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 7.1 《短歌行》课件(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上册 7.1 《短歌行》课件(4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4 20:0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短歌行
古典诗歌特点
1、意象种类及象征含义的稳定性。
月亮(思乡盼归、思亲怀人 、故国之悲)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意象种类及象征含义的稳定性。
2、诗歌题材稳定性。
常见诗歌题材:
山水田园诗:热爱自然,表达超脱世俗闲适淡泊。对现实(官场)不满,怀才不遇苦闷
送别诗(秋天、杨柳 兰亭 )
怀乡思人诗(羁旅诗、闺怨诗)
边塞诗(边塞风光 建功立业 思乡 战争残酷)
咏物言志诗(菊 梅 柳 蝉)
咏史怀古诗
古典诗歌特点
1、意象种类及象征含义的稳定性。
2、诗歌题材稳定性。
3、诗人经历的相似性。
大部分诗人(士大夫)的经历:
求学——求仕——做官——贬官——(归隐)
古典诗歌特点
古诗体裁
古体诗
近体诗


题目中“歌、歌行、行、引、曲、吟”字眼一般为古体诗。
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陶潜等文人五言诗——唐代古风、新乐府
绝句(四句)和律诗(八句),用韵、平仄、对仗等有严格要求。
词牌名 长短句
曲牌名 长短句
《短歌行》
文学常识介绍
“行”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
(除了“行”,还有“歌、吟、引、曲、谣、辞”都是诗歌的一种体裁。 )
"长歌、短歌"
长歌、短歌,是指曲调长短而言。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jīn
wèi
yōu

duō




qiān
初读诗歌
理解大意
出处及原文 寄托情思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郑风·子衿》)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管仲《管子·形势解》)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史记·形鲁周公世家》)
对情人的的思念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
像山、海那样宽宏大度,多地接纳贤才
愿像周公那样礼贤下士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求贤诗
用典:借助一些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或化用前人诗句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参考译文
面对美酒理应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宴会歌声激昂慷慨,忧愁忧思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畅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我求贤之心如天上皓月,什么时候才能得到你们呢?
我忧愁由此产生,纵使今夜的情景也不能释怀。
你们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驾屈尊前来探望我。
我们久别重逢谈心宴饮,让人不禁怀想旧时情义。
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是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都归向我。
《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与《短歌行》写于同时期的还有一份曹操自己撰写的“官宣”文件《求贤令》。“诗”和“令(法令、指令)”文体不同,用意相近。如果你是那个时代的一名“贤士”,读《短歌行》和《求贤令》,你会因为哪篇文章感动而毛遂自荐呢?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求贤令
曹操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 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 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变得而用之.
晓之以理:
求贤的原因:开国和中兴的君主,都是和贤才一同治理国家的。
贤才的条件:抛开门第品第的成见,唯才是举。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诗眼:

动之以情

人生苦短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求贤不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功业未就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激发积极进取之心
对贤才的钦慕与渴望
宽容大度
热切殷勤
礼待贤士

人生苦短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求贤不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功业未就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一统天下
英雄的慷慨悲歌
曹操的诗文
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启示。有《曹操集》。
比 兴
所谓“比”,按照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其实就是比喻。
所谓“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比、兴手法往往连在一起用,出现在诗或诗章节的开头。
示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以鸟的求偶鸣叫声来作比喻,引出君子追求淑女。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比兴


曹操生平简介
155-220,字孟德,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二十岁举孝廉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他发展了自已的势力,十数年间,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征服乌桓。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的诗文
《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三、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皓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此时,曹操已网络了天下名士,文有“建安七子”,智有司马懿、荀攸,武有张辽、夏侯渊等大将。
苏轼:“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创作背景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面对美酒/理应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参考译文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jīn
wèi
yōu

duō
qìè



qiān
思考:
1、本诗划分为几个小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2、各小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艺术手法?
3、各小层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深入剖析
明月比喻贤才,恰如其分地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比兴
3/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以山高水深比喻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jīn
wèi
yōu

duō
qìè



qiān
用典
用典
用典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表达诗人礼遇贤才的态度
3/周公吐哺:作者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之诚恳,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这里比喻对“贤才”的思念
这原是一首情诗,诗句的大意:情人青色的衣衿,令我情思悠长.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
《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艺术手法鉴赏
“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引用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引用
艺术手法鉴赏
出自《诗经·小雅·鹿鸣》篇。《鹿鸣》篇本是宴宾客的诗,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这里作者借用典故来再次表达自己欢迎贤才的心情。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jīn
wèi
yōu

duō
qìè



qiān
诗人为何而忧?

人生苦短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求贤不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功业未就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一统天下
英雄的慷慨悲歌
曹操

人生苦短
求贤不得
功业未就

一统天下
英雄的慷慨悲歌
第一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酒→忧
忧功业未就,
光阴易逝。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补充时代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当时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短歌行》。
张玉穀: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
《古诗赏析》
陈 沆: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
《诗比兴笺》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毛泽东
“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刘勰《文心雕龙》
古今向来对曹操的诗都有很高的评价。
在《三国演义》和戏剧舞台里曹操的性格特征是阴险、奸诈、残暴。这和曹操在《短歌行》等诗句中透露出的情操是否有极大的反差。形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研究性探讨:
政治措施:屯田;兴修水利;用人唯才
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军事功绩: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
文学成就:“建安风骨”的领袖
1、小说体裁因素
E、《三国演义》题材七实三虚,有些虚构故事的影响
2、历史上民族关系因素
C、宋朝的民族关系紧张;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对汉人实行高压政策 ,人心思汉。
3、三国戏和评话本的人民创作性因素
B、反对“暴君”、“奸相”造成的民不聊生,生活贫困。
4、《三国演义》作者因素
A、尊奉儒家朱熹的体系,未遵循司马迁的体例
《短歌行》中透露出的曹操形象与传统的评价存在极大反差的原因:
……
……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