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市第七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市第七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4 18:0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达市第七中学 高二年级11月份 月考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使用时不宜混为一谈。我们常说的中国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部分。
“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社会的文化现象。传统文化的内容,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文化”。人类学家对文化一词的解释多种多样。我倾向认为,文化应该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这是广义的用法;狭义的用法,可以指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因此广义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文化传统”是指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链,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现象都能够连接成传统,有的文化现象只不过是一时的时尚,它不能传之久远,当然不可能成为传统。按照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的观点,传统的涵义应该指世代相传的东西,即从过去传衍至今的东西。文化传统存在于传统社会的文化现象之中,但它更多的是指这些文化现象所隐含的规则、理念、秩序和所包含的信仰。能够集中地体现具有同一性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的文化现象,就是“文化典范”。我们面对一尊青铜器、一组编钟、一座古建筑或一个古村落,人们有时也说看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其实这样说并不准确,实际上看到的是传统的遗存物,这些遗存物所涵蕴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才是传统。但能够留存至今的遗存物本身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典范,里面藏有该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系列密码。
传统也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在连接和传衍中它会发生变异,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只有后来者不断为既存的传统增添新的内容和新的典范,传统才更充实、更有价值,才有可能不着痕迹地融入现在,成为活着的传统。但新增入的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处于边缘状态,而且会遭到固守既存传统人士的反对。除非已经进入传统变异的另一情境,即固有传统和新成分实现高度融合,人们已经无法分清楚传统构成的新与旧,传统就成为既是现在的过去又是现在的一部分了。
文化传统在传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增添新的内容、新的典范,而且需要对异质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传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对不同质的文化传统的吸收和融合,可以使固有传统因注入新的血液而勃发生机,并变得更健康、更有免疫力。唐代文化气象博大、心胸开阔,就和大胆吸收西域文化、旧传统中融入了异质的新成分有直接关系。其实这一过程就是传统更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是缓慢的、渐进的、不知不觉的,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的濡化过程。这种濡化过程一般不会引发剧烈的冲突,也不破坏既存的文化秩序。但这需要充当异质吸收的文化主体强大、有自信力和包容精神。汉朝和唐朝的时候,中国文化的主体就具备这种条件。而到了晚清,国家处于被东西方列强瓜分的境地,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完全弱化,失去了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的条件。这种情况,不可能有中国文化传统对西方异质文化的正常吸收,必然爆发激烈的文化冲突。
(摘编自刘梦溪《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传统文化从广义角度讲是在传统社会中,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背后体现的价值系统。
B.留存至今的青铜器是一种文化传统,因为内部蕴含着代表中华民族文化规则、理念和信仰的一系列密码。
C.文化传统会不断更新,但新增成分很多情况下处于边缘态,也可能成为既是现在的过去又是现在的一部分。
D.晚清爆发激烈的文化冲突,是因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全盘弱化,无法与外来异质文化进行平等对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证逐层深入,先解释了本文的核心概念“传统文化”后,进一步阐释了“传统”的两个特点。
B.文章第三段写到了文化传统在传承中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而新增入的成分可能呈现边缘和融合两种状态。
C.文章列举唐代文化气象博大、心胸开阔,是为了证明文化传统需要对异质文化的吸收与融合。
D.文章逻辑严密,作者运用道理论证进行概念辨析,同时适当加入举例论证使文章深入浅出,更具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是文化现象,而文化传统则是隐含的具有传承性的精神连接链,二者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
B.当固有传统与新成分实现高度融合,人们已无法分清传统构成的新与旧时,就有可能将新成分当作固有传统。
C.如果文化主体强大、有自信力和包容精神,那么它对异质文化传统进行吸收和融合,就不会引发剧烈冲突。
D.汉唐时期的国家没被东西列强瓜分,所以在旧传统融入异质成分的濡化过程中,既存的文化秩序才不会被破坏。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黄油烙饼
汪曾祺
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他爸妈在很远的外地工作。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
奶奶不怎么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奶奶把饭做好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
