞试液,振荡,再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3.65%的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恰好由红色变为无色,共用去稀盐酸20g,计算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结果精确到0.1%,忽略酚酞试液的质量)。
②实验中滴加酚酞试液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
③某同学在做该实验时忘记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在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再滴加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无色,该现象不能说明恰好完全反应,原因是_______。
(2)电导率是衡量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溶液电导率大小变化可以反映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变化。下图是向100mL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Ba(OH)2溶液中分别滴加稀H2SO4溶液和稀Na2SO4溶液的过程中溶液电导率随时间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Ba(OH)2溶液和Na2SO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②B→C的反应过程中,导电性增强的原因_______。
③若在图中ABCDE各点对应的溶液中滴加酚酞,则溶液呈红色的有_______。
④D→E的反应过程中,溶液中数目始终增多的微粒有_______。(填微粒符号)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溶液的酸碱性A答案石灰水是碱性溶液PH值大于7 B答案食醋是酸PH值小于7 C答案自来水是中性PH值等于7 D答案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汽水是酸性的PH值小于7
2.A
【详解】
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可以是碱溶液,比如氢氧化钠溶液,也有可能是某些盐溶液,比如碳酸钠溶液,故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答案:A。
3.D
【详解】
A、给液体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且试管要倾斜,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操作方法为:将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4.C
【详解】
柠檬汁、 橘子汁、西瓜汁三种物质的pH都小于7,都显酸性,而玉米粥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故选C。
5.A
【详解】
A、加入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而不能增加氧气的质量,应该生成氧气质量相同,故正确;
B、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氢氧化钠,则溶液的pH会不断增大到大于7,故错误;
C、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锌与铁,锌反应的快,铁反应的慢,但是生成的氢气相等,故错误;
D、水通电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错误。
故选A。
6.B
【详解】
A、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1”,只不过省略了,所以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不是16g,错误;
B、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要选择量程比所量取液体体积略大的量筒,所以可以用100mL量筒量取95mL蒸馏水,正确;
C、pH试纸只能粗略的测pH值的整数值,无法精确到小数点,所以pH试纸不能测得某溶液的pH为7.8,错误;
D、根据空气中的成分以体积含量计算,氧气约占21%,错误;
故选B。
7.A
【详解】
A、蒸发食盐水时,将适量的食盐水加到蒸发皿中,将蒸发皿置于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边加热边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体受热不匀发生迸溅,选项正确;
B、通过多功能瓶采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时,由于氢气不溶于水且氢气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氢气应从短管进入瓶中,才能使水顺利排除瓶外,实现收集氢气的目的,选项错误;
C、量筒仅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不能用作溶解的容器,溶解物质的容器应选择烧杯,选项错误;
D、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时,应用玻璃棒将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不能将pH试纸浸入待测溶液中,否则pH试纸上的物质会污染溶液,选项错误,故选A。
8.D
【详解】
A、10mL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不能量取9.23mL的水;故选项错误;
B、用pH试纸粗略测定某溶液的pH值都为整数,不能测出pH=5.6的溶液,故选项错误;
C、胶头滴管没有刻度,不能吸取1.0mL的水;故选项错误;
D、托盘天平游码的最小分度值为0.1g,可以量取8.6g食盐;故选项正确;
故选:D。
9.D
【详解】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此选项错误;
B、滴有石蕊的稀盐酸显红色,向滴有石蕊的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紫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溶液显碱性,溶液变蓝色,此选项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此选项错误;
D、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氧化钙,这时溶液已经达到饱和,无法在继续溶解,溶液变浑浊,此选项正确。
故选D。
10.B
【详解】
A、碱性溶液pH大于7,故A错误;
B、碱性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蓝,故B正确;
