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
语文
班级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胜利8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长征永远在路上。必须清醒认识到,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今天,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新的长征路上,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坚定理想信念,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风雨如磐不动摇,才能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只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才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而矢志奋斗;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必须把握方向、统揽大局、统筹全局,为实现我们的总任务、总布局、总目标而矢志奋斗;必须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而矢志奋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矢志奋斗。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发愤图强、奋发有为,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我们就一定能在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摘编自《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材料二:
这是10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阵地。
8时整,我们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埋伏得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到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黄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我知道,现在两边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令下,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钧雷霆之势。这时,我习惯地转过头去,看看后边阵地。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
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在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密电,电报称:
“……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
“红军长途行军”“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这话都不假,但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蒋介石的骑兵,并把他们给歼灭了。
(摘编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共穿越十余省,走过了二万五千里,经历大小战斗六百余次。
B.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行军极为艰难;娄山关、腊子口是险要之地,在这里进行过激烈的战斗。
C.在新的时代,推进党的建设,取得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仍然要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D.马家军的骑兵团在蒋介石的指挥下包围红军,结果却被红军反包围,这使国民党的中央军受到了重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扬长征精神,建设同国家发展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就能维护好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
B.面对风险挑战,要“逢山开道、遇水架桥”,这表现了党和人民轻轻松松便可以战胜困难的信念。
C. “秋高气爽”写出了红军与马家军作战的环境特点,字里行间透露着愉悦的心情和夺取胜利的信心。
D.文章特意交代蒋介石的电报内容,旨在对国民党进行讽刺,并从正面写出红军长征的艰难。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长征精神的一项是(3分)
A.红军在前四次反“围剿”中获胜,除战略战术运用成功外,民众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B.红军翻越夹金山时,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却被严寒冻死。
C.红3军团某连炊事班只有一个铜锅,炊事员接连冻饿而死,但铜锅一直随军而行。
D.湘江之战时,红军师长陈树湘伤重被俘,乘敌不备,用手绞断自己的肠子牺牲。
4.两则材料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依据材料一,谈谈学习《长征胜利万岁》的意义。(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为了上诉的事,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监。教材节选部分为第一次探监。)
