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四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健康码成为数字抗疫的最大亮点之一。健康码的出现是在非常时期一举突破诸多制度和规范的非常之举,带来数字时代社会治理的第一场全局性大考,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要认识健康码的安全隐患,必须深入剖析和总结互联网超级巨头崛起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描绘和构建未来数字社会治理的基本进程和制度框架。由于健康码缺乏体系性制度设计、流程控制、监管制度和责权制衡机制,其潜在风险和安全隐患不断累积。若不子以足够重视,形势将会非常严峻,后果将会超乎想象。
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不断深入发展,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范式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数字传播经历了百年的数字化、半个世纪的网络化、二十年左右的社交化和移动化,以及新兴的智能化等五大阶段,初步奠定了以计算、传输、存储、数据和算法等核心要素组成的新型传播基础设施。人类传播范式从过去传统大众传播主导的自上而下、集中控制的大教堂模式走向了数字新媒体主导的自下而上、开放分布式的大集市模式,数字传播已成为人类社会主导性的传播新范式。政府对社会信息主流传播机制已经很难进行有效控制,市场主体占据了明显的传播优势,也造成了明显的传播失控。冲击世界各国和世界秩序的信疫( Infodemic,也译为信息疫情)现象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如今,通过健康码进行大规模全民数据收集,成为另一个新出现的重大隐患。
贾森·萨多斯基认为:“一切智能的背后,都是监控与控制。”因为智能的背后是数据,数据的背后就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益和利益。所以,上述警示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如果缺乏合理的制度架构,智能就有可能走向初裏的反面,健康码也是如此。健康码是疫情时期突破和超越现有制度的非常产物,是一件智能传播的利器,也是一把双刃剑。当前,全球疫情蔓延的态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健康码的常态化逐渐变得顺理成章,成为大势所趋。在今天数据治理制度缺失的背景下,基于市场化力量的运作主体,健康码带来的利益必然走向公共利益的反面。同时,由于科技龙头企业拥有技术优势、数据优势和资本优势,目前各地健康码的运行主要由企业承担,民众数据也掌握在企业手中。这在实际上使得“监管俘获”成为事实。但是,健康码本身所展现的智能传播威力及其背后所隐藏的风险,却依然缺乏系统性和学理性探究。由浙江省率先实施的健康码行动,不仅为抗击疫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成为数字社会治理的重要尝试。中国的成功探索也激发了其他国家的尝试,多家知名公司联手进行全球健康码的试水也成为智能时代一次全球性的重要测试。虽然公益性的健康码功能单一、风格严谨,但是其呈现的全员、全时、全域和全识等特性,却难掩其背后隐藏的巨大力量和未来商业与治理的巨大潜能。可以说,健康码第一次不期而然地展现出未来全球高科技竞争的制高点,第一次呈现出未来全球数字社会治理公私合作的基本格局和相互博弈。
我们亟需对其背后隐藏的风险和滥用的危害进行科学评估,制定应对预案。健康码背后巨大的利益诱惑能否在过犹不及的路上适可而止 在缺乏基本规则和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在巨大利益的诱惑驱动下,将其常态化昭示着潘多拉盒子打开之后的巨大风险。健康码呈现的基本特性和规律,以及潜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冲突,都需要我们运用学理性和前瞻性的视角进行深入的审视和分析。助力抗击疫情的健康码,不能成为危及全民隐私保护和危害数字社会治理健康发展的隐患。充分肯定健康码在抗疫中的价值和作用的同时,一定要警惕对其的滥用,防止过犹不及的现象发生
(摘编自方兴东、严峰《“健康码”背后的数字社会治理挑战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健康码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它突破和超越现有制度,在抗疫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B.健康码的出现促使当前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范式从大教堂模式向大集市模式转变。
C.国外多家知名公司联手进行全球健康码的试水是受我国健康码行动的启发。
D.当前健康码缺乏系统性和学理性探究,必须对其潜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冲突进行审视和
分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肯定了健康码的积极意义,再提出要认识健康码的安全隐患,具有辩证思维
B.文章第二段分析了当前人类信息传播范式的变化特点,意在提醒要警惕健康码的负面
作用
C.文章引用贾森·萨多斯基的话来反对科技龙头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掌握民众的数据