后来办了公社食堂。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可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
奶奶吃得不香。她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
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她有个气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萧胜躺在炕上,听奶奶呼喽呼喽地喘。睡醒了,还听她在呼喽呼喽。他想,奶奶可能呼喽了一夜。可是奶奶还是起来了,呼喽呼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
爸爸冬天回来看过奶奶。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有“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还是给奶奶留下。奶奶把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
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第二年春天,奶奶就不行了,她浑身浮肿。用手指按一按,老大一个坑,半天不起来。她求人写信叫儿子回来。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了。爸爸求木业社把奶奶屋里的柜子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埋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萧胜第一次经验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眼泪淌湿了枕头。
爸爸拜望了村里的长辈,把家里的东西收拾收拾,把一些能用的锅碗瓢盆都装在一个大网篮里。爸爸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也装在网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
萧胜跟爸爸不熟。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歪脖柳树……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一辆牛车来接他们。他仰面躺在牛车上,上面是一个很大的蓝天。牛车真慢,他有时下来掐两朵野花,走一截,又爬上车。
牛车走着走着,爸爸说:“到了!”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雪花随风摇摆着,不远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这就是爸爸工作的“马铃薯研究站”。
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
萧胜的爸爸是学农业的,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妈妈是学画画的,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笔地画。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
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他采了很多蘑菇。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的。人不是一下子饿死的,是慢慢地饿死的。
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
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这是要干啥呢 爸爸说,要开会。会开了三天,参加会议的人在食堂的包间里吃了三天大餐。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包间里飘出的各种香味。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的奇妙香味他连闻都没闻过。
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 ”“他们开会。”“开会干嘛吃黄油烙饼 ”“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粱饼子吧!”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从柜子里取出一瓶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擀了两张黄油面饼。烙熟了的黄油烙饼发出的香味,和食堂里的一模一样。妈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大哭起来,边哭边高叫了一声:“奶奶!”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生动的细节塑造人物,如小说写萧胜吃到黄油烙饼后痛哭起来,高叫一声"奶奶!"表现了萧胜对奶奶的思念。
B.小说记叙萧胜与奶奶相依为命的生活,"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熬小鱼"等着重突出了他们生活的艰辛。
C.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当中,把冷峻的历史反思与对普通百姓的同情和悲悯天衣无缝地连为一体。
D.小说以散文笔法叙事,表现了在那个困难年代里人们的生活与情感,情节简单而贴近生活,语言平实,艺术风格独特。
2.小说在刻画“奶奶”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3.作者以“黄油烙饼”为题有着怎样的匠心 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司徒郃之子也。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遂究览坟籍,结交英贤。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而来学。京师咸叹曰:“是复为李公矣。”司隶、益州并命郡举孝廉,辟司空掾,皆不就。阳嘉二年,有地动、山崩、火灾之异,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永和中,荆州盗贼起,弥年不定,乃以固为荆州刺史。固到,遣吏劳问境内,赦寇盗前衅,与之更始。于是贼帅夏密等敛其魁党六百余人,自缚归首,固皆原之,遣还,使自相招集,开示威法。半岁间,余类悉降,州内清平。上奏南阳太守高赐等臧秽。赐等惧罪,遂共重赂大将军梁冀,冀为千里移檄,而固持之愈急。冀遂令徙固为泰山太守。时泰山盗贼屯聚数年,郡兵常数千人,追讨不能制。固到,悉罢遣归农,但选留任战者百余人。以恩信招诱之。未满岁,贼皆弭散。及冲帝即位,以固为太尉,与梁冀参录尚书事……时太后以比遭不造[注],委任宰辅,固所匡正,每辄从用,其黄门宦者一律斥遣,天下咸望遂平,而梁冀猜专,每相忌疾。后岁余,甘陵刘文、魏郡刘鮪各谋立蒜为天子,梁冀因此诬固与文、鮪共为妖言,下狱。门生渤海王调贯械上书,证固之枉,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亦要斧锁诣阙通诉。太后明之,乃赦焉。及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冀闻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乃更具奏前事,遂诛之,时年五十四。
