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考情分析]
综观近几年全国卷的生物试题,我们会发现不仅有直接将教材中原话呈现在试题中进行考查的,还有将教材中的“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插图”、“旁栏思考题”、“资料分析”、“课后练习题”等相关内容呈现在试题中进行考查的,且有逐年加大趋势,如表所示(仅统计2020年、2019年全国卷Ⅰ、Ⅱ、Ⅲ所考查的内容与教材的对应情况),这就提醒考生在备考中一定要重视教材,不要遗漏教材中的每一个角落,细节决定成败。
新趋势1 更加注重教材细节知识和核心概念的考查
生物高考新趋势
年份 题号(及选项) (人教版)教材中出处
2020年全国卷Ⅰ T1 必修1 P23“与生活的联系”蛋白质变性有关知识
T6 必修3 P75“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T30(1) 必修1 P95“资料分析”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2020年全国卷Ⅱ T2 必修3 P36“资料分析”艾滋病相关知识、P38“正文”自身免疫病
T3 必修1 P26、P47“实验”、P61“思考与讨论”红细胞吸水与失水
T4 必修2 P86“正文”染色体组的概念
2020年全国卷Ⅲ T6 必修3 P100“思考与讨论”碳循环有关的知识
T31(2) 必修3 P94图5-7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
2019年全国卷Ⅰ T1 必修1 P123~124中有关细胞凋亡的叙述
T2 必修2 P75“遗传密码对应规则的发现”,属于教材中的选学内容
T4 D项 必修3 P33的拓展题第2题
T30 必修3 P20的“资料分析”——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反射的控制
T31(3) 必修3 P108正文及“练习”中的基础题
2019年全国卷Ⅱ T4 必修3 P32的“资料分析”中的水盐平衡调节图解
T6 必修3 P96的旁栏
T29 模拟温特的实验,详见必修3 P47旁栏中的图3-4
T30(3) 必修3 P31表2-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
2019年全国卷Ⅲ T3 必修3 P32的“资料分析”中的体温调节图解
T30(4) 必修3 P38关于“什么是过敏反应呢?”的表述
1.(2018·全国卷Ⅰ,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
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解析 叶绿体的类囊体膜是光反应进行的场所,光反应可产生ATP,ATP合成需要相关酶的参与,因此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A正确;溶酶体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某些情况下,溶酶体膜破裂,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B正确;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的存在实现了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C正确;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基质中,它能参与编码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酶,D错误。
答案 D
[解密] 本题A选项来自人教版必修1 P103内文第三自然段“光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促成ADP与Pi发生化学反应,形成ATP。”B选项来自必修1 P46。C选项来自必修1 P53“图3-10细胞核结构模式图。”D选项来自人教版必修2 P70小字内容“科学家发现叶绿体的基质中有DNA。后来科学家用生物化学的方法,证明了细胞的线粒体中也含有DNA。”
2.(2017·全国卷Ⅰ,2)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的完整性可用台盼蓝染色法进行检测
B.检测氨基酸的含量可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显色
C.若要观察处于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用醋酸洋红液染色
D.斐林试剂是含有Cu2+的碱性溶液,可被葡萄糖还原成砖红色
解析 用台盼蓝鉴定细胞死活,被染色的细胞是死细胞,因为死细胞的细胞膜不能阻挡台盼蓝进入细胞。如果细胞膜结构不完整台盼蓝也能进入,故也能判断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A正确; 双缩脲试剂是用来检测蛋白质中肽键的,不能检测氨基酸的含量,B错误; 若要观察处于细胞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以用碱性染料醋酸洋红、龙胆紫、改良苯酚品红等试剂染色,C正确; 斐林试剂是由0.1 g/mL的NaOH溶液与0.05 g/mL的CuSO4溶液等量混合配制而成,其中的Cu2+可与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D正确。
答案 B
[解密] 本题A选项来自人教必修1 P43。
1.(2020·河南洛阳期中)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蛋白质结构的差异不仅仅与R基有关
B.细胞内蛋白质的水解通常需要另一种蛋白质的参与
C.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不能用3H只标记亮氨酸的羧基
D.细胞膜上和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都是蛋白质
解析 R基的不同决定了氨基酸种类的不同,而蛋白质结构的差异除与氨基酸的种类不同有关外,还与氨基酸数目、排列顺序等有关,故蛋白质结构的差异不仅仅与R基有关,A正确;细胞内蛋白质的水解通常需要蛋白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的参与,B正确;脱水缩合过程中,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故氨基中的H和羧基中的H均参与水的生成,因此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不能用3H只标记亮氨酸的羧基,C正确;细胞膜上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是蛋白质,而tRNA参与细胞质基质中氨基酸的转运,D错误。
答案 D
[解密] 本题与教材联系十分紧密,有对正文部分的考查,也有对教材正文以外内容的考查,如选项A源自必修1 P23正文内容;选项C源自必修1 P48“资料分析”;选项D源自必修1 P72图4-8和必修2 P65~66正文内容。
2.(2020·山西太原调研)盐酸作为实验材料在生物教材中多次出现,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使用了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
B.毕希纳利用盐酸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了脲酶
C.盐酸可用于催化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的水解