D.作者把健康码说成“双刃剑”“潘多拉盒子”,这表明作者对健康码抱有审慎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数字传播已成为主导性的传播新范式的今天,市场主体已取代政府,控制着社会信息主流传播机制。
B.如果以市场化力量作为数据收集的运作主体,健康码带来的利益必然走向公共利益的反面。
C.应尽量避免全员、全时、全域和全识的数据收集,否则会给未来的商业与治理带来巨大的灾难。
D.健康码的出现是未来全球数字社会治理的一次尝试,全社会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行科学评估。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21年5月11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加7206万,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
普查结果显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105.2相比基本持平,略有降低。从出生人口看,202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10年降低了6.8,逐渐趋向正常水平。
普查结果显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08年提高至9.91年。
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67年提高至10.75年,文盲率从
2010年的4.08%下降为2.67%。
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3亿,约占总人口的35%。其中,流动人口3.76亿,十年间增长了将近70%。
(摘编自魏玉坤、邹多为《继续增长!全国人口达141178万》)
材料二
从年龄构成上看,少儿人口数量增加,比重上升。0~14岁少儿人口的数量比2010年增加了3092万,比重上升了1.35个百分点。“单独二孩”“全面两孩”等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促进
出生人口回升,“二孩”生育率明显提升,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
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3.50%,老年人口规模庞大,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老龄
进程明显加快,老龄化水平城乡差异明显。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从挑战方面看,将减少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指出,同时也要看到人口老龄化促进了“银发经济”发展,扩大了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还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这都带来一些新的机遇。而且,在我国0岁及以上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这些低龄老年人大多具有知识、经验、技能的优势,身体状况还可以,发挥余热和作用的潜力较大。
(摘编自张翼《解读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解读:人口素质不断提升》)
材料三:
根据统计,2020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放缓,而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8.70%;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在总人口中占比达63.35%,较2010年下降了6.79%。
对这些数据,其实舆论多少有心理预期,中国人口增长放缓已是多年来的共识。就全世界范围来看,人口增长放缓也是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大趋势。前不久,美国公布了最新数据,人口增长速度在过去10年中下降到近100年来的最低水平;日本媒体也报道,日本儿童数量创70年来最低。
为应对人口增长减速,其实专家学者已经提出了不少方案,包括生育政策改进、各项财政补贴、提升人口素质、科技产业革新等等。“举国围观人口数”本身也是一个提醒,各项针对措施,不可忽视在手机前看新闻直播的一个个具体的人,政策必须带有一种微观视角。
之所以要有这种微观视角,是因为民众一定是出于自身状态和生活质量而制订生活计划的,比如孩子是不是生得起 教育负担重不重 工作能不能平衡 我们的应对措施,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最终指向:让个体的人,能够更好地自我实现,获得更低成本的生存环境。
(摘编自光明网评论员《为何举国围观人口数》)
4.下列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B.人口老龄化增加了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压力,这是其负面影响。
