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3.1《 别了,“不列颠尼亚”》 课件(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3.1《 别了,“不列颠尼亚”》 课件(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4 20:0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1
问题
【第五课时】国家的尊严——《别了,不列颠尼亚》
(1)研习活动1:快速浏览,梳理新闻架构。
项目 内容
角度
顺序
现实场景
历史背景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 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展现出来。
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
6月30日下午4时30分
6月30日下午4时40分
6月30日晚6时15分
6月30日晚7时45分
6月30日最后一分钟
7月1日第一分钟
7月1日0时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港督府
添马舰东面
告别仪式、宣读女王赠言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
第二次降旗仪式
交接仪式现场
交接仪式现场
中国南海
米字旗最后一次降下
五星红旗升起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新闻标题更是如此。结合全文,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标题的含义
①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②“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导入
同学们对香港了解多少?
提示:你可以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现状” 等角度介绍。
关于“香港”与“英国”的纠葛,你知道多少?
1840年爆发中英鸦片战争,1841年英国侵占中国香港岛,1842年强迫清政府签到《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强迫清政府签到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条约月底生效。
思考:中国政府为什么是在1997年7月1日收复香港,而不是之前也不是之后?
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有能力收复;
②中国政府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决心坚定;
③99年租期满,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必须收回,国家主权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温故
复习新闻知识
定义:也称消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特点:真实性 实效性 客观性。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结构:
标题 (正标、副标)
导语 :(新闻第一段或者开头第一二句话,一般称
为导语)是用简洁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
主要、最新鲜的事实。
主体:新闻的主干,紧接导语,是对导语作全面的阐
释。
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它方面联
系。
结语:新闻的结束语。
厘清文章结构
按照新闻的结构梳理本文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别了,不列颠尼亚
(第1段)末任港督离港
2自然段——11自然段
港督府的变迁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分析文章主体部分结构
2—11自然段是本文的主体,这是一篇特写香港回归的新闻,请同学们试着按照地点顺序或者活动安排划分一下层次。
第一层(2—4):港督府告别仪式
(第一次降旗)
第二层(5—7):添马舰告别仪式
(第二次降旗)
第三层(8—9):中英交接仪式
(第三次降旗)
第四层(10—11):“不列颠利亚”号离港
(五星红旗升起)
导语:(第1段)末任港督离港
第一层(2—4):港督府告别仪式
(第一次降旗)
第二层(5—7):添马舰告别仪式
(第二次降旗)
第三层(8—9):中英交接仪式
(第三次降旗)
第四层(10—11):“不列颠利亚”号离
港(五星红旗升起)
背景:港督府的变迁
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全 文 结 构
主体:
1
问题
(2)研习活动2:分析阅读,感受新闻魅力。
香港回归是我国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据说香港回归报道德竞争在当时被形容为“世纪新闻大战“和“世界传媒的奥林匹克”,据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新闻统计处统计,共有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778家新闻媒体的8423人,中国内地是16家,610人。在众多报道中,由新华社记者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正式发表署名周婷、杨兴)联合采写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别具一格,获得了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请分组讨论其获奖理由。
(标题、场景描绘、细节描写、情感表达、遣词用句……)
文本内容解读1
文章三次写到降旗、一次升旗,各有什么意义?
①第一次降旗(第3段),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号角中降下,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的治理权结束,香港今后再也不会有港督。
②第二次降旗(第5段),标志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结束。
③第三次降旗(第8段),标志英国对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第9段),标志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文本内容解读2
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叫
“日落仪式”(第5段)?
可以各抒己见:…… …… ……
参考:
英国自称为“日不落帝国”,香港是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的。此刻,香港回归,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
作者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暗含其中。
品味语句1
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1)现实场景。1841年,英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2)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回归祖国。
作者在不动声色的描写中,暗含了对侵略者的嘲讽,充满了胜利的自豪之情。
事件
意义
情感
也可以这样理解
①这是对香港被殖民历史和回归现状的客观描述;
②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香港结束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重新回归到祖国怀抱的欣喜!
概括
意义和情感
品味语句2
结合全文,赏析题目“别了,不列颠利亚”。注意,在预习阶段我们理解了这个标题的含义。
先想一想,句子从哪些角度去进行赏析。
句子的赏析角度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3.从内容及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
4.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5.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
品味语句2
结合全文,赏析题目“别了,不列颠利亚”。注意,在预习阶段我们理解了这个标题的含义。
①“别了,不列颠利亚”是个主谓倒装,提前“别了”,双层含义:字面上看,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离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的离去,象征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一语双关)
②化用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的题目,借以表达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香港独立自治的开始。
③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课文小结
这是一篇报道香港回归的特写新闻,所谓“特写新闻”,也称速写新闻、新闻素描,要求用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应事实。
香港回归是一次盛典,场面宏大,但作者集中特写了“三次降旗一次升旗”,既客观再现了香港回归的客观事实,作者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寓于其中,写得庄重又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