C、碱性不一定是碱的溶液,比如碳酸钠是盐,其溶液也显碱性,故C错误;
D、分析得知D错误;
故选B。
11.C
【详解】
A、钢能导电却不是单质,是混合物,故A错;
B、硝酸银溶液加入氯化钡和稀硝酸,硝酸银和氯化钡会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钡,故B错;
C、常温下,某溶液用pH试纸测试,pH 大于7溶液显碱性,pH 为10,则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C正确;
D、酚酞溶液在酸性条件也不变色,酚酞不变色有可能是稀盐酸过量,溶液呈酸性D错;
故选:C
12.A
【详解】
A、胃液呈酸性,pH小于7;食盐溶液呈中性,pH等于7;氢氧化钾溶液呈碱性,pH大于7,因此三种溶液的pH大小关系为氢氧化钾溶液>食盐溶液>胃液,与数轴关系一致,因此表示的关系是正确的;
B、利用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根据H为+1、O为-2价,可计算H2S中S为-2价、SO2中S为+4价、单质S中化合价规定为0,与数轴关系不一致,因此表示的关系是错误的;
C、由图示可知,含碳量0.03%~2%的为钢,含碳量2%~4.3%为生铁,生铁的含碳量高,与数轴关系不一致,因此表示的关系是错误的;
D、汞、银、铝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铝>汞>银,因此表示的关系是错误的。
故选A。
13.C
【详解】
A、四川泡菜pH小于7显酸性,胃酸过多的人应少吃四川泡菜,A正确。
B、鸡蛋清pH大于7显碱性,B正确。
C、pH越小酸性越强,橘子汁、四川泡菜、牛奶中橘子汁的酸性最强,C错误。
D、橘子汁pH小于7,显酸性,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D正确。
故选:C。
14.D
【详解】
A.一氧化碳燃烧的现象是无色气体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放热,“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错误;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故错误;
C.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熟石灰是一种碱,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故错误;
D.铁粉和稀盐酸反应时观察到黑色固体表面产生气泡,固体减少,放热,溶液由无色变浅绿色,故正确。
故选D。
15.B
【详解】
A、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质量不变,故选项正确;
B、在一定温度下,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最初的质量分数不为零,随着硝酸钾的逐步溶解,溶液最终要达到饱和,当达到饱和后,继续加入硝酸钾,硝酸钾不再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再改变,故选项错误;
C、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氢氧化钠溶液被稀释,碱性不断减小,但pH不会小于7,故选项正确;
D、参加反应的酸相同则生成的氢气质量相同,相同质量的铝和铁和足量的稀盐酸反应,铝生成的氢气多而铁生成的氢气少,故选项正确。
故选:B。
16.D
【详解】
A、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的量不确定,因此无法确定溶液的pH,错误;B、加热木炭和氧化铜粉末的混合物,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固体的总质量应有所减少,错误;C、设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的质量为m。
Zn+ H2SO4 = ZnSO4 + H2↑ Fe+ H2SO4 =FeSO4+H2↑
65 2 56 2
m m
由此可知,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滴加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锌与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比铁产生氢气质量少,错误;D、在恒温条件下,将饱和硝酸钾溶液蒸发适量水,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正确。故选D。
17.B (D实验和B实验)都是探究物质性质的实验 AC Cl2>Br2>I2
【详解】
(1)D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是探究物质的性质的实验,B是探究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实验,A是探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C是探究物质的含量;
故填:B;(D实验和B实验)都是探究物质性质的实验
(2)A. NaSO4在水中能解离出H+,显酸性,其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选项A说法正确;
B.钾和钠的金属活动性强,钾与硫酸氢钠溶液反应,先与水反应,其水溶液不能与钾发生置换反应得到金属钠,故选项B说法错误;
C.向 NaSO4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的过程中,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增强,溶液的pH会变大,故选项C说法正确;
类比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某些非金属单质间也能发生置换反应,即活动性强的非金属单质能把活动性弱的非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Cl2+2NaBr=2NaCl+Br2,可以判断非金属活动性:Cl2>Br2,通过2NaI+Br2=2NaBr+I2,可以判断非金属活动性:Br2>I2,故Cl2、Br2、I2的非金属活动性顺序为:Cl2>Br2>I2。
故填:AC;Cl2>Br2>I2
18.CaCO3+2HCl=CaCl2+H2O+CO2↑ 红色 做催化剂 2KClO32KCl + 3O2 ↑; 122.5 4.8 一加热就马上收集气体。
【详解】
试题分析:(1)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2)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色;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3)①其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做催化剂;②用12.25g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 2KCl + 3O2 ↑,KCl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5,反应后产生氧气的质量为X,
