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作者介绍
蒲松龄,山东淄川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
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
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
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在
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
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
种罪恶有所不满。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作品介绍:
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载奇闻怪事。其中收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聊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借前朝的故事,来揭露当时的社会的黑暗社会现实。批露的锋芒直指当朝最高统治者——天子。
艺术特色,则诚如鲁迅先生说的:“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之状,如在目前”。情节委婉曲折,布局巧妙,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善于叙事。
故事情节
1、序幕:交代故事背景 朝廷征促织
2、开端: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3、发展:成妻卜促织 成名按图索促织
4、高潮:成子毙促织 化促织 斗促织
5、结局:成名献促织
6、尾声:作者评促织
第一段:
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崇尚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进奉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县官就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里正。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乡里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征收(进贡蟋蟀的)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常常倾尽几户人家财产。
第二段:
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正在读书,准备考秀才,很长时间没有考中。做人迂讷而又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逐渐耗尽了。正赶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已去寻找,希望有万分之一的收获。”成名认为这些话很对。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荒草丛里,挖石头,打开大洞,什么办法都用上了,最终没有成功。即使捉到二三只,也是又弱又小,不合乎规格。县官严定期限,按期查验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并且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复去只想自杀。
第三段: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于)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
这时村里来了个驼背巫婆,能借鬼神预卜凶吉。成名的妻子准备了礼钱去求神。只见红颜的少女和白发的老婆婆挤满门口。成名的妻子走进巫婆的屋里,只看见暗室拉着帘子,帘外摆着香案。求神的人在香炉上上香,拜了又拜。巫婆在旁边望着空中替他们祷告,嘴唇一张一合,不知在说些什么。大家都肃敬地站着听。一会儿,室内丢一张纸条出来,那上面就写着求神的人心中所想问的事情,没有丝毫差错。成名的妻子把钱放在案上,象前边的人一样烧香跪拜。约一顿饭的工夫,帘子动了,一片纸抛落下来了。拾起一看,并不是字,而是一幅画,当中绘着殿阁,就像寺院一样;后面的山脚下,横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长着一丛丛荆棘,一只青麻头蟋蟀伏在那里;旁边有一只癞哈蟆,就好象要跳起来的样子。她展开看了一阵,不懂什么意思。但是看到上面画着蟋蟀,正跟自己的心事暗合,就把纸片折叠好装起来,回家后交给成名看。
第四段: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第五段: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儿涕而去。
成名有个儿子,年九岁,看到父亲不在(家),偷偷打开盆子来看。蟋蟀一下子跳出来了,快得来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会儿就死了。孩子害怕了,就哭着告诉母亲,母亲听了,(吓得)面色灰白,大惊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的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孩子哭着跑了。
第七段:
细读课文,点击心理
阅读课文第6、7小节,找出体现成名心理活动变化的单音词,依次填入空格处。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蟋蟀则(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见儿子气息然则转为(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 ),忽而闻门外虫鸣则既( )且( ),忽见蟋蟀短小则认为它( );视之,意似良,则又转为(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 )。
怒
悲
喜
愁
惊
喜
劣
喜
恐
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作者以神来之笔刻划了成名的内心变化,写得错落有致,其时悲时怒时喜时愁。人物的心理刻划与其悲欢离合的命运紧密相联系——区区小虫系着成名一家之祸福争危,得之则化祸为福,失之则大难临头,给人以更加真实的感觉,使人物的形象也更加丰满。
从侧面深刻而有力地揭露了当时官府之暴虐,社会之黑暗,人民所受灾难之深重。
异史氏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就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因为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抵押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只有成名这人因为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扬扬。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就连抚臣、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荫庇了。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这话真是一点不假啊!”
“异史氏曰”一段文字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这也是笔记体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段评论主要有三点:
1、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乎人命不可忽也”,寄予讽谏之旨。
2、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
3、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了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的苦难上的,在此作者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
促织
宫中
征虫受刑
悲
神卜得虫
儿毙促织
魂化促织
喜
悲
喜
全文特点概括
3、借古讽今的手法
借明朝讽喻清朝
(讽刺贪官虐吏)
1、细腻的心理描写
2、跌宕起伏、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
指出下列句中的时间词:
1.俄见小虫跃起
2.斯须就毙
3.少间,帘内掷出一纸
4.旋见鸡伸颈摆扑
5.未几,成归
6.无何,宰以卓异闻
7.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8.既而得其尸于井
9.遽扑之
10.成仓猝莫知所救
11.一癞头蟆猝然跃去
1.俄。
2.斯须。
3.少间。
4.旋。
5.未几。
6.无何。
7.顷。
8.既而。
9.遽。
10.仓猝。
11.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