C.人口老龄化也扩大了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D.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大超出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国人口普查是一项巨大工程,它最终通过一串串具体的数据将人口各方面的信息呈现出来,可以为未来制定新的人口政策提供依据
B.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单独二孩”“全面两孩”等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的贯彻与落实,促进了少儿人口数量增加,比重上升。
C.中国、日本和美国人口增长速度放缓的事实证明,经济发展越快,人口增速越慢,反之,人口增速越快,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成反比。
D.普通民众更多考量自身状态和生活质量,因此,政策的制定除宏观把握,还要考虑微观视角,以让个体的人获得更低成本的生存环境。
6.根据材料一,请概括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的三个特点。(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5分)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节选)
史铁生
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
我们那个地方虽然也还算是黄土高原,却只有黄土,见不到真正的平坦的塬地了。由于洪水年年吞噬,塬地总在塌方,顺着沟、渠、小河,流进了黄河。从洛川再往北,全是一座座黄的山峁或一道道黄的山梁,绵延不断。树很少,少到哪座山上有几棵什么树,老乡们都记得清清楚楚;只有打新窑或是做棺木的时候,才放倒一两棵。碗口粗的柏树就稀罕得不得了。要是谁能做上一口薄柏木板的棺材,大伙儿就都佩服,方圆几十里内都会传开。
在山上拦牛的时候,我常想,要是那一座座黄土山都是谷堆、麦垛,山坡上的胡蒿和沟壑里的狼牙刺都是柏树林,就好了。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总是“吸溜吸溜”地抽着旱烟,笑笑,说:“那可就一股劲儿吃白馍馍了。老汉儿家、老婆儿家都睡一口好材。”
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也许还因为他穷吧,英语中的“poor”就是“穷”的意思。或者还因为别的:那几颗零零碎碎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尤其是他的嗓子—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畔上,红的。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声音拉得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巍巍的,悠扬。碰巧了,崖顶上探出两个小脑瓜,竖着耳朵听一阵,跑了;可能是狐狸,也可能是野羊。不过,要想靠打猎为生可不行,野兽很少。我们那地方突出的特点是穷,穷山穷水,“好光景”永远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天快黑的时候,进山寻野菜的孩子们也都回村了,大的拉着小的,小的扯着更小的,每人的臂弯里都扛着个小篮儿,装的苦菜、苋菜,或者小蒜、蘑菇……孩子们跟在牛群后面,“叽叽嘎嘎”地吵,争抢着把牛粪撮回窑里去。
越是穷地方,农活也越重。春天播种;夏天收麦;秋天玉米、高梁、谷子都熟了,更忙;冬天打坝、修梯田,总不得闲。单说春种吧,往山上送粪全靠人挑。一担粪六七十斤,一早上就得送四五趟;挣两个工分,合六分钱。在北京才够买两根冰棍儿的。那地方当然没有冰棍儿,在山上干活渴急了,什么水都喝。天不亮,耕地的人们就扛着木犁、赶着牛上山了。太阳出来,已经耕完了几垧地。火红的太阳把牛和人的影子长长地印在山坡上,扶犁的后面跟着撒粪的,撒粪的后头跟着点籽的,点籽的后头是打土坷垃的,一行人慢慢地、有节奏地向前移动,随着那悠长的吆牛声。吆牛声有时疲惫、凄婉;有时又欢快、该谐,引动一片笑声。那情景几乎使我忘记自己是生活在哪个世纪,默默地想着人类遥远而漫长的历史。人类好像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清明节的时候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那时只以为是坐骨神经疼,或是腰肌劳损,没想到会发展到现在这么严重。陕北的清明前后爱刮风,天都是黄的。太阳白蒙蒙的。窑洞的窗纸被风沙打得“唰啦啦”响。我一个人躺在土炕上…
那天,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
陕北的风俗,清明节家家都蒸白馍,再穷也要蒸几个。白馍被染得红红绿绿的,老乡管那叫“ zi chuī”。开始我们不知道是哪两个字,也不知道什么意思,跟着叫“紫锤”。后来才知道,是叫“子推”,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一个叫介子推的人的。破老汉说,那是个刚强的人,宁可被人烧死在山里,也不出去做官。我没有考证过,也不知史学家们对此作何评价。反正吃一顿白馍,清平湾的老老少少都很高兴。尤其是孩子们,头好几天就喊着要吃子推馍馍了。春秋距今两千多年了,陕北的文化很古老,就像黄河。譬如,陕北话中有好些很文的字眼:“喊”不说“喊”,要说“呐喊”;香菜,叫芫荽;“骗人”也不说“骗人”,叫作“玄谎”……连最没文化的老婆儿也会用“酝酿”这词儿