带玛丝洛娃来的看守在离桌子稍远的窗台上坐下。对聂赫留朵夫来说,决定命运的时刻到了。他不断责备自己,上次见面没有说出主要的话,现在他下定决心把这话说出来。玛丝洛娃坐在桌子一边,聂赫留朵夫坐在她对面。屋子里光线很亮,聂赫留朵夫第一次近距离看清她的脸;眼睛边上有鱼尾纹,嘴唇周围也有皱纹,眼皮浮肿。他越发地怜悯她了。
他把臂肘搁在桌上,身子凑近她。这样说话就不会让那个看守听见,而只让她一个人听见。他说:
“要是这个状子不管用,那就去告御状。凡是办得到的事,我们都要去办。”
“唉,要是当初有个好律师就好了……”她打断他的话说,“要是当初人家知道我跟您认识,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可现在呢?他们总是把人家都看成小偷。”
“我还有一件事要跟您说。我们那儿有个老婆子,人品挺好。说实在的,大家都弄不懂是怎么搞的,这样一个顶刮刮的老婆子,竟然也叫她坐牢,不但她坐牢,连她儿子也一起坐牢。大家都知道他们没犯罪,可是有人控告他们放火,他们就坐了牢。”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转动脑袋,不时瞟聂赫留朵夫一眼,"怎么样,您能办一办吗?说实在的,她真是个顶刮刮的老婆子,分明是受了冤枉。好人儿,您就给她帮个忙吧。"玛丝洛娃说,对他瞧瞧,又垂下眼睛笑笑。
“好的,我来办,我先去了解一下。”聂赫留朵夫说,“但我自己有事要跟您谈谈。您还记得我那次对您说的话吗?”他说。
“您说了好多话。上次您说了些什么呀?”玛丝洛娃一面说,一面不停地微笑,脑袋一会儿转到这边,一会儿转到那边。
“我说过,我来是为了求您的饶恕。”聂赫留朵夫说。
“嘿,何必呢,老是饶恕饶怒的,用不着来那一套……”
“我说过我要赎我的罪,”聂林留朵夫继续说,“不是嘴上说说,我要拿出实际行动来。我决定跟您结婚。”
玛丝洛娃脸上顿时现出恐惧的神色。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发呆了,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这又是为什么呀?”玛丝洛娃愤愤地皱起眉头说。
“我觉得我应该在上帝面前这样做。”
“怎么又弄出个上帝来了?您说的话总是不对头。上帝?什么上帝?咳,当初您要是记得上帝就好了!”她说了这些话,又张开嘴,但没有再说下去。
聂赫留朵夫这时闻到她嘴里有一股强烈的酒味,才明白她激动的原因。
“您安静点儿。”他说。
“我可用不着安静。我是个苦役犯,是个……您是老爷,是公爵,你不用来跟我惹麻烦,免得辱没你的身分。还是找你那些公爵小姐去吧,我的价钱是一张红票子。”
“不管你说得怎样尖刻,也说不出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聂赫留朵夫浑身哆嗦,低声说,“你不会懂得,我觉得我对你犯了多大的罪!……”
“‘我觉得犯了多大的罪……’”玛丝洛娃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当初你并没有感觉到,却塞给我一百卢布。瞧,这就是你出的价钱……”
“如今我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聂赫留朵夫重复说,“我说到一定做到。”
“可我敢说,你做不到!”玛丝洛娃说着,大声笑起来。
“卡秋莎!”聂赫留朵夫一面说,一面摸摸她的手。
“你给我走开!我是个苦役犯,你是位公爵,你到这儿来干什么?”她尖声叫道,气得脸都变色了,从他的手里抽出手来。“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个又肥又丑的嘴脸。走,你给我走!”她霍地站起来,嚷道。
“不,请您再等一下。”聂林留朵夫说。
玛丝洛娃垂下眼睛,把那双小手的手指紧紧地交叉在一起,又坐下了。
聂赫留朵夫站在她前面,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你不相信我。”他说。
“您说您想结婚,这永远办不到。我宁可上吊!这就是我要对您说的。”
“我还是要为你出力。”
“哼,那是您的事。我什么也不需要您帮忙。我对您说的是实话。”玛丝洛娃说,“唉,我当初为什么没死掉哇?"她说到这里伤心得痛哭起来。
聂赫留朵夫说不出话,玛丝洛娃的眼泪也引得他哭起来。
玛丝洛娃抬起眼睛,对他瞧了一眼,仿佛感到惊奇似的,接着用头巾擦擦脸颊上的眼泪。
这时看守又走过来,提醒他们该分手了。玛丝洛娃站起来。
“您今天有点激动。要是可能,我明天再来。您考虑考虑吧。”聂赫留朵夫说。
玛丝洛娃一句话也没有回答,也没有对他瞧一眼,就跟着看守走出去。
玛丝洛娃回到牢房里,柯拉勃列娃就对她说:"看样子,他被你迷住了。趁他来找你,你别错过机会。他会把你救出去的。有钱人什么事都有办法。”
“怎么样,我的事你提了没有?”那个老婆子问。
玛丝洛娃没有回答同伴们的话,却在板铺上躺下来。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呆呆地望着墙角。聂赫留朵夫那番话使她回到了那个她无法理解而对之满怀仇恨的世界。现在她已经无法把往事搁在一边,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而要清醒地生活下去又实在太痛苦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聂赫留朵夫要说的主要的话就是“我决定跟您结婚”,他想以此来赎自己曾经犯的罪。
B.聂赫留朵夫谈话前把“身子凑近她”,一是不想让看守听见,二是要看清玛丝洛娃。
C.玛丝洛娃所喝的酒让她变得不清醒,以致愤愤地回绝了聂赫留朵夫“结婚”的请求。
D.玛丝洛娃没有回答老婆子的问话,她觉得说出来有卖好之意,更何况自己心里正烦。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玛丝洛娃请求聂赫留朵夫为老婆子帮忙时所说的话,深刻反映了时代特点:法律是虚设的,法庭是荒唐的,处于底层的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B. “老是饶恕饶恕的,用不着来那一套”的语言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玛丝洛娃的心理,她根本不相信眼前这个阔少爷的花言巧语,对其十分反感。
C.聂赫留朵夫哭了以后,玛丝洛娃“对他瞧了一眼,仿佛感到惊奇似的”,这情节有很强的暗示性:玛丝洛娃受到了感动,开始改变对对方的看法了。
D.与聂赫留朵夫急于赎罪不同,玛丝洛娃表现出强烈的不屑,这表明玛丝洛娃不希望被救,突出她安于堕落的心理。
