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白居易
(并序)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官至翰林学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他与元稹齐名,合称“元白”。
写作背景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诬陷其《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被贬为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江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行
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曲名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源于汉魏乐府,后来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并序,一般出现在诗文的题目或前言中,“并”,有“连”“附”“并且”等含义,其内容介绍与诗文密切相关的人、事、物。
湓浦(pén pǔ)铮铮(zhēng)贾人(gǔ)浔阳(xún) 瑟(sè) 捻(niǎn)
霓裳(ní cháng)虾蟆陵(há má)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还独倾(huán)
呕哑嘲哳(ōu yā zhāo zhā)
序
(1)左迁:贬官,降职。
(2)夜:名作状,在夜里。
(3)铮铮: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4)京都声:京城流行的乐调。
(5)倡女:歌女。
(6)善才:对琵琶师的通称。
(7)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8)为:做。
(9)贾人:商人。
(10)命酒:叫人摆酒。酒:摆酒,名作动。
(11)快:畅快。
(12)悯默:忧伤不语。
(13)漂沦:漂泊沦落。
(14)出官:(京官)外调。
(15)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16)迁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17)因为:于是写。
(18)长句:指七言诗。
(19)歌:作歌,名作动。
(20)凡:总共。
(21)言:字。
(22)命:命名,题名。
(1)送客(于)湓浦口
省略句
(2)本(是)长安倡女
省略句
(3)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状语后置句
(4)使(之)快弹数曲
省略句
(5)转徙于江湖间
状语后置句
(6)歌以赠之
宾语前置句
文言句式
第1段
(1)夜:在夜里,名作状。
(2)瑟瑟:秋风吹动草木的声音。
(3)主人:诗人自指。
(4)管弦:代指乐曲。
第2段
(1)回灯:重新拨亮灯光。
(2)掩抑:掩蔽,遏抑。
(3)思:悲伤。
(4)信手:随手。
(5)续续弹:连续弹奏。
(6)拢:扣弦的动作。
(7)捻:揉弦的动作。
(8)抹:顺手下拨的动作。
(9)挑:反手回拨的动作。
(10)《霓裳》:即《霓裳羽衣曲》。
(11)嘈嘈:声音沉重抑扬。
(12)切切:形容声音急切细碎。
(13)间关:象声词,这里指鸟鸣婉转。
(14)幽咽:遏塞不畅。
(15)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难,与滑相对,有涩之意。
(16)凝绝:凝滞。
(17)暗恨:内心的怨恨。
(18)迸:溅射。
(19)突出:突然爆发出。
(20)曲终:乐曲结束。
(21)画:通“划”。
(22)舫:船。
第3段
(1)整顿:整理。(2)敛容:收敛面部表情。
(3)秋娘:歌妓的代称。
(4)五陵年少:代指富贵子弟。
(5)争缠头:争相馈赠。
(6)绡:丝织品。
(7)击节:打节拍。
(8)等闲:轻易,随便。
(9)颜色故:容貌衰老。
(10)老大:上了年纪。
(11)轻/重:以……为轻/以……为重,意动用法
(12)去来:去了以后。来,语气词。
(13)红阑干:脂粉和泪而下,纵横脸面。
第4段
(1)重:重新,重又。
(2)唧唧:叹息声。
(3)独倾:独自斟饮。
(4)呕哑嘲哳:形容声音嘈杂凌乱。
(5)难为听:让人听不下去。
(6)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7)暂:突然,一下子。
(8)翻:按照音乐曲调写成歌词。
第5段
(1)却坐:回到原处,再次坐下。
(2)促弦:拧紧弦丝。
(3)向前:以前,之前。
(4)掩泣:掩面流泪。
(5)青衫:代指诗人。
(6)湿:打湿,形作动。
梳理结构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节:
(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 江上聆听琵琶曲:
(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 歌女倾诉身世苦:
(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 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 重闻琵琶青衫湿
文本研读
1.作为一首叙事诗,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全诗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然后两线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上。
月夜弹琵琶
明线(实写)
同是天涯沦落人
凄凉话身世
却坐促弦急
琵琶女的身世
两线
交汇
满座
皆
掩泣
暗线(虚写)
月夜听琵琶
闻声作叹息
相逢何必曾相识
翻作琵琶行
诗人的感受
2.本诗前面的小序有何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
③点明写作的背景和原因;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3、文中主要写了哪两个人物形象?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两个人联系在一起?
琵琶女、诗人
琵琶声
4、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5、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有共同的遭遇——“沦落”
6、琵琶女和诗人的具体遭遇是怎样的?
结合诗文完成表格
琵琶女 共同点
诗人
年
轻
时
沦
落 被
贬
前
如
今
如
今
琵琶女 共同点
诗人
年
轻
时
沦
落 被
贬
前
如
今
如
今
艳盖群芳
艺压京城
人妒人捧
年年欢笑
(京倡)
年老色衰
门前冷落
委身商人
独守空船
(商妇)
诗酒流连
丝竹不绝
高朋满座
其乐融融
(京官)
谪居卧病
有酒无乐
送客惨别
其情凄凄
(谪官)
7、本诗前后贯串了几处景物描写的文字,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①“枫叶荻花秋瑟瑟”,勾勒出清晰如画的意境,传达出凄凉愁惨的心情。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江水、月色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③“唯见江心秋月白”,情景交融,烘托音乐效果。
④“绕船月明江水寒”,渲染琵琶女孤独凄凉的心情。
⑤“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生活环境,渲染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重点探究
1、本诗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精妙的乐曲,请问在诗中琵琶女一共弹奏了几次?用文中的诗句回答听者的感受是什么?
第一次:主人忘归客不发
——惊异(暗写、略写)
第二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醉(明写、详写)
第三次: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伤悲(明写、略写)
2、读二、三段,思考:琵琶曲的曲调有什么变化?
诗句:转轴拨弦三两声,……说尽心中无限事
低沉抑郁
诗句: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
轻快舒徐
诗句:间关莺语花底滑,……此时无声胜有声。
“冷涩”“凝绝”
诗句: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
高亢激越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句描摹了琵琶声的什么特点?并分析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粗重急促、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婉转优美、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琵琶声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生动具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韵母相同)
幽咽(双声:声母相同)
——好处: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1)正面描写:
转轴拨弦三两声,……四弦一声如裂帛
2)侧面描写:
东船西舫悄无言,……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正面描写,突出了琵琶女高超的技艺,侧面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女以情演曲 诗人以情绘声
小结: 描写特色: A、比喻;
B、叠词和连绵词; C、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
D、曲中带情。
4、“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人白居易为何泪洒青衫呢?
①伤琵琶女: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分别别,更感孤寂难耐。
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文章主旨
作者着力描写了琵琶女精湛的技艺,又叙述了她悲凉的身世,进而描写了自己凄苦的贬谪生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表现了作者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而抑郁不得志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