(节选自《后汉书·李固传》)
【注释】不造,不幸。指汉顺帝死后,冲帝、质帝都只作了一年皇帝就死了之事。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B.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C.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D.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坟籍,古代典籍通称。相传《三坟》《五典》为我国最古老的书籍,后以“坟籍”“坟典”代指古代典籍。
B.举,即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先由地方官员在自己管辖区内进行考察,再推荐到中央政府去任职。
C.永和,年号名。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自此以后形成制度。
D.门生,东汉时称儒学宗师亲自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后来渐渐与宗师形成私人依附关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固年少好学,很受重用。他常不远千里步行寻师,广泛结交贤能的人,后被朝廷征召,做了大司空的属官。
B.李固恩威并重,治贼有方。任荆州刺史时,派人慰问境内百姓,赦免盗贼原有过错,使盗贼归降,州内安定。
C.李固忠于职守,刚正不阿。他揭发南阳太守贪赃枉法,梁冀派人千里传送公文,而李固却不为所动。
D.李固很有名德,遭人忌恨。他作宰相时,深得民心,却遭到了梁冀的猜忌。刘文、刘鮪谋立刘蒜为天子,梁冀借机诬陷李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所匡正,每辄从用,其黄门宦者一律斥遣,天下咸望遂平。
(2)冀闻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乃更具奏前事,遂诛之。
三、诗歌鉴赏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碎[注]
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滞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本词作于乾道八年,作者时任滁州知州。范昂任滁州通判(停),是辛弃疾副手,这年秋天,范昂任职期满,调至临安,诗人作此词为他送别。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点题,同时也表现了词人因年华老去而产生的惊恐之情,暗含了他功业无成的感叹。
B.“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以责备口吻写流水的无情,含蓄表达了词人的孤独境况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C.“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滞酒只依然”与“归去朝端如有问,玉关门外老班超”写法相同,两者表达的意思也相近。
D.结句写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借“在醉中挽弓搭箭,频频射落大雁”来抒发报国无门的无限悲愤与凄凉之意。
2.这首词多处运用了虚写的艺术手法,请找出两例并作简要赏析。
四、默写题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一个对自己的事业执着追求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却可以万古长青。
(2)《老子》四章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通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列传》中,强调小人当道,正直之人不为所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屈原列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句子高度评价《离骚》的主题宏大、言近旨远。
(5)《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然派良将精兵驻守要害之地,控制天下。
(6)《过秦论》中描写秦朝灭亡过程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___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率文化,叱咤风云,__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___________)。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手机点一点、提前订门票的预约出游,渐成一种新风尚。预约出游不仅给游客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也为景区_______。在智慧旅游的大背景下,互联网预约购票系统沉淀出客流标签化大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景区可以更加精准地感知游客需求,进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制定更有效的营销推广策略。
对于旅游景区来说,拥抱新技术容易,不过_______。门票销售从线下转到线上,不仅需要重建一套销售信息系统,还要对景区工作人员开展相关培训,也要安排工作人员帮助老年游客等特殊游客进行预约,减少因购票方式变化带来的不便。景区在为游客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同时,_______,防止游客隐私数据泄露,让预约出游给人们的旅途添彩不添堵。
六、材料作文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上有句名言:“知其不可而为之。”字面意思是说,明知做不到也一定要去做。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畏艰险的坚定意志;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永不言弃的进取精神;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讲科学的盲目蛮干;还有人认为……
这句名言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七、选择题
9.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B.齐与楚从亲
C.厚币委质事楚 D.其文约,其辞微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邪曲之害公也
B. 蝉蜕于浊秽
C.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D. 明道德之广崇