那天,队长把一碗“子推”放在炕沿上,让我吃。他也坐在炕沿上,“吧嗒吧嗒”地抽烟。“子推”浮头用的是头两茬面,很白;里头都是黑面,麸子全磨了进去。队长看着我吃,不言语。临走时,他吹吹烟锅儿,说:“唉!‘心儿’家不容易,离家远。”“心儿”就是孩子的意思。
队里再开会时,队长提议让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年轻后生家,不敢让腰腿作下病,好好价把咱的牛喂上!”老老小小见了我都这么说。在那个地方,担粪、砍柴、挑水、清明磨豆腐、端午做凉粉、出麻油、打窑洞……全靠自己动手。腰腿可是劳动的本钱,唯一能够代替人力的牛简直是宝贝。老乡们把喂牛这样的机要工作交给我,我心里很感动,嘴上却说不出什么。农民们不看嘴,看手。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用几句简洁的描写,就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水土流失严重、贫瘠荒凉的陕北山村的自然环境,顿时摄住人的灵魂。
B.文中的“破老汉”是穷山穷水里生活着的穷人,自然生态与人的生态密不可分,融为一体,从而彰显生命的绝和无奈。
C.小说人物对话中的方言富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这样使人物形象呈现得更加真实生动、可触可感,增强了现力。
D小说中写到了陕北清明节的风俗,“子推”馍的来历,“陕北话中有好些很文的字眼”,为小说描绘的黄土高原加了历史文化色彩。
8.小说的标题“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怎样的含意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中表现了陕北老乡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走马击剑,好兵略。举万历七年武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见而异之,用为昌平千总。复受知总督张佳胤,调蓟镇东路,辖南兵后营。十二年秋,朵颜长昂以三千骑犯刘家口。有容夜半率健卒二十九人迎击,身中二矢,斩首六级,寇退乃还,由是知名。十四年从李成梁出塞,抵可可毋林,斩馘多。明年再出,亦有功。成梁攻北关,有容陷阵,马再易再毙,卒拔其城。从宋应昌援朝鲜,乞归。日本封事坏,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浯屿、铜山。二十九年,倭掠诸寨,有容击败之。倭据东番。有容守石湖,谋尽歼之,以二十一舟出海,遇风,存十四舟。过彭湖,与倭遇,格杀数人,纵火沈其六舟,斩首十五级,夺还男妇三百七十余人。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已。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红毛番长韦麻郎驾三大艘至彭湖,求互市,税使高寀召之也。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宋使者索还所赂金扬帆去由浙江游击调天津,迁温、处参将,罢归。四十四年,倭犯福建。巡抚黄承元请特设水师,起有容统之,擒倭东沙。泰昌元年,辽事棘,始设山东副总兵,驻登州,以命有容。八月,毛文龙有镇江之捷。诏有容统水师万,偕天津水师直抵镇江策应。有容叹曰:“率一旅之师,当方张之敌,吾知其不克济也。”无何,镇江果失,水师遂不进。明年,广宁覆辽民走避诸岛,日望登师救援。朗先下令,敢渡一人者斩。有容争之,立命数十艘往,获济者数万人。时金、复、盖三卫俱空无人,有欲据守金州者。有容言金州孤悬海外,登州、皮岛俱远隔大洋,声援不及,不可守。迨文龙取金州,未几复失。四年,有容以年老乞骸骨,归,卒。
(节选自《明史·沈有容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B.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C.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D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古代科举的地方考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B.倭,倭寇,指元末到明中叶在朝鲜和我国沿海抢劫骚扰的日本海盗。
C海外,与古代的“海内”相对,“海内”指国内,“海外”则古今同义,指国外。
D乞骸骨,意思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有容热爱军事,深受赏识。他从小就会骑马击剑,后考中武生乡试,梁梦龙、张佳胤都赏识器重他,让他担任要职。
B沈有容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指挥夺取刘家口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虽身中两箭,但仍斩首六级,等敌人退走了才回来。
C.沈有容富有智慧,善于谋划。他曾想用奇兵攻打倭寇的巢穴,可惜福建巡抚金学曾不按他的计划行事,导致部队攻打失败。
D沈有容爱护百姓,不顾禁令。朗先发布禁令不让人去救百姓时,他表示反对并下令让几十艘船开往各岛,从而使数万人获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已。(5分)
(2)无何,镇江果失,水师遂不进。明年,广宁覆,辽民走避诸岛,日望登师救援。(5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舟中晚起①
白居易
日高犹掩水窗眠,枕簟清凉八月天。
泊处或依沽酒店,宿时多伴钓鱼船。
退身江海应无用,忧国朝廷自有贤。
