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 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课件(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 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课件(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4 21:0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学习目标
1、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知人论世、意象、由景及人的过渡)
2、进一步明确“意象”及其作用
3、明确本诗的艺术特色并运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
背景介绍
同学们知道有一个特殊的日子——五四青年节,这是我们的节日。我们青年人是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拼搏向上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这样一位青年,他的名字很特殊,取家乡两条河流的名字作自己的笔名,他就是郭沫若。今天我们就走近郭沫若,走近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中国第一首白话文诗歌
《蝴蝶》胡适
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只忽飞回。
剩下另一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首诗选自诗集《尝试集》,与诗集相对应的是“尝试”二字。作者在尝试什么?为什么要尝试写白话诗呢?
用胡适先生的原话来说是:“私心以为文言决不足以为吾国将来文学之利器”,当时,胡适先生从西方接受的新的文化思想决定他目光的前瞻性,所以他刻意想摆脱旧诗体的束缚,想写出真正自由体的白话诗。
虽然如此,但是咱们还是能从刚才这首《蝴蝶》上发现旧诗体的痕迹,比如它还是以五言为律,还有压着an韵等。所以胡适先生对他的《尝试集》这样评价:我现在回头看我这五年来的诗,很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回头看她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但是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因为缠过脚的妇人永远不能恢复她的天然脚了。言辞中对自己诗作中留下的新旧时代交错的影子感到很是无奈。
如果是胡适先生的《尝试集》可以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限,那么堪称新诗纪念碑式作品的就是郭沫若先生的诗集《女神》。本堂课,我们一同走进诗集《女神》中的名篇《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同感受新诗的魅力。
对下句,猜人物
他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思索了片刻,对道_______________。由于对句不凡, 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 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
对句: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他少年时代接触了大量古典文学,喜欢屈原、李白、苏轼等人的诗,受到浪漫主义影响。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到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深受影响。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
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
时代背景
五四运动是爱国运动,具体是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精神”追求“民主”“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受“五四精神”影响,《女神》这部诗集诞生了,它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九、十月之间,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郭沫若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
当作者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惊天的巨浪,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五四运动
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5月4日,北京高校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和约签字”“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北京的学生运动很快得到其他地区学生的积极响应和广大工人的支援,形成了一场由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发起,各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把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后来发展成新文化运动,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革命。
四提倡四反对
倡导科学民主,争取独立自由,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
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在《女神》中,鲜明地表现出雄浑豪放风格的抒情短诗,这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宏伟、强力、壮丽、炽热。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Rhythm哟!
只读一遍,我们就能感受到诗作中的激情,这也是郭诗的特色,有人把这称为“火山喷发式的情感。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1917年)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
题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谁立在地球边上?地球边上是哪?放号是什么意思?
本诗结尾以“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层层推进,构成排比句式。抒情气氛犹如疾风骤雨,犹如火山爆发。置身如此诗境,我们的思想也随着一路狂奔,一路呐喊。
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宏伟、强力、壮丽、炽热。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
意蕴解读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动荡的时代
对旧世界的破坏
蕴蓄已久的力量
破坏与创造
对力的赞美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本诗开篇写了自然景色,有什么特征?有何作用?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主语是?
——洪涛。
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诗人呼唤“毁坏”“创造”,是“五四”精神的表现。所谓“毁坏”就是要反帝反封建,所谓“创造”就是要建设民主与科学的新中国。
洪涛的“力”的作用?
最后几句采用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抒发感情,赞美了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节奏感强,增强了语言气势,加强了表达效果。
赏析句子
诗中自然景观和诗人的情感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
经过诗人想象的飞腾和感情的灌注,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和人格进行艺术创造,自然形象便浸染着、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这种在特定环境中强烈、丰富的典型感受便象征着一定的社会内容,从而达到对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
诗歌的结尾为什么要唱出力的赞歌?
这是对“力”的美化,赋予“力”以人们常见的艺术美的形象;同时又是对力的艺术的歌颂,对充益着力的崇高美的歌颂。我们知道,郭沫若自己的诗歌,无论是从表现反抗破坏和自由创造的精神内容上看,从特别发展的想象和激情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丰富多彩的浪漫主义手法上看,或是从他不拘一格、发挥艺术独创性并实现诗体大解放者,都是这种力的艺术的大胆的和富有成效的实践。从这里,也可以看到郭沫若对自己诗歌的崇高美风格的自信和肯定。
诗人为什么要把诗歌的题目命名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何新意?
通观全诗,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通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看到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的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的如沸的激情,而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本诗的艺术手法。
这首诗气魄宏大,境界开阔,然而却是即景生情,缘物抒怀的即兴诗,即被歌德称之为“趁时机”“来自现实生活”的“应景即兴诗”。它从眼前北冰洋的情景、太平洋的伟力抒写开去,唱出了不断毁坏和创造的力的赞歌。这种感兴自然流露的特点使这首诗很少用陈述句,大多用感叹句。陈述句也是像“无限的太平洋提起它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样笔力千钓的句子。
本诗的艺术手法。
感叹句则多有排比的短语,短促有力。全诗诗行尽管参差不一,各行顿数不等,又不押韵,然而却乱中有法,具有一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这首诗是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怒涛轰轰烈烈卷地而来,“禁不住血跳腕鸣”的昂奋情绪下写的,因此具有着“海涛的节奏”。
本诗的艺术手法。
正如作者所说,如果钟声是先扬后抑,“初扣的时候顶强,曳着嫋斕的余音渐渐微弱下去”,那么涛声则是先抑后扬,“初起的时候从海心中渐渐卷动起来,愈卷愈快,卷到岸头来,‘啪’地一声碎成粉碎。”(《论节奏》这首诗的节奏的韵律正是这样。作者又把这称之为“听军歌军号军鼓”时的“鼓舞调”。这些都表明这首诗在形式上也是与崇高美特征相适应的。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1、想象奇特
2、强烈的抒彩
3、语言形象生动(人格化)
中心思想: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
题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谁立在地球边上?地球边上是哪?放号是什么意思?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者将自己想象成一个巨人,太平洋北冰洋尽收眼底。“五四”浪潮的波涛汹涌,震动了年轻气盛的诗人,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他如巨人般立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放声呼唤、纵情高歌,为“五四精神”而呐喊。这首诗就是那种向旧世界、旧传统、旧文化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小结
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宏伟、强力、壮丽、炽热。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