8.请简要分析文末画横线句子的内涵。(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都先用“您”称呼对方,后来又都改称“你”,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诚,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息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节选自《荀子·修身》)
文本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注】①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菑”通“灾”。②折(zhé)阅:低价销售,亏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B.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C.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D.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肖,字面意思是不像,常用来表达子不如其父,引申为不贤、不才。有时用于表自谦。
B.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有时指书传,文字记载,不特指某书,文中即此意。
C.格物,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D.《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时期,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所持的态度,与《论语》中的名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是一致的。
B.一个人喜欢善的事物,从不厌烦,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劝诫他人,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天天取得进步。
C.品德修养高的人不会太在意富贵,不会被外物主宰自己的心灵,而一般人就不同,他们可能受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
D.《礼记》阐述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之间的关系时,用了顶真的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乐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两则材料都讲了修身的意义,其侧重点有何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睛,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①。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②。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①娉婷:姿态美好,此处指芙蕖。②湘灵:传说帝舜二妃娥皇、女英死后成为湘水之神。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雨后初晴、晚霞映照、清风荡漾、荷花盛开,画面清幽秀丽。
B.一双白鹭“慕娉婷”,受筝曲吸引而来,这与弹筝女的格调形成对比。
C.下阕中“苦”是甚、极的意思,以“苦”饰“含情”,是言筝曲中的感情。
D.末尾“人不见,数峰青”以景结情,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
16.请对“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这一句作简要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回答颜渊关于“仁”的询问时,孔子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还可以用来表达做任何正当的事都由自己决定的意思。
(2)《礼记》阐述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时,认为其终极目标除了使人彰明美好德行之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指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明了自我夸耀的后果,是对自视太高的人们的一种警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从前的临沂域,最繁华的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沂蒙路。这条路上,沂蒙大楼、东方红影院、钟楼大厦,几处景观_______________。即使是_______________,也用不了多久。那时候,每到周末,我和同学们结伴去的最多的地方是沂蒙的山崮。
有一次,我们站在梭子崮上极目远眺,连绵的山崮仿佛草原的蒙古包,演绎着“天苍苍,野茫茫”的风景。这些大大小小的山崮,哪一座背后没有故事?蒙山沂水间发生的战役接近两万多次,“喜见贼师精锐尽……”陈毅元帅的诗乃是表达的其中的孟良崮战役。
有一次,我观看了市里组织的“我是小小讲解员”比赛活动,参赛选手有大学生,也有小学生。他们讲述救活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不顾生死抢救解放军战士的“沂蒙六姐妹”的事迹……这些故事我早已_______________,但当再次听到年轻一代的动人讲述,看到那一张张年轻的脸庞时,我竟忍不住又_______________。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历历可数 安步当车 如数家珍 热泪盈眠
B.屈指可数 鸭行鹅步 耳熟能详 热泪盈眠
C.屈指可数 安步当车 耳熟能详 潸然泪下
