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 16.1 《赤壁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 16.1 《赤壁赋》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4 22:0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赋的相关内容,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体会本文的情感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培养学生旷达乐观、勇于面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体悟作者的心境,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讨论,揣摩体味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教学方法】
教法:谈话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朗读法、圈点批注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与学生交流“张之洞对联”
张之洞题黄冈东坡故居对联:
五年间谪宦栖迟,较量惠州麦饭,儋耳蛮花,哪得此清幽山水;
三苏中天才独绝,若论东坡八诗,赤壁两赋,还是公游戏文章。——黄冈东坡故居联
联中“此”字发问:“此”为何也?[黄州即今天的黄冈]
2.板书课题
3.解题质疑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
乌台诗案
苏轼也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弹劾,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 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 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二、品读鉴赏
(一)整体感知
1、 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明确:乐甚——愀然——喜而笑
2、文章哪些段落叙事写景,哪些段落议论抒情?
明确:1、2自然段叙事写景 3、4自然段议论抒情
(二)重点赏析——赏“乐”之景
1、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请问作者因何而“乐”?(第一自然段)
明确:如诗如画的美景。
2、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看到了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请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
点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水光接天”
小结:清风、白露、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使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不仅是“乐”,还是“乐甚”。
3、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有什么举动和感受?
明确:月亮未出:“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月出之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作者感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叙事描写相结合
(二)为何“愀然”
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突然就“愀然”呢?什么叫愀然? (第二段)
明确:“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点拨准备:(1)来自歌词中的“美人”
追问:苏子所歌的内容是什么?与首段所歌有何相同之处?
点拨:“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月出皎兮,佼人僚(liǎo,美好的样子)兮,舒窈纠(yǎo jiǎo,柔美多姿)兮,劳心悄(qiǎo,忧愁的样子)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liǔ,美好的样子)兮,舒忧受兮,劳心慅(cǎo,忧愁的样子)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liáo,指人妩媚明丽、光彩照人)兮,舒夭绍兮。劳心惨(cǎo,忧愁不安的样子)兮!
——《诗经*陈风*月出》
相同点:都有美人这个意象。
◆作者为何一再吟唱“美人”?其中有什么深意?
明确:“美人”这个意象在《诗经》和《楚辞》等古典文学作品中是“贤主”和“美政”的象征。作者反复吟唱“美人”说明虽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仍然惦念着心中的君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苏东坡生存的年代恰好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这时的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一生忠君,却被贬他乡,壮志难酬。怎能不“愀然”?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2)来自客人悲怨的“萧声”
怎样描述“萧声”的?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小结:一言以蔽之“悲”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上述话语是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同学们,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自古就有亲近自然、亲近山水的情怀。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特别是当人在现实中受到伤害的时候,只有山水最懂人的那颗苦闷和破碎的心。面对眼前的山水和明月,苏轼心里有一丝慰藉,有一点感悟,感情有一些变化。那么,苏轼的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呢?
二、重点赏析
(一)解“悲”之情
1、第三段末尾借客人之口发出了“托遗响于悲风”的感叹。这“悲”又从何而来呢?(第三段)
(1)来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与子”的处境对比:
由眼前的水月联想到像曹操这样不可一世的英雄尚目随“大江东去”,销声匿迹,“而今安在”?何况“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的“吾与子”,只能是白添几许白发而己,悲!
(2)来自生命的短暂悲叹:
宇宙无穷而人生短暂,渺如沧海一粟;江水无穷而人生须臾。
(3)由理想现实矛盾生悲。
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小结:同学们,你看,作者真可谓乐极悲来,至悲至痛啊!
(二)悟“乐”之理
1、既然作者如此之“悲”,最后一段又为何借客人说出了自己“喜而笑”呢?(讨论)(第四段)
心病还须心药医。听了苏子的一翻理,客人思想上得到了顿悟。
2、苏子是怎样说理的?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说的是水。“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说的是月。
从这两个角度推广到天地万物的话,可以来说明一个事理:
角度一:变。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着,即使是一瞬间的功夫也不停止,就像水的奔流不息,月的阴晴圆缺一样。
角度二:不变。天地万物包括我们人,一样都是永恒的。
什么意思?高山、明月、江水、天空星辰,它们的恒久我们是可以认同的,但人怎么是永恒的呢?人也在万物之内,人看山,看江水,看明月是永恒的,是因为它们和人的寿命相比,要长久得多;对于寿命短暂的蜉蝣、蝼蚁、落叶等来说,在它们的眼中,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和高山、江水、明月一样永恒呢;再推,那些比蜉蝣、蝼蚁、落叶等寿命更短的生物,在他们的眼中,蜉蝣、蝼蚁、落叶不也是永恒的吗?即使再推,那些比人更为恒久的高山、江水、明月相对于广袤的宇宙而言,它们还是永恒的吗?因此,苏子便得出了一个结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这种成熟让“客人”最终“喜而笑”。 (读最后一段)此时的喜是大彻大悟的喜,是彻底悟透人生后的喜。
小结: 同学们,你看,作者从游之乐,到生悲,到最后的喜而笑。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
三、合作探究
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点拨: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1、主——作为道者的苏轼
——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2、客——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客哀人生短暂,叹功业无成;苏子倾情自然,逍遥旷达,安于恬淡。 两种人生观中,“苏子”的观点更符合苏东坡本我的精神追求。因此,“苏子”的称呼不是对自己的尊敬 ,而是对他旷达超脱、积极乐观、逍遥山水的人生态度的自得自适 。
四、课堂总结:【课件】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前的问题: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
2、写一句你认为最有文采最有意蕴的话。(有时间就写,没时间就留待作业)
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他的精神滋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提升着每个人的人格。愿我们用心去体味生命中的每一缕清风,每一轮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