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 16.1 《赤壁赋》 课件(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 16.1 《赤壁赋》 课件(4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4 22:1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本文说的赤壁,在现在的湖北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是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关于“赤壁”
赤壁三文:
《赤壁赋》《后赤壁赋》——散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苏东坡游赤壁
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1、壬戌( ) 10、酾酒( )
2、桂棹( ) 11、横槊( )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樽( )
6、愀然( ) 15、蜉蝣( )
7、山川相缪( ) 16、无尽藏( )
8、舳舻千里( ) 17、狼籍藉( )
9、旌旗( ) 18、枕藉( )
倚( )歌而和 ( )
rénxū
zhào
niǎo


qiǎo
liáo
zhúlú
jīng
shī
shuò
qiáo
piān
páo
fúyóu
zàng

jiè
字词句梳理:
1、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 属: 嘱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 凭
③山川相缪 缪: 缭
④举匏尊以相属 尊:樽
属: 嘱
2、词类活用: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使……跳舞
泣: 使……哭泣 (使动用法)
②顺流而东也
东:东去 (名作动)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以……为伴侣,
友: 以……为朋友 (意动用法)
3、特殊句式:
①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②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⑤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读文思考:
1、参考课下注释,翻译本段,掌握重点词语。
2、概括本段内容。
3、分层,并用双竖线分开,并概括层意。
4、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5、本段的感彩如何?
第一层: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写赋             
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
第二层:写月出之前的情况--前句写景,
后句叙事。
第三层:写月出之后的情况--先写景后抒情
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世界。
||
||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出
白露
水光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写夜游赤壁——乐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读文思考:
1、参考课下注释,翻译本段,掌握重点词语。
2、概括本段内容。
3、分层,并用双竖线分开,并概括层意。
4、本段中刻画了怎样的境界?
5、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6、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表达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7、本段中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写了主客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地。
由主人的“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段的喜要比上段更甚,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心而不甘沉沦的情怀:自己与君主虽然天各一方,但仍希望君主能重用自己,希望自己能为大宋王朝出力。也表现了作者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的人世不如意的悲情。
从客人的箫声中体现的。作者代用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表现了箫的悲咽低回的哀音。
二、先写歌声,后写箫声


箫声
怨 慕
泣 诉
——乐极生悲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④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⑤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⑥客有吹洞萧者 ⑦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句式:介词结构后置)
(修辞:对偶)
(句式:介词结构后置)
(句式:定语后置)(句式:对偶)
(修辞:对偶)
(句式:定语后置)
(修辞:对偶)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读文思考:
1、参考课下注释,翻译本段,掌握重点词语。
2、概括本段内容。
3、分层,并用竖线分开,并概括层意。
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一层:苏子之问    承上启下
第二层:客人之答    
第(一)层
客人三问    
第(二)层  转写自己
望月而问:孟德之诗;
望地而问:孟德之于周郎;
最后合问:而今安在哉;
幻想不能实现:托遗响于悲风;
与曹公对比:突出自己的渺小;
------呼应上文:何为其然也
1、写曹操赤壁之战“横槊赋诗”,目的是什么
2、客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体现
了 怎样的人生态度?
3、“知不可乎骤得”表现了怎样的一种苦闷?
一世之雄 而今安在
蜉蝣天地 沧海一粟
人生须臾 不可骤得
怀古
伤今

  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周瑜。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想到自己被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主客问答,实际表明了作者内心深处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 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 许 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4. 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 杨 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4、作者的“悲”情
5、说说这一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
客曰:
曹 操
诗句:月明、乌鹊
写景: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叙事: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
议论说理: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吾与子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感 慨: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悲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4>、写作者丢开个人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
第一层:借眼前的江水与明月,说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照应上文客曰第一层).
水与月
变:逝者、盈虚
不变:未尝、卒莫
--曾不能以一瞬
--物与我皆无尽也
又何羡乎
第二层:以“物各有主”,反跌出明月与清风之无主,可以自娱(照应上文客曰第二层).
且夫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江上清风,山间明月
--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旷达乐观的态度
思考:苏子是怎样开导客人的,体现怎样的人生情怀?
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通过对明月、江水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本来短暂;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表现了一种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
你认为当初的月夜泛舟真有这么一番主客问答吗?对这场人生观讨论的意义当如何认识?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消极、局限的出世入世思想;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雷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
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苏子的阐述哲理和前面的写景抒情有什么联系?
1. 议论时扣紧了水与月来阐发
2. 处处照应了客的话
写景抒情是哲理的基础, 哲理是写景抒情的升华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终写矛盾解决,主客皆大欢喜。但作者的这种超脱,却是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在旷达的外表下,潜藏着作者的抑郁和悲伤。
<5>、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作者思路怎样,全文以什么为线索?
感情线索:乐-悲-乐
时间线索:月初出——东方既白
叙事线索: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
艺术特色
1、写景、抒情、说理有机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赤壁之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夜游之行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苏子
乐极生悲 , 释悲生议
借景议理,解客之悲