D.历历可数 鸭行鹅步 如数家珍 潸然泪下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蒙山沂水间发生的战役接近两万次,“喜见贼师精锐尽……”陈毅元帅的诗乃是表达的其中的孟良崮战役。
B.蒙山沂水间发生的战役多达两万多次,“喜见贼师精锐尽……”陈毅元帅的诗乃是描述的其中的孟良崮战役。
C.蒙山沂水间发生的战役接近两万多次,“喜见贼师精锐尽……”陈毅元帅的诗描述的乃是其中的孟良崮战役。
D.蒙山沂水间发生的战役接近两万次,“喜见贼师精锐尽……”陈毅元帅的诗描述的乃是其中的孟良固战役。
20.请简要分析画横线句子运用的手法。(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与大豆相比,腐乳具有以下优势:不会胀气,提高蛋白质利用率,降低胆固醇。许多人吃大豆后会感到肠胀气,是因为①,即糖苷类物质。而腐乳经过微生物的发酵,分解了这些胀气因子。大豆所含的蛋白质不易消化吸收,而经微生物的酶水解后生成的低分子多肽混合物,②。腐乳中的脂肪是不饱和脂肪酸,③,比含胆固醇的奶酪更有益于健康。
由大豆到腐乳,其中的营养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一是B族维生素含量增加,其二是蛋白质更易于被人体吸收。所以我们可以依据在家制作豆腐乳的方法,多制腐乳以满足食欲。但须注意,腐乳含盐量大,食用腐乳会导致盐的摄入量超标,加重肾脏负担。
21.下列对材料第二段存在的逻辑问题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其中的营养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其中”指代不明。
B. “其二是蛋白质更易于被人体吸收”不是营养的变化,前后内容不对应。
C.腐乳的营养发生变化,不是人们应该自制腐乳的原因。
D. “食用腐乳会导致盐的摄入量超标”的说法有点绝对化。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期待已久的新教材拿到手,同学们发现其中文言文不但篇目加多了,而且背诵力度加大了,同学们非常不理解:有的同学认为学习文言文主要是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目的是为高考得分,没必要全篇背诵;有的同学认为学习文言文是为了汲取优秀精神文化,领悟其精神即可,不必死记硬背;有的同学认为现在背会了,将来又不从事这个专业,白耽误时间。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以上观点显然有失偏颇,请写一篇驳论文,谈谈你对背诵文言文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材料分析 现代文阅读Ⅰ围绕立德树人的宗旨来选材,共两个文本,第一个选用的是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它揭示了长征精神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第二个节选自教材上杨成武的文章《长征胜利万岁》,它写的是长征中的一次战斗。这样组合文本,可以打通课内外,准确对应教材第一单元的教学设想。
1.D 解析:红军并没有反包围,只是打了伏击;另外,马家军不是国民党的中央军。
[命题意图]考查的目的在于看学生能否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是否能够准确筛选信息和整合信息。
2.C 解析:A项表述绝对,夸大了其作用。B项理解错误,错在“这表现了党和人民轻轻松松便可以战胜困难的信念”,应该是表现了党和人民在新长征路上坚决克服一切困难的信念。D项“正面”应为“侧面”。[命题意图]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及筛选和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3.A 解析:在前四次反“围剿”中,还没有开始长征。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4.①材料一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闸述长征精神的内涵和作用。②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描述长征途中的一次战斗。(每点2分)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辨析不同表达方式的能力。
5.①深入了解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了解我们党领导的红军的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②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等长征精神。③激励我们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并在成长之路上努力奋斗。(了解长征史实2分,理解长征精神2分,激励奋斗2分)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
材料分析 现代文阅读Ⅱ选用的小说是《复活》的节选,是聂赫留朵夫第二次到监狱中探望玛丝洛娃的故事。之所以选用这一部分,是因为它是教材节选故事的延伸,这样选文,使课内外文本形成恰当的印证,帮助学生借课内文本理解课外文本,又因课外文本加深对课内文本的理解。既是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又是对课内学习的拓展。