且向钱唐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
【注】①长庆二年(822),时年五十岁的白居易曾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其言论不被采纳,于是请求外任,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本诗作于前往杭州的途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写景开头,虽着墨不多,但画面感极强,通过触觉描写,表现了秋日的凉爽。
B.颔联写诗人的行舟生活,照应题目“舟”字,也勾勒出诗人羁旅漂泊、随性悠闲的形象。
C.颈联“应”“自”二字精妙,所发议论看似写朝廷有贤人辅佐,实则反语,暗含深意。
D.“退身江海”抒发了生不逢时的无奈,尾联运用想象,表达了对吏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15、你认为哪个字是本诗的“诗眼”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强调了人们不仅要学习
别人的优点,也要看出别人的缺点,并进行自我反省。
(2)《屈原列传》表现出屈原写文章有以小见大作用的句子是 , 。
(3)《春江花月夜》暗示书信不能传递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伴随着最近四十年来当代书法繁荣发展的过程,也呈现了值得书法界许多认真思考的问题。展览机制使当代书法创作追求形式对视觉的冲击力,追求形式的不断新变。作品的可视性取代了可读性,设计性 了自然书写性,外在的形式屏蔽了内在的文化性。( ),而是将书法人导入相互竞争的洪流之中,这种竞争一方面是书法繁荣发展的推进器,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书法人的创作心态乃至生存状态。
在创作中,这种竞争只是技术层面上的 ,而缺乏深层的文化支撑与书法对人精神的陶冶。展览机制与市场经济的双重作用力把作者导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之中,在部分作者群中催生出 的浮躁心态。作者一味追求技法的出新与形式的出奇,而知识储备的不足与创作思想的 ,乃至文化修养、文人风骨的缺失,这诸多的因素制约着当代书法的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当代书法伴随着最近四十年来繁荣发展的过程,也出现了值得书法界许多认真思考的问题。
B.当代书法伴随着最近四十年来繁荣发展的过程,也出现了许多值得书法界认真思考的
问题。
C.伴随着最近四十年来当代书法繁荣发展的过程,也呈现了许多值得书法界认真思考的
问题
D.当代书法伴随着最近四十年来繁荣发展的过程,也呈现了许多值得书法界认真思考的
问题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湮没 争奇斗艳 急功近利 肤浅
B.湮没 斗怪争奇 急功近利 浮浅
C.淹没 斗怪争奇 好高骛远 肤浅
D.淹没 争奇斗艳 好高骛远 浮浅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文人的“修身”书法的作用与价值在展览机制中无法体现
B.展览机制使传统文人的“修身”失去书法的作用与价值
C.展览机制使书法的作用与价值不再是传统文人的“修身”
D.展览机制使书法的作用与价值失去了传统文人的“修身”意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说到叶绿素,① 。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植物的茂盛;② ,就不可能有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乃至于人类。在这个神奇的光合作用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成分之一就是叶绿素。
研究发现,叶绿素有抗氧化作用和抗突变作用,③ 。它可以预防DNA的氧化损伤,并通过螯合各种促氧化金属离子而抑制脂质氧化。有体外研究发现,叶绿素可抑制胰腺癌细胞,因为它能够抑制血红素氧合酶的mRNA表达和酶活性。
此前学界已经发现,吃过多红肉容易诱发肠癌,这是因为血红素有催化脂质氧化的作用过多的时候还会促进细胞过度增殖,产生细胞毒性,这些都与肠癌的风险相关联。如果食用含有大量叶绿素的食物,那么叶绿素就会替代血红素,保护人体不被过多的血红素危害。这是因为,叶绿素是含镁离子的卟啉结构,而血红素是含铁离子的卟啉结构,两者很相似,它们之间有种竞争关系。由于叶绿素可以螯合多种金属离子,与重金属离子的结合能力尤其很强,所以它也被用来作为重金属污染清除剂。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简述第三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五、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在他看来,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审美是幸福的源泉。