美景
苦情
哲理
构思和表达艺术
2、体现了“以文为赋”的特点。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韵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正襟危坐、月明星稀、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一世之雄、一叶扁舟、 沧海一粟、逝者如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 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东方既白、
积累四字短语并明确其意义
3、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艺术特色
后 赤 壁 赋
《读本》
苏轼
扩展阅读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1>:作者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泛游之前的活动
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
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写憾事
东坡;“归而谋诸妇”几句--- “节外生枝”,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江岸夜景: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崖峭山高、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括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山崖险情: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
登临绝顶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
心情变化: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水不可复识”变为“悄然而悲,肃然而恐惧”。
孤鹤:“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 ---神来之笔,跌宕生姿的,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3>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表现旷然豁达的胸怀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鹤是实体,梦中的道士为鹤的化现,是作者的积想所致的幻想,从这个幻想中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了。
艺术特色
1、白描写景,景中有情;
2、音韵铿锵,散文味浓。
读《赤壁赋》应将前后两篇连起来看。如果没有后赋,前赋表达的思想便显得不够明朗;如果没有前赋,后赋便显得过于神秘,如同一个荒诞故事而已。
苏轼对赤壁情有独钟的原因是什么?
3.寄托自己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和惆怅。
4.气度的宽宏,曹操虽败仍不失英雄风范,苏轼虽处境艰难仍心怀壮志
2.寻求人生的平衡点。也就是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1.赤壁的秀美可以抚慰灵魂。
永恒的赤壁,
永远的苏轼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纵观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一.指出下列各字的通假字
1、举酒属客—— 2、冯虚御风——
3、山川相缪—— 4、杯盘狼籍——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6、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7、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8、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互文见义
对偶
比喻
修辞手法( )
修辞手法( )
修辞手法( )
修辞手法(  )
修辞手法( )
修辞手法( )
修辞手法( )
修辞手法(     )
对偶、夸张
对偶
对偶
对偶
对偶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1.而今安在哉
2.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5.凌万顷之茫然。
6.渺渺兮予怀。
7.而又何羡乎?
8.何为其然也?
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后置
被动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
定语后置
倒装句式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活用现象
名作状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2.侣鱼虾而友麋鹿
3.正襟危坐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方其破荆州
6.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7.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
名作状
使动用法
名作动
名作动
四、一词多义
1.歌
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 …
倚歌而和之
2.望
七月即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3.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4.如
5.之
6.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纵一苇之所如
哀吾生之须臾
惟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月出于东山之上
扣舷而歌之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7.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些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月出于东山之上
动词,唱
名词,歌词
名词,歌声
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动词,眺望
动词,攻下、攻占
名词,下面,位置低的,与上相对
动词,像
动词,往,到
助词,取独
助词,的
代词,它
助词,不译
动、形容词尾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吗”
介词,在
介词,在
介词,表被动
介词,从
音节助词,不译
五、翻译句子,注意句子的特点。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4、固一世之雄也。
5、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7、相与枕藉乎舟中。
8、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9、何为其然也?
10、而今安在哉?
11、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1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六、综合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驾一叶之扁舟 ·        ②山川相缪 。 ③抱明月而长终         ④托遗响于悲风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画线句中的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句子。 ①赤壁赋。(   )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岁赋其二。             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B.赵尝五战于秦。 C.寄蜉蝣于天地。            D.其势弱于秦。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C.任意东西。             D.顺流而东也。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 A.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抱明月而长终。
形容船小
缭,盘绕
同……一样
箫声的余音
B
C
A
A
3.指出下列各句中句式与画线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①何为其然也 (    )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何以战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 A.何为其然也 B.而今安在哉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4.下列不同于其他句式的一项是( ) A.而又何羡乎? B.而今安在哉?
C.何为其然也? D.故凡愚者莫我若也。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音hè,同声相应,唱和)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往下游走)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缭,盘绕)
6.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 属:寄,劝 B.冯虚御风 冯:乘 御:驾
C.倚歌而和之 倚:靠,依 D.盈虚青如彼 盈:满
D
D
D
C
C
7.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 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④不同 ②和③相同
8.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少顷,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
C.知不可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D.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11.对这篇赋所表达的感情,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在夜游赤壁,月夜泛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遗世”“羽化”,飘飘欲 仙的快乐情感。
B.作者写曹操横槊赋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
C.主客对话,先悲后乐,既有哀怨消极,也有豁达乐观。
D.联想古人古事,借题发挥,抒发了内心的愤懑,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情怀。
B
D
B
12。课文阅读训练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把文段中所缺的句子填在横线上。?
2.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这段文字已经由轻松过渡到了沉重,由愉快到了抑郁,快乐的扣舷而歌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就转向了莫名的惆怅。
B.写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客的回答,其实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思想感情的一个方面。
C.一曲洞箫,高亢激越,竟然引得潜藏在洞壑里的蛟龙都难以宁静而舞动起来,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落泪了。
D.箫声当然与"饮酒乐甚"的气氛很不协调,而且当然要引起苏轼的惊讶,所以苏轼郑重其事地向客询问,引出下面的一段文字来。
3.说说此段文字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C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同时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 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 归纳此语段的段意: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语出 ____ 时代的曹操所写的《      》诗。
3.“孟德困于周郎”指的往事是
4.作者列举往事的目的是: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正襟危坐
郁乎苍苍
方其破荆州
举匏樽以相属
侣鱼虾而友麋鹿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3。课文阅读训练
借古人已逝,表示人世的无常和悲哀。
14。课文阅读训练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①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⑤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⑦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⑧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 ,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 ,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语句。
2.二段有八句话,请在其句序之间用“//”标注出第一层。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3.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苏子愀然(     ) (2)西望夏口( )
(3)方其破荆州(      ) (4)横槊赋诗( )
4.翻译下列句子
(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5.文中引叙孟德事迹的作用是

6.对选段有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运用对话,打破了赋的传统语言表现形式,新颖独特。
B. 通过阐述“变”与“不变”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企盼纵情山水,做赤壁隐士的愿望。
C. 主客问答,实际表明了作者内心深处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D.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句,用侧面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厌恶从前官场腐败,希望清明政治出现的思想。
借古人已逝,表示人世的无常和悲哀。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