6.A 解析:B项错在“二是要看清玛丝洛娃”,在“身子凑近她”之前,聂赫留朵夫已经看清了她。C项“玛丝洛娃所喝的酒让她变得不清醒”理解错,实际上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忏悔”有清醒的认识。D项错在“她觉得说出来有卖好之意”,此意于文无据。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7.D 解析:“玛丝洛娃不希望被救,突出她安于堕落的心理”错,根据选文的最后一句话可知,她想要“复活”,并不安于堕落。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8.①玛丝洛娃本想在堕落与麻木中走过一生,但聂赫留朵夫的探监让她感到了这样生活的可悲,她不能再浑浑噩噩了。②她身处监牢,是个苦役犯,根本无法摆脱目前的处境,想要有一个好的生活很难,这就更让人痛苦。(每点2分)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9.①聂赫留朵夫开始的时候称“您”,是出于对玛丝洛娃的尊敬,玛丝洛娃用“您”则是出于礼貌。②当聂赫留朵夫说出结婚的话后,玛丝洛娃觉得对方是在污辱自己,变得愤愤不平,所以不再礼貌,而用了“你”;聂赫留朵夫则急于表白自己,有些激动,迫切地想拉近与玛丝洛娃的距离,所以用了“你”。(第一点2分,第二点4分)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的设计主要出于与教材相互印证的考虑,因为教材也有相似的用法,学生可以把课内知识拓展到课外,实现能力的迁移。这可以说是一个亮点题。
材料分析 文言文阅读题,设置了两个文本,第一则是课外的,节选自《荀子·修身》,之所以选用这一部分,是因为其与教材中的文言文有很大的相通之处,它与课文《礼记》节选一样,都是儒家经典著作,都是关于修身的内容,有益于学生美好品德的形成。两则文本在内容上相得益彰,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10.C 解析:第三处,应在“故”前面断开,而不应在它后面断开,“及之”是动宾结构,语意已足,与“故”相连,语意不通。“故”是后面句子的开头。由此排除A、D项。第七处应在“崇成”后面断开,而不应在“之才”后面断开。“才性”是一个词,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D项。第九处不能断,因为句子进行对比的就是跛鳖与六骥的足。由此排除A、B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11.D 解析:错在“成书于春秋时期”。成书于汉代。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12.B 解析:本项曲解了原文内容。原文的“不厌”意为不满足。原文的“能诫”意为能引以为戒。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理解句意的能力。
13.(1)取舍没有标准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舍弃道义叫做大贼。(关键词“趣舍”“谓”“至”各1分,句意1分)
(2)修养品性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关键词“齐”“治”“平”各1分,句意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4.材料一侧重点是人自身的成长,修身能够取得进步,能够不为外物所役。材料二侧重点是有助于治家治国,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前提。(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见到好的行为,一定要学习使自己也有这种好的品德;见到不好的行为,心怀忧惧,一定要拿它来反省自我。好的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坚定不移地来珍爱自己;不良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就像灾害在身一样,一定要痛恨自己。所以,批评我而又批评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又肯定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奉承我的人,是陷害我的贼人。所以君子尊敬老师,亲近朋友,因而非常憎恶贼人。喜好善的行为而不满足,受到劝谏而能引以为戒,即使想不进步,可能吗?小人与此相反,制造祸乱却讨厌别人非议自己,特别没有贤能却想让人家认为自己贤能;内心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讨厌别人说自己坏话。谄媚奉承自己的人就亲近,规劝自己的人就疏远,把纠正自己的错误看作是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作是伤害,这种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吗?
用善来引导别人叫做教,用善来附和别人叫做顺;用不善引导别人叫做谄,用不善附和别人叫做谀。把对的当作对的,把错的看作错的,这就叫做智;把错的认作对的,把对的认作错的,这就叫做愚。对的就说它对,错了就说它错,这就叫做直。取舍没有标准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舍弃道义叫做大贼。
意志修养好了就会蔑视富贵,以道义为重就会轻视王公,注重内在修养就会看轻外物。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身体劳累而内心安定,就去做;利益少而道义多,就去做。所以好的农夫不会因为旱涝而不耕种,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士人与君子不会因为贫穷而怠慢道义。
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跑上十天也就到达了。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积泥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人与人之间才性的悬殊,哪里像瘸腿的乌龟和六匹骏马相比差距那么大呢?然而,瘸腿的乌龟能到达,六匹骏马却到不了,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一个去做,一个不去做罢了。道路虽近,不走就到不了;事情虽小,不做就做不成。那些总是有很多空闲时间的人,他超出常人不会很远。
文本二: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性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材料分析 古代诗歌材料选用的是苏轼的词《江城子》,之所以选用这首词,是因为它与教材中的苏轼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同一作者、同一词牌,可以与教材形成对照,有利于学生对苏轼词进行深入学习。