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学说:“现实很骨感,我们的生活‘三点一线’,哪有美感可言 ”也有学说:“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无论学习多忙,我都要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还有的同“追求美是一种小资情调,而且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是中学生,首先要想好一日三餐!”结合材料内容,请你以高三学生的身份,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1-2022学年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B项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是互联网的发展、数字传播促使当前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范式从大教堂模式向大集市模式转变
2.C【解析】C项说法错误,文章引用贾森·萨多斯基的话来强调合理的制度架构的重要性
3.D【解析】A项“市场主体已取代政府,控制着社会信息主流传播机制”说法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政府对社会信息主流传播机制已经很难进行有效控制,市场主体占据了明显的传播优势”。B项说法片面,原文表述为“在今天数据治理制度缺失的背景下,基于市场化力量的运作主体,健康码带来的利益必然走向公共利益的反面”。C项“否则会给未来的商业与治理带来巨大的灾难”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却难掩其背后隐藏的巨大力量和未来商业与治理的巨大潜能”。
4.【答案】D
【解析】“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大超出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分析错误,据材料三第一段可知,此说法曲解文意。
5.【答案】C
【解析】无法从中国、日本和美国的事实中反推出经济发展越慢,人口增速越快的结论。
6、【答案】①性别结构得到改善;②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升;③人口流动依然活跃;④全国人口总量略有增加;⑤全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略有降低。(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7【解析】“生命的绝望和无奈”错。“破老汉”整天唱歌;“好光景”永远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这都表明不是望和无奈。故选B。
8、①“遥远的清平湾”表现了清平湾的环境特点。“我”是来自远方的插队知青,这里对“我”来说,十分遥远这里的环境、生活、风俗、语言都让人感到陌生。②“我的清平湾”表达了对黄土地、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我”在平湾喂牛两年,熟悉了这里的一切,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称为“我们那个地方”;“我”生病后,得到了村民们亲般的关心照顾,与淳朴的村民成为血肉相连的一家人。(每点3分)
9、①吃苦耐劳。陕北土地贫瘠,穷山穷水,乡亲们从早到晚干着繁重的农活。②乐观坚忍。盼望着看到光景,吃上白馍,死了能用上好棺材,歌声、吆牛声有时欢快、诙谐,引动一片笑声。③朴实善良。在“我”患病后队长送来了过节才能吃得上的白馍,乡亲们不让“我”干重体力活,一致赞成分派“我”喂牛。(每点2分)
10、A根据句子结构,“有容白当事”一句中,“当事”作“白”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B、C两项;“所赂宋金”意为“贿赂高寀的金钱”,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D项。故选A
11C【解析】文中的“海外”指远离内陆的地方,不是指国外。故选C。
12C【解析】根据原文“日本封事坏,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浯屿、铜山”可知,“想用奇兵”的是福建巡抚金学曾,这里对象有误,且“福建巡抚金学曾不按他的计划行事”于文无据。故选C。
13(1)【答案】倭寇于是离开东番,海上平息了十年。捷报上达,文官武将们都论功受赏,有容只是受赏白银而已(“去”“息肩”“赉”各1分,句意2分)
(2)【答案】没有多久,镇江果然丢失了,水师就不再前进。第二年,广宁失守,辽东的人民逃往各岛避难,每日盼望登州的部队救援。(“无何”“明年”“望”各1分,句意2分)
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时就会骑马击剑,爱好用兵的谋略。万历七年考中武生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看见他认为他不是平凡之人,任用他为昌平的千总。又受到总督张佳胤的赏识,调到蓟镇的东路军,管辖南方士兵的后营。十二年秋天,朵颜长昂带领三千骑兵侵犯刘家口。有容半夜率领二十九名勇猛的士兵迎击,身中两箭,斩首六级,贼寇退走了才回来,由此知名。十四年跟随李成梁出塞,抵达可可毋林,斩杀敌人无数。第二年再次出塞,也有功劳。李成梁攻打北关,有容冲入敌阵,坐骑一再更换一再死去,最后攻下了那座城。随从宋应昌支援朝鲜,要求回来。分封日本的事情失败,福建巡抚金学曾想用奇兵攻打他们的巢穴,起用有容防守浯屿、铜山二十九年,倭寇劫掠各村寨,有容打败了他们。倭寇占据东番。有容防守石湖,计划全部歼灭他们,带了二十一条船出海,遇到风,存下十四条船。经过澎湖,与倭寇相遇,打死数人,放火烧沉他们六条船,斩首十五级,夺回男女三百七十多人。倭寇于是离开东番,海上平息了十年。捷报上达,文官武将们都论功受赏,有容只是受赏白银而已。