11.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B.收天下之兵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蒙故业,因遗策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参考答案
1.答案:1.B
2.A
3.B
2.答案:1.B; 2.①“奶奶”是一个普通劳动妇女,勤劳善良,如为孙子做衣做鞋。
②对亲人充满疼爱之情,如“奶奶吃得不香”,省下粮食给孙子吃。
③节俭,如不舍得吃黄油。
④坚韧(坚强)面对苦难生活,如拖着病体支撑家庭。
3.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爸爸送黄油,奶奶收藏黄油,萧胜闻黄油香味,妈妈用黄油烙饼,小说情节发展紧扣黄油烙饼展开。
②讴歌了至真亲情:爸爸送黄油,奶奶收藏黄油,妈妈用黄油烙饼,体现了亲人之间的互相关爱。
③交代小说的社会环境:小说展示了一个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社会背景。
3.答案:1.C
2.B
3.A
4.(1)李固提出要纠正的事情,(太后)常常听信采纳,那些宦官一律被斥退遣散,天下人全都盼望从此太平。
(2)梁冀听到这件事情,很是吃惊,害怕李固的名声品德最终会成为自己的祸害,于是再次陈奏以前事,就杀掉了他。
译文:
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是司徒李邰的儿子。李固相貌奇特,额骨隆起隐于发际,脚底上有龟背纹。李固年少时好学,常不远千里,步行寻师。结交不少杰出的贤明之士。永和年间,荆州盗贼兴起,长年没有平定,于是朝廷任命李固作荆州刺史。李固到任后,派官吏慰劳访问境内百姓,赦免寇盗以前的罪恶,给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于是贼人头目夏密等收编他们的党徒六百多人,绑着自己,前来自首。李固都原谅他们,叫他们回去,让他们相互召集,展示法律的威严。半年时间,其余盗贼全部投降,州内从此太平无事。李固升为将作大匠。他与光禄勋刘宣上书皇帝说道:“近年来选拔推举州郡长官,多数不称职,甚至横行无道,侵犯残害百姓。”皇帝听取了他们的进言,于是下诏各州上奏弹劾太守、县令以下的官吏,施政错乱不正冤枉百姓,对百姓不好的官员,免去官职;那些有奸行污秽等重罪的人,一律收押到诏狱。到冲帝即位,任命李固为太尉,与梁冀参与尚书的事务。梁冀忌惮皇帝聪慧,怕成为将来的祸患,就杀了皇帝。皇帝死了,接着就商量确立皇位继承人,李固和司徒胡广、司空赵戒,以及大鸿胪杜乔都认为清河王刘蒜品德美好声名远播,又是最尊贵的皇亲,应该立为皇位继承人。在这之前蠡吾侯刘志娶了梁冀的妹妹,这时正在京师,梁冀想立他。众人提出不同意见后,梁冀非常气愤很不满意,却又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改变大家的主意。第二天重新聚集公卿讨论,梁冀气势汹汹,而且言辞激烈。从胡广、赵戒以下的官吏,没有不害怕他的。都说:“但凭大将军发令。”可是只有李固与杜乔仍坚持原来的意见。梁冀大声宣布:“罢会”。李固的本意是不想听从梁冀,他还是希望众人能坚持自己的意见。他又写信劝告梁冀。梁冀更加愤怒,于是劝太后先用策书免去李固的官职,最终立了蠡吾侯,这便是桓帝。过了一年多,甘陵刘文、魏郡刘鲔各自谋划立刘蒜为天子,梁冀借此诬蔑李固与刘文、刘鲔等一起散布迷惑人的邪恶言论,将他们关进牢狱,就把李固杀了,李固当时五十四岁。
4.答案:1.A; 2.①“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描写了想象中朋友在旅途品尝美食、回家后享受儿女团聚的天伦之乐的情景。运用想象与列锦的手法(众多的名词意象组合),强化了江上品美味、家中团聚的画面感,情感由送别的悲伤转为对朋友的美好祝福,含蓄地表达了情感。
②“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滞酒只依然”,想象倘若友人去了京城,遇到老朋友,可以告诉他们,自己仍然是借酒销愁,为酒所困。表露出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悲愤。
5.答案:1.不失其所者久 ; 死而不亡者寿 ;
2.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3.邪曲之害公也 ; 方正之不容也 ;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6.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
6.答案:1.B
2.D
3.A
7.答案: 创造了发展的新机会 还要在细节方面下功夫 也要切实做好数据安全工作
8.答案:例文:
愚公与智叟
《论语》有言:“知其不可而为之。”我认为这是一种永不言弃的进取精神。
《愚公移山》中,智叟面对高耸的王屋、太行避而远之,“知其不可而不为”;相反,愚公面对环境的困厄却能开山凿路,永不言弃,为不可之为,最终打动天神,芳名留世。二者境遇相同而结果迥异,究其原因,在于面对“知其不可为”的情况下二者对于“为”与“不为”的抉择。“知其不可”而仍能永不言弃的“为之”,愚公的精神不能不说是一种进取精神。
在当今社会中,不乏“知其不可而不为”的“智叟”。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企业经济实力的拉大,小本经营与大企业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对矛盾体。由于竞争中实力的悬殊,小企业自知与大巨头抗衡是不可为之举,于是当他们稍遇坎坷便退缩畏葸不前,忘记当年的热血,放弃心中的信条,而消失在同行和市场的倾轧之下。于是“樱花” 、“三环”、“友谊”这些曾小有名气的品牌一夜之间竟惨死于胶片巨人柯达的脚下。而我们所提倡的永不言弃的进取精神又何在呢?这也许便是我们的民族企业不能走出国门,甚至难以在行业间站稳脚跟的原因吧。
自古以来“永不言弃”的进取精神便是古人大加赞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陈蔡之困,拔树削迹,君主不用,孔子明知其“仁”在混乱之治、诸侯争霸的时代很难真正做到,但他时刻都不放弃心中的仁政,进取不变,讲学依旧,于是才有了后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美好天下。“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从“虎门销烟”到“远赴伊犁”,林则徐明知其努力皇帝看不到,无以扭转他仕途的“颓势”,但他依然永不言弃自己对国家人民的赤诚之心。“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胸襟处处开”,林则徐的进取与愚公又有何异?辛亥革命时期国民不敢反抗清帝与外敌,甘做奴隶,不知进取,对此鲁迅批评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 。这不禁让人产生共鸣, 知其不可而不为,我中华民族何时才能有今日之辉煌!
唯为不可之为,方能知世间无吾不可为之为。面对欧美的打压,我们中国人努力在夹缝中寻求生存的机遇,“5G”横空出世,“北斗”部署完毕,神舟十二、十三相继飞天……这不是明知做不到而执着反抗的挣扎,而是创造奇迹相信自我的信条,是当代中国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进取!我们已经见证了“奇迹”,下面是否该轮到我们自己有所作为?
愚公还是智叟,抉择之间,你的人生也便有了定论。
9.答案:D
10.答案:C
11.答案:D
12.答案: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