2KClO3 2KCl + 3O2 ↑
245 96
122.5 X
245/96=122.5/X
X=4.8g
(4)根据③的氧气的质量计算得出的氧气体积为理论值。如果实际测得氧气的体积大于理论值(水的体积测量准确)的原因可能是一加热就马上收集气体。
19.SO2有一定的毒性 紫 20 是
【详解】
(1)SO2对人体有一定的毒性,所以SO2作为食品添加剂须严格控制用量,故填SO2有一定的毒性。
(2)①由步骤1、2可知,H2O2溶液将葡萄酒中的SO2完全转化成硫酸,且指示剂在pH<7的溶液中显紫色,所以步骤2中,滴入指示剂后溶液呈紫色,故填紫。
②设加入水的质量为x,10g×30%=(10g+x)×10%,x=20g,故填20。
③解:设100mL该葡萄酒中的SO2的质量为x
64:98=x:14.7mg
x=9.6mg
1L该葡萄酒中的SO2的质量为9.6mg/100mL×1000mL=96mg<250mg,所以该葡萄酒中SO2的含量符合国家标准,故填是。
20.取样,滴人紫色石蕊试液,若变红则呈酸性(或其他合理答案) 11.2 188.8 BA K+、H+ 4.9% 4.4%
【详解】
(1)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可用酸碱指示剂。废水中含有硫酸,那么可用紫色石蕊试液,方法是:取样,滴人紫色石蕊试液,若变红则呈酸性;
(2)①配制200 g质量分数为5.6%的氢氧化钾溶液,
需要的溶质氢氧化钾的质量=200g 5.6%=11.2g;
需要的溶剂水的质量="200g-11.2g=188.8g" ,水的体积= ="188.8ml" ;
②要称取11.2g的氢氧化钾,调节托盘天平平衡后,要先按需要添加砝码、移动游码,然后向烧杯中加氢氧化钾固体直至天平平衡;
(3)①氢氧化钾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由图可知P点时溶液中还含有硫酸,那么溶液含有的溶质有硫酸和硫酸钾,硫酸中的阳离子是氢离子,表示为H+;硫酸钾中的阳离子是钾离子,表示为K+;
②由图可知当氢氧化钾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的氢氧化钾溶液的质量为100g;利用化学方程式,根据氢氧化钾与硫酸反应的质量比即可计算出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
100g氢氧化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5.6g
设酸性废水中硫酸的质量为x,生成的硫酸钾的质量为y;
2KOH + H2SO4 ="=" K2SO4 + 2H2O
112 98 174
5.6g x y
x=4.9g
酸性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 4.9%;
③ y=8.7g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100g+100g=200g
处理至中性时,溶液中硫酸钾的质量分数= 4.4%
答:酸性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4.9%;处理至中性时,溶液中硫酸钾的质量分数为4.4% 。
21.酸性 增强 C 硫酸厂产生的尾气处理后再排放,煤燃烧前先脱硫 32:49 4.9
【分析】
(1)根据酸雨的pH小于5.6和随时间的推移pH越来越小,作出判断;
(2)根据雨水的酸性增强来分析;
(3)二氧化硫能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等物质,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合理处理尾气或对煤进行脱硫处理是防止酸雨形成的重要方法;
(4)硫在空气中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硫,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详解】
(1)因为酸雨的pH小于5.6,从测定的结果看,所有时间的雨水的pH都小于5.6,显酸性,而且是随时间的推移pH(pH越小酸性越强)越来越小,所以是酸雨,而且越来越强。故填:酸性;增强;
(2)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雨水的酸性增强,所以若在17:40时刻测定,pH小于4.85;故填:C;
(3)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硫酸厂在生产硫酸的过程中能生成二氧化硫,煤燃烧也能生成二氧化硫,是造成这一地区酸雨的主要原因。为了防止酸雨的形成应该采取的措施有:硫酸厂产生的尾气处理后再排放,煤燃烧前先脱硫;故填:硫酸厂产生的尾气处理后再排放,煤燃烧前先脱硫;
(4)由可知,参加反应的SO2与生成的H2SO4的质量比是:128:196=32:49.故填:32:49。
设将6.4t的SO2全部转化,可得到H2SO4的质量为x,
x=4.9t
故填:4.9。
22.解:设生成氯化钠质量为x
答: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9%。 指示反应的进行,溶液恰好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此时恰好反应 酚酞试液遇酸性或中性溶液都不变色 稀硫酸过量,稀硫酸电离出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离子浓度逐渐变大,溶液导电性增强 ADE Na+、H2O
【详解】
(1)①见答案。
②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遇酸性或中性溶液不变色;实验中滴加酚酞试液操作的目的是指示反应的进行,溶液恰好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此时恰好反应。
③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再滴加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无色,该现象不能说明恰好完全反应,原因是酚酞试液遇酸性或中性溶液都不变色。
(2)①Ba(OH)2溶液和Na2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
②硫酸和氢氧化钡恰好反应时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液中离子浓度为零,导电率为零;B→C过程中稀硫酸过量,稀硫酸电离出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离子浓度逐渐变大,溶液导电性增强。
③图中A、D点对应反应为氢氧化钡溶液过量,E点溶液中有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都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B点硫酸和氢氧化钡恰好溶液显中性,溶液不变色;C点中稀硫酸过量,溶液不变色;故选ADE。
④D→E的反应过程中,不断加入硫酸钠溶液,硫酸根离子开始和钡离子生成硫酸钡沉淀,故溶液中数目始终增多的微粒有加入的钠离子Na+和加入溶液中的水分子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