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的红毛番酋长韦麻郎驾驶三艘大船到澎湖,要求互通贸易,他们是征收商税的使臣高案召来的。有容告诉当权的人,自己请求前往劝说他们。见到麻郎,指明陈述利害关系。麻郎醒悟,叫来高寀的使者,讨回贿赂高寀的金钱,扬帆而去。从浙江游击将军任上调到天津,又调任温、处参军,被罢免回家。四十四年,倭寇侵犯福建。巡抚黄承元请求特别设立水师,起用有容统领,在东沙擒获倭寇。泰昌元年,辽东事务棘手,朝廷开始设立山东副总兵,驻守登州,就任命有容担任这个职务。八月,毛文龙在镇江打了胜仗。诏令有容统帅水师万人,偕同天津的水师直达镇江策应。有容叹息说:“率领一支部队,去抵抗正嚣张的敌人,我知道那是不可能成功的。”没有多久,镇江果然丢失了,水师就不再前进。第二年,广宁失守,辽东的人民逃往各岛避难,每日盼望登州的部队救援。朗先下令,敢摆渡一个人过来的斩首。有容反对,立即命令几十艘船开往各岛,几万人获得了救援。当时金、复、盖三卫都空虚没有人,有人要据守金州。有容说金州孤立地远处海外,登州、皮岛都与它远隔大海,声援不到,不可据守。等到文龙取得金州,没有多久又丢失了。四年,有容因为年老请求退休,回到家中去世。
14.D(“表达了对吏隐生活的向往之情”错误,颈联“应”“自”表达了诗人“退身”后仍忧国,自己有“贤能”却不被重用的无奈与痛苦,诗人是无奈选择吏隐,“退身江海”含蓄地表达了不得志的苦闷)
15.“闲”是本诗的诗眼。(2分)①首联诗人日高犹眠,直接写出远离朝廷的闲逸悠然。②颔联“依沽酒店”“伴钓鱼船”,表明诗人旅途中的闲适。③颈联写“闲”的缘由,表达了不为所用的无奈与愤懑。④尾联直接点出“冷吟闲醉”,想象未来生活,表达了聊且度余生的无奈之情。(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
16、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7 B
原句语病有:“伴随着……,也呈现 ”主语残缺;“呈现……问题”搭配不当;“值得书法界许多”语序不当。A项“值得书法界许多”语序不当。C项“伴随着……,也呈现……”主语残缺;“呈现……问题”搭配不当。D项“呈现……问题”搭配不当。
18 A
湮没:埋没。淹没:(大水)漫过。文段中与水无关,故用“湮没”。争奇斗艳:竟相展示形貌、色彩的奇异、艳丽,以比高下。斗怪争奇:以奇怪取胜。文段中强调书法的各种“炫技”,故用“争奇斗艳”。急功近利:急于追求眼前的成效和利益。妤高骛远:脱离实际地追求目前不可能实现的过高、过远的目标。根据文段中强调的“展览机制与市场经济的双重作用力”,此处用“急功近利”恰当。肤浅:(学识)浅;(理解)不深。浮浅:浮在表面,不切实际。常用于人的态度、作风等。文段中形容“创作思想”,属于认识层面,故用“肤浅”
19【答案】C根据下文的“而是 ”这一关联词,选项中只有C项中“不再是……”能与之搭配呼应。
20.①大家都会想到光合作用②没有植物③甚至有抗癌作用(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1. 示例:吃过多的含有产生细胞毒性的血红素的红肉容易诱发肠癌,吃含有大量叶绿素的食物则可削弱血红素的危害,因为叶绿素能够螯合多种重金属离子。(5分,意思对即可)
22、【写作指导】这个作文材料由两段话组成,核心概念是“审美”,旨在让学生形成审美意识,学会审美。
第一段话以吴冠中的名言说明审美的实质和懂得审美的意义;要求考生围绕“懂得审美”进行阐释与分析。
第二段话是三位同学有关审美的观点:第一位是“学习生活无美感论”,事实上,学习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感受美的眼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本身就是一种美。更不用说神秘浩瀚的知识海洋、丰富多彩的校园风光,性格各异的老师同学等审美对象,“学习生活无美感论”实际上是忽视了审美主体对美感的挖掘和追求。第二位是“打扮就是审美论”,这是对审美理解的狭隘化。诚然,审美与个人打扮有共同的部分,但个人打扮只是审美的部分,审美要比外在形象更深广,更有精神力量第三位是“追求美乃小资情调论”,审美需要生活的仪式感、因为审美需要生活的“小幸福”,审美需要关注生活细节,审美需要优雅地生活。小资情调是具有一定的生活品位、思想水准和艺术鉴赏能力的人具有的生活态度;相对而言,小资情调更需要花费与开销,而审美只是需要生活的仪式感,而仪式感并不需要过多的花费与开销。这个观点过于注重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而忽略了审美思想与浪漫主义,因而需要考生进行深度分析、仔细比较和理性判断。
题目要求考生以“高三学生的身份”,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这就意味着考生必须紧扣“审美”结合材料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写作时只是涉及审美”还不够,仍需要深人精准审题,思维内向聚焦找出核心立意,进而写得精深。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学会审美,是对传统德智体教育的必要补充,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部分,懂得审美,会有不样的人生和格局。而且,青少年的世界里应该有童话、歌谣,有大自然的云彩、花朵、鸟叫、虫鸣,有动人的音符,有丰富的颜色……所以,这道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既谈审美的价值与意义,并倡议大家端正审美态度,学会审美;也能对不同的审美进行理性判断,辨识真伪,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