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论语>十二章》课文情境句填空检测: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论语>十二章》课文情境句填空检测:
1.人而不仁,如礼何?
2.人而不仁,如乐何?
3.朝闻道,夕死可矣。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论语》理解性默写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
《论语》理解性默写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 。”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
《论语》理解性默写
答案:
1、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2、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3、朝闻道 夕死可矣
4、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5、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6、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土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大学》节选
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
河南大学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Add your title
厦门大学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Add your title
东南大学
止于至善
香港大学
明德格物
河南理工大学
明德任责
《大学》来源
到了唐代,韩愈、李翱从维护儒家的所谓“道统”出发,十分推崇这两篇文章,把它和《论语》、《孟子》相提并论。
到了宋代,程颢、程颐更是竭力推崇这两篇文章。
《大学》
《中庸》
本为《礼记》中的一章
南宋以前没有单独刊行过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大学》介绍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了解曾子
释题
1.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任务群构建与探究
《论语》十二章
课文结构图示
学习活动1:梳理行文结构,厘清核心概念
大学之道
结构图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结构图示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至善:达到最完善的境界。(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5)得:收获。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至善:达到最完善的境界。(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5)得:收获。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学之道(宗旨)是什么?
为什么先要明确目标呢?
明德
新民
至善
美好的德行
使天下人去旧更新
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平静;内心平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物皆有开始和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道了。(事物的发展规律)
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怎么做呢?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研究了万事万物,然后就会获取知识;获取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探究事物原理
获得知识
使心意诚实
端正内心
修养自身
整治家庭
治理国家
使天下归于太平
八目: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从实践中求知,然后明白事物。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公正诚明,无所偏倚,不动摇心志。
“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了解事物,获得“真知。能辨明是非善恶。
“齐家”:是善于理处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
“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布施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问题研讨
“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
“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知——止——定——静——安——虑——得
格物
诚意
正心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致知
因果
条件
三纲领、八条目
修身
《大学》节选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
内修(独善其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外治(兼济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 。
枢纽:修身
学习活动2:体察家训之意,领悟处世之道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妙。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宽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请记住:文化修养是一个人无形的名片,它虽然不能装进口袋里,却能够展现在脸庞上,流淌在语言间,体现在行动中。你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透露出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