D.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会引起胰液的分泌
解析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需要对实验材料进行水解,这一步骤中需要使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其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A错误;德国科学家毕希纳用酵母细胞的提取液作为实验材料,且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而用丙酮作溶剂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是美国科学家萨姆纳,B错误;盐酸可以作为一种无机催化剂,它既能催化淀粉水解,也能催化蛋白质、脂肪等的水解,C正确;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而将稀盐酸注入狗的小肠肠腔内,则会引起胰液的分泌,D错误。
答案 C
[解密] 本题以“盐酸”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考生对高中生物教材基础实验内容的识记和理解,命题素材源自教材,又高于教材,是对教材实验的高度概括与拓展,体现了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关于使用盐酸的实验,教材有多处涉及,如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的解离环节使用了盐酸、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中使用了盐酸、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过程中也使用了盐酸,考生复习时要注意进行归纳。
3.(2020·四川内江质检)下列关于细胞生命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间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B.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影响细胞分裂
C.硅尘通过破坏溶酶体膜导致细胞死亡
D.紫外线使膜蛋白变性会直接导致细胞癌变
解析 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它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A正确;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影响细胞分裂,B正确;当肺部吸入硅尘后,硅尘被吞噬细胞吞噬,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而硅尘却能破坏溶酶体膜,使其中的水解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使细胞死亡,最终导致肺的功能受损,C正确;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膜蛋白变性不会直接导致细胞癌变,D错误。
答案 D
[解密] 本题考点紧扣教材,是对教材细节考查的典型试题,如B项考查内容源自必修2 P87,C项考查内容源自必修1 P46“相关信息”中的内容;D项考查内容源自必修1 P126中图6-16,从图中可知,紫外线属于物理致癌因子,可导致细胞发生癌变,因此很多考生会误认为I)项正确,但忽略了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4.(2020·浙江湖州、衢州、丽水期中)将含有被14C标记的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供体)放在燕麦胚芽鞘中段的一端,另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受体)放在另一端,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检测受体中的放射性分布,在受体甲、丁中能检测到放射性,受体乙、丙中则不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胚芽鞘中的生长素只能由A端运到B端
B.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生长素促进胚芽鞘生长
C.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受重力因素影响
D.用14C标记生长素是为了加快生长素的运输速度
解析 结合题干信息分析题图可知,A端为形态学上端,B端为形态学下端,供体甲、丁都放置在A端,受体甲、丁都放置在B端;供体乙、丙都放置在B端,受体乙、丙都放置在A端。根据题干信息“一段时间后检测受体中的放射性分布,在受体甲、丁中能检测到放射性,受体乙、丙中则不能”,说明胚芽鞘中的生长素只能由A端运到B端,A正确;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方向,即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B错误;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受遗传因素等的影响,实验结果说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不受重力因素影响,C错误;用14C标记生长素是为了检测生长素的运输情况,D错误。
答案 A
[解密] 本题的情境源自必修3 P49“技能训练”,考查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及其相关实验等。教材中将实验的步骤、结论给出,需要考生对实验进行评价,而本题侧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5.(2020·山东等级考模拟卷)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与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的结构如图所示。已知ddNTP按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加到正在复制的子链中后,子链的延伸立即终止。某同学要通过PCR技术获得被32P标记且以碱基“C”为末端的、不同长度的子链DNA片段。在反应管中已经有单链模板、引物、DNA聚合酶和相应的缓冲液等,还需要加入下列哪些原料( )
①dGTP、dATP、dTTP、dCTP ②dGTP、dATP、dTTP ③α位被32P标记的ddCTP ④γ位被32P标记的ddCTP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要获得DNA片段,除反应管中已有的物质外,还需要dGTP、dATP、dTTP、dCTP,现要获得被32P标记且以碱基“C”为末端的DNA片段,分析题意可得,还应加入ddCTP,合成DNA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其含有一个磷酸基团,分析图中ddNTP的结构,可知应以α位被32P标记的ddCTP作为原料,A符合题意。
答案 A
[解密] 本题以选修3 P10图1-8 PCR反应原理示意图为背景信息,结合必修1 ATP的结构简式,重点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知识的应用性,体现了山东新高考的命题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