15.B 解析:错在“形成对比”,对弹筝女是烘托作用。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诗词内容、鉴赏诗词艺术特色的能力。
16.①内容上,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②手法上,“烟敛云收”以景色衬托乐曲魅力之大。“依约是湘灵”运用典故,暗示这样美的乐曲非人间所有,对筝曲作了高度的评价。(从“夸张”“想象”手法分析亦可)③结构上,总评上句所写音乐,又以“依约”暗示作者有追寻之意,引出了末尾三句。(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诗词内容、鉴赏诗词艺术特色的能力。
17.(1)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2)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3)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每句1分,有错字则该句不得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材料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Ⅰ选用的是一个散文片段,之所以这样选,是因为现代文阅读Ⅱ选用了小说,在这里选用散文可以使考查面更宽一些,有利于学生全面学习文学作品。这则材料语言优美,句式丰富,适于命题,可以较好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18.C 解析:第一空,历历可数:一个个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形容眼前所见到的众多事物非常真切分明。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语境强调的是数量少,不是看得真切,所以用“屈指可数”。第二空,安步当车:慢慢地走,就当是坐车。鸭行鹅步:像鹅和鸭子那样地走路。形容行动迟缓。“鸭行鹅步”以物喻人,有不恭之味,所以更宜用“安步当车”。第三空,如数家珍:好像数点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列举的事物或所讲的事情非常熟悉。耳熟能详:听得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把革命故事说成家中之珍,不合适。所以选“耳熟能详”。第四空,热泪盈眶:满眼是泪。形容非常激动或高兴。潸然泪下:形容感情有所触动而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语境与高兴无关,所以选“潸然泪下”。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词语辨析的能力。
19.D 解析: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前后矛盾,“接近”改为“达到”或删掉“多”;二是用词不当,“表达”应改为“描述”之类的词语;三是语序不当,“乃是”应与“其中”相连。把三处语病都修改正确了的是D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语病的能力。
20.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崮喻作蒙古包,形象地表现了山崮的形态。②引用民歌“天苍苍,野茫茫”,写出了作者极目远眺时景象的壮观,同时赋予景色以诗意。(“比喻”2分,“引用”3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进行鉴赏的能力。
材料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Ⅱ,选用的是一个科学小品文片段,之所以这样选,与前面选用小说、散文一样,再次拓展考查面。同时,这也是高考试题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备考。而且,本材料适于命制逻辑推断类试题,选用它能够对应教材第四单元关于逻辑的内容,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推断能力。
21.A 解析:A项,“其”指的是大豆和腐乳,它们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形态,所以不能说指代不明。B项,前面说的是营养的变化,而本句说的是易于被人体吸收,两者内容不统一。C项,“所以”前后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D项,盐的摄人量是否超标,不决定于吃不吃,而决定于吃多少。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逻辑推断能力,与一般试题有明显区别,创新性较强。
22.①大豆中存在胀气因子 ②易于被消化吸收 ③本身不含胆固醇(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补写句子的能力。
材料分析 选用关于课内文言文背诵的材料命题,主要是考虑使用新教材之后,师生都产生了文言文背诵篇目太多的看法。探讨这个问题非常现实,切合学生自己的学习实际,既有话说,又能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本文要求写驳论文,对应了教材第四单元学习活动的要求,对应了它对逻辑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23.【写作指导】材料提供了三种对于文言文背诵的看法:一是没必要全篇背诵,二是不必死记硬背,三是白耽误时间。写作时应针对三个人的观点对其进行批驳,第一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割裂积累与背诵的关系,背诵能实现更有效的积累;第二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忽视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与内化文化精神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太过功利,忽视了文言文中蕴含的精神营养对于为人处世的指导。三种观点的错误之处还在于否定了背诵对思维和记忆力训练的益处。因为要求写驳论文,所以在写作中要针对上述三种观点作深入分析,揭示出错误之处,同时要提出正确的观点。
