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古代文人眼中的理想社会:
1.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陶渊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范仲淹: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4.孙中山:天下为公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第05课 《大学之道》
目 标
壹
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叁
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贰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肆
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礼记》
文化常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礼记》
文化常识
《大学》
《礼记》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令河南商丘)人。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
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到了唐代,韩愈、李翱从维护儒家的所谓“道统”出发,十分推崇这篇文章,把它和《论语》、《孟子》相提并论。到了宋代,程颢、程颐更是竭力推崇这篇文章,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大学》介绍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两千余字,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要去市集,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曾妻便哄儿子说:“你就留在家里玩,等我回来后,我就杀猪给你吃。”当妻子从集市回来,看见曾子准备杀猪。妻子连忙阻止说:“我只是跟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不能跟小孩子开玩笑。孩子年纪幼小,不懂知识,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听从父母的教导。今天你欺骗他,就等于教他学你那样骗人。母亲欺骗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于是,曾子杀了那头猪,并煮了猪肉给孩子吃。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遂烹彘也。
大家就用“曾子杀猪教子”来表示人应该言而有信,诚信待人,尤其是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说到做到,给孩子树立诚信的榜样;父母是孩子的对待这个世界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子女将来的成长起很大的作用,所以作为家长在孩子面前要处处以身作则,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
文化常识
1.了解曾子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中国风
3.了解曾子思想
· 修齐治平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 人为贵
《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文化常识
理解标题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题目为什么叫“大学之道”大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
释题
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小学
1.博学。2.“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大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是儒学经典 开篇的第一句。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后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 、 、
合称为“四书”。
《大学》
《论语》
《孟子》
《中庸》
“大学之道”指的是: 、 、
、 的根本原则。
穷理
正心
修身
治人
理解标题
初步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划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与同桌思考探究。
第一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动词,彰明
明:形容词,美好的
亲:亲近。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止:达到
至善: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知道
止:达到的“至善”境界
定:志向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祥
得:处事合宜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近:动词,接近
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大学之道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三纲
目标
止
定
静
安
虑
得
步骤
近道
先后
本末
终始
明德
新民
至善
美好的德行
使天下人去旧更新
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1.大学之道(宗旨)是什么?为什么先要明确目标呢?
第二段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齐:使……整齐有序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修:修养
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正:端正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诚:使……真诚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获得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庶人:平民百姓
壹是:一概,一律
本:根本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探究事物原理
获得知识
使心意诚实
端正内心
修养自身
整治家庭
治理国家
使天下归于太平
2.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怎么做呢?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方法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目的
八目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三纲
止
定
静
安
虑
得
步骤
目标
大学之道
人生进修阶梯
内修
外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课堂小结
《大学之道》通过“三纲”明确了为人修身的根本宗旨,并以“修身”为核心,指出具体步骤。进一步指出修身的步骤,即“八目”。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
东南大学
香港大学
厦门大学
河南大学
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出自《大学》,你能猜出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
感悟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
3.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随堂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 不以其道得之
B.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欲治其国者 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B
【解析】A项,助词,的;代词,它们。
C项,介词,把;连词,表修饰。
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
B项,均为介词,在。故选B。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彰明
B.知止而后有定 知:知道
C.定而后能静 静:心不妄动
D.安而后能虑 虑:忧虑
【答案】D
【解析】D项,句意: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可见,“虑”,意思是“思虑周详”。故选D。
随堂练习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先正其心
A.见贤思齐焉 B.在明明德 C.自贼者也 D.先诚其意
【答案】D【解析】A项,“见贤思齐焉”中“贤”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B项,“在明明德”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这句话中第一个“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彰显;C项,“自贼者也”中“贼”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伤害;D项,“先诚其意”句式结构和例句一致,二者用法也一致,“诚”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诚。故选D。
随堂练习
二、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4)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宽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请记住:文化修养是一个人无形的名片,它虽然不能装进口袋里,却能够展现在脸庞上,流淌在语言间,体现在行动中。你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透露出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