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 14.1《 促织》 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 14.1《 促织》 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5 08:4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促织
【蒲松龄】
学习目标
01
了解蒲松龄、《聊斋志异》和志怪小说;
探究小说叙事摹状的精妙之处。
03
梳理小说人物形象;
04
02
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把握作品主旨。
了解作者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蒲家庄人。?
自幼聪慧好学,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
蒲松龄,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才华的人,一生的遭遇却很不幸运,做了近40年的清苦塾师。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后不断增删,至死方止,萃一生心血而成。《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多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了解作者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版)(朱其铠版为494篇)。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聊斋志异>自序》:“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集腋成裘,妄续幽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蒲松龄写作《聊斋》的初衷:通过叙写鬼怪故事,倾吐自己的胸中块垒。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郭沫若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老舍
“《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志怪小说
《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
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托名东方朔《神异色》、张华的《博物志》;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旧题曹丕的《列异传》、葛洪的《神仙传》、托名陶潜的《后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晋人崔豹 《古今注》“谓其声如急织也。”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诗经》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
促织促织叫复叫,叫出深秋砧杵天。——郑光祖《杂剧·醉思乡王粲登楼》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讨论交流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怎样的?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宫中尚促织之戏 岁征民间
此物故非
西产
华阴令欲
媚上官
荒诞色彩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千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此语至今犹传。”

吕毖辑《明朝小史》卷六:“(宣德)帝酷好促织之戏,遣取江南,其价腾贵,至数十金。时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妾以为骏马易虫,必异,窃视之,乃跃去。妻惧,自经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经焉。”
背景
邑共八乡,每岁各乡必报一人,以应杂徭。贫者恐其逃窜,必相其家道殷实者而报之,名曰“富户”。此富户者,皆乡中之良农,平昔不入公门,视官长如阎罗,畏衙役如虎狼。名一报官,则差役索其常规,该房待其打点,未应差而错囊已耗,迨其既应也:每一差出,则徊惶无主。人欺善讷,而呼应不灵。蒙签票之严催,惟思典质,以免官刑,故中人之产于此立尽。——蒲松龄《淄邑流弊》
学习目标
故事情节
请你绘制《促织》主人公成名的人生起伏轨迹路线图。
忧闷欲死 惟思自尽
更低谷
谷底
促织就毙
最谷底
得儿尸于井
驼背巫相助
得到促织
高峰
(第一次反弹)
第二次反弹
儿子复苏
操童子业,久不售
为人迂讷
起点
最高峰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我国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因此形成的艺术传统是,非常注重故事的情节,善于营造跌宕起伏的曲折性和起承转合的完整性。
情节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之中,还有一些剧情的小波折,我们称这些波折叫摇摆。你觉得除了主要情节外,文中有哪些小摇摆?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真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学习目标
人物形象的塑造
主人公成名一出场就处于命运的低谷,这其中有哪些因素呢?
1. 为人迂讷,却碰上了猾黠里胥,百计营谋不能脱;
2. 不终岁,薄产累尽;
3. 会征促织。
主人公成名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姻,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徬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蟋蟀则( )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
见儿子气息然则转为( )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 )
忽而闻门外虫鸣则既( )且( )
忽见蟋蟀短小则认为它( );
视之,意似良,则又转为( )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
心中又( )。
从怒-悲-喜-愁的一系列人物心理描写极其详细,充满波折。
然从愁-惊、喜-劣-喜-恐,成名的关注点从塌上之子瞬间抽离,而转向小虫,人物的一系列情绪都随着小虫而动,可见在封建压迫下人的异化——父性之丧。











驼背巫
驼背巫是寻虫情节的转折性人物,蒲松龄是如何刻画驼背巫这一形象的?
1.正面描写,白描。——“唇吻翕辟”。
2.侧面描写。——“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


讨论交流
成妻寻巫问卜的情节说明了什么?
人之命运不为人掌握,而是受到蟋蟀的制衡。底层人民向鬼神占卜求助,足显政权之失。
请找出第六段中对小虫的五次动作描写:
第一个动作,“一鸣辄跃去,行且速”;
第二个动作,“超忽而跃”;
第三个动作,“折过墙隅,迷其所往” ;
第四个动作,“伏壁上”,
第五个动作,“忽跃落衿袖间”。
小虫
看似是写小虫,实则是写一个刁蛮活泼的小男孩,在与父亲成名的交流中,能看出小虫实为小孩所变,特别是第五个。
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
小虫
第一次斗蟹壳青时,小虫有哪些小男孩的情态?
小虫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从这句话能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小虫?
谄媚的,被驯服的小虫。
【讨论交流】对于故事的结局,“异史氏”怎么看?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1、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寄讽谏之旨;
2、就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
3、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在此作者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
抚臣名马,邑宰卓异,成生入庠,皆题后背染之法,然调笑不小矣。——【清】冯钲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