参考立意:①学习、背诵文言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②学习、背诵文言文,可以训练思维,提高学习效率。③学习、背诵文言文,对于学习现代汉语有益而无害。④背诵,对提高文言文理解能力有很大帮助。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写作驳论文的能力。
附录: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及要求简表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0分)
基础等级 内容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
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以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为准,可以不引用原材料的文字。
一等要求:
符合题意:凡是以材料陈述内涵为基础的。
中心突出:凡是紧紧围绕文章主旨行文的。
内容充实:凡是材料丰富,能充分表现主题的。
思想健康:凡是思想倾向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感情真挚:行文合情合理,富有感染力。
二等要求:
符合题意:符合题意同一等。
中心明确:能够围绕中心行文。
内容较充实:能够表现文章主题。
思想健康:思想倾向与一等相同。
感情真实:感情真实,比较有感染力。
三等要求:
基本符合题意:未能抓住材料内涵论述。
中心基本明确:尚有中心,但部分材料有所游离。
内容单薄:虽有一些材料,但不足以表现主题。
思想基本健康:思想倾向基本符合道德规范。
感情基本真实:行文基本入理,总体尚自然。
四等要求:
偏离题意:偏离题意,紧紧抓住材料枝节构思行文。
中心不明确:中心散漫,大部分材料游离。
内容不当:所选材料不能表现主题。
思想不健康:思想观点有悖于现行法律和道德规范。
感情虚假:行文矫揉造作。
内容等级操作:
1.作文在601-800字之间,按评分标准扣分;600字以下(含600字)不再扣字数分;501-600字,在二等以下(含二等)评分;不足500字(含500字),在三等以下(含三等)评分。
2.完全偏离题意的作文,“内容”分在四等给分,“表达”分及“发展等级”分不能超过三等。
3.文不对题:与材料内容及含意没有任何联系,在10分以下(含)给分,在内容项直接打综合分,其他各
项0分。
4.套作:对已有文章简单改写,“基础等级”在三等以下(含),发展等级不给分。
5.抄袭:需要提交被抄袭文章,“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6.对于抄试卷材料:抄100字以内的正常打分,抄100到300字的各项三等以下给分,抄300到500字各项四等给分,抄500字以上给综合分。
二、表达等级
表达等级评分:表达项以文体、语言为重点,全面衡量,参照结构、字体,在等内上下浮动。
一等:文体特征明显;结构严谨,文脉清晰,段落划分恰当;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句式修辞运用合
理,用词准确;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就可视为字迹工整。
二等:文体要求和结构要求与一等相同;语言较为规范;有1~2处语病,不影响语意表达。
三等:文体特征不够明显,但尚能呈现部分特征;有头有尾,段落划分不够合理;能够使用现代汉语写用词基本准确;句式、修辞基本合理,有3~4处语病,对语意表达没有很大影响。
四等:不符合文体要求;段落划分不合理,杂乱无章;语病5处以上,影响语意表达;字迹潦草,不能辨认,影响评分。
表达等级操作:
以上四个指标,全面衡量,综合入等,四等卷中,凡各项指标均符合该等要求,字数满800,在3~5分内给分,不是空白不给0分。注意文体意识。议论类文章,议论的文字必须超过2/3;记叙类文章,记叙的文字必须超过2/3。否则,视为文体不明,给分适当下浮。
三、发展等级
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深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关系;具有启发性。
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足;形象丰满;意境深远(针对不同的文体)。
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用修辞,具有表现力。
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自我个性特征。
发展等级操作:
1.应该根据相关标准,再参照基础等级打分情况,适当量分。
2.基础等级的各项都在四等的,发展等级只能在四等。
其他事项:
1.评判一篇作文的等级,尤其是基础等级分的类别,要以题意、内容、结构、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综合考虑,不能只抓一点而不及其余。
2.每篇作文的“基础等级分”与“发展等级分”之间,基础等级中的“内容分”与“表达分”之间,通常具有一致性。但也不可简单地、机械地对等硬靠。凡“内容分”和“表达分”不在同一等级内,两者的级差不要超过两个等级,如内容为一等,表达不应低于第三等;反之,亦然。缺标题扣2分;只有标题,没内容,给2分。
3.实行“双评制”,一篇作文须由二人独立评分;对同一篇作文的评分,两人差距过大(超过8分)而又难以统一的,交由阅卷组组长或质检组评定。最后以阅卷组长或质检组所给分数为准。
4.字:每少50个字扣1分(不设上限,打分表显示15分)。
5.错别字:每3个字扣1分,重复不计,最多3分。
6.标点:3~5处扣1分,6处以上扣2分(最多扣2分)。
7.未完成作文:主体已写出,只是没结尾,正常评阅,300字以内(含)给综合分——10分(含)以内,在内容项直接打综合分,其他各项0